患儿女性,10个月,因“呕吐伴腹泻4天”于2011年12月3日入院。诊断为“肠道感染”,给予静脉输注头孢三代抗菌素治疗,呕吐和腹泻无明显好转,大便仍为10余次/天,遂至我院就诊。
病历简介
患儿女性,10个月,因“呕吐伴腹泻4天”于2011年12月3日入院。
现病史 患儿4天前出现呕吐,5~6次/天,为非喷射性,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呕吐后12小时左右出现腹泻,大便较稀,呈蛋花汤样,不带脓血和黏液,无腥臭味,每天大便10余次,量中等,伴发热,体温在38℃左右,有轻微流涕,无咳嗽、喘息,无皮疹,无惊厥。3天前曾于当地医院就诊,查大便常规显示:白细胞1~2个/高倍镜,无红细胞,诊断为“肠道感染”,给予静脉输注头孢三代抗菌素治疗,呕吐和腹泻无明显好转,大便仍为10余次/天,遂至我院就诊。入院当天患儿精神差、手足凉、食欲差,尿量明显减少,哭时泪减少,为进一步诊治住院。患儿为人工喂养,发病前曾在邻居家玩耍,邻居家中有一婴儿患腹泻,患儿曾与其一起“吃米糊”。
既往史、个人史及家族史 均无特殊。
体格检查 体温 38.3 ℃,呼吸30 次/分,心率140 次/分,血压80/55 mmHg,体重9 kg,身长72 cm,头围45 cm。精神反应差,皮肤弹性差,前囟和眼窝凹陷, 黏膜干燥,双肺呼吸音对称,未闻及干湿公式音。心律齐,心音有力,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腹软,肝脾未触及,肠鸣音8 次/分。四肢末梢较凉,毛细血管充盈时间正常。
问题 患儿入院后须进行何种检查并给予哪些处置?
根据病因,儿童腹泻可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根据病程分为急性、迁延性和慢性;根据病情可分为轻型和重型。本版主要介绍本病的诊治。
如何诊断儿童腹泻
腹泻是婴幼儿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可影响婴幼儿的正常生长发育,重型腹泻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酸中毒等全身并发症,甚至可危及生命。
腹泻的主要表现是大便次数较平时增多,通常>3次/日,且大便性状亦有改变,呈稀便、水样便、黏液便或血便,可伴发热、呕吐、腹痛等症状;重者出现脱水、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迁延性和慢性腹泻常伴营养不良、贫血、免疫功能低下、生长发育迟缓等并发症。
根据发病季节、病史(包括喂养史和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和大便性状较易做出临床诊断;同时,要判定有无脱水(程度和性质,见表1和表2)、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并注意寻找病因。完成肠内感染的病原学诊断较困难,可根据大便有无白细胞将腹泻初步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大便中无或偶见少量白细胞 此时腹泻多由侵袭性细菌以外的病原体(如病毒、非侵袭性细菌、寄生虫等)所致肠道内外感染、喂养不当或导致小肠消化吸收功能障碍的各种疾病(如乳糖酶缺乏)等引起,多为水样泻,有时伴脱水症状。此类腹泻往往无需抗菌素。
大便检查见较多白细胞(>5 个/高倍镜) 表明结肠和回肠末端有侵袭性炎症病变,常由各种侵袭性细菌感染所致(如细菌性痢疾),仅凭临床表现难以区别,必要时应行大便细菌培养、细菌血清型和毒性检测、结核菌素试验等。此类腹泻需抗菌素治疗。腹泻时间较长、抗菌素治疗无效者尚须与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过敏性腹泻或白塞病的肠道表现鉴别。
腹泻患儿脱水的治疗
脱水是急性腹泻致死的主要原因,合理补液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口服补液
口服补液盐(ORS)适用于须预防脱水的腹泻患儿及存在轻、中度脱水而无明显周围循环障碍的患儿。轻度脱水者口服液量为50~80 ml/kg,中度脱水者为80~l00 ml/kg,于8~12小时内将累积损失量补足;脱水纠正后,将余量用等量的水稀释,按病情需要随意口服。若发现眼睑水肿可改为白开水口服。新生儿和有明显呕吐、腹胀、休克、心肾功能不全或其他严重并发症的患儿不宜口服补液。
静脉输液
静脉补液适用于中度以上脱水或吐泻严重的患儿。输入溶液的成分、容量和滴注时间由脱水程度和性质决定。
第1天补液 完成第1天静脉补液须考虑几方面因素。
1. 计算补液总量。补液总量包括累积损失量、继续损失量和生理需要量。累积损失量应根据脱水程度补充,轻度脱水为30~50 ml/kg,中度脱水为50~100 ml/kg,重度脱水为100~120 ml/kg;补充继续损失量的原则是“丢多少补多少”,一般为10~40 ml/(kg·d)。补液总量为轻度脱水90~120 ml/kg、中度脱水120~150 ml/kg、重度脱水为150~180 ml/kg。少数营养不良或心、肺、肾功能不全的患儿尚应根据具体病情分别做较详细的计算。
2. 补液种类的选择。再补充的液体中电解质溶液与非电解质溶液的比例由脱水性质决定。若临床判断脱水性质有困难,可先按等渗性脱水处理。
3. 输液速度的选择。这主要取决于脱水程度和继续损失量。重度脱水有明显周围循环障碍者应先快速扩容;累积损失量一般在8~12小时内补完,约每小时8~10 ml/kg。脱水纠正后补充生理需要量和异常损失量时速度应适当减慢,于12~16小时内补完,约每小时5 ml/kg;若吐泻缓解可酌情减少补液量或改为口服补液。
4. 纠正酸中毒。因输入的混合溶液中已含一部分碱性溶液,输液后随着循环和肾功能的改善酸中毒可随即纠正。对于重度酸中毒可根据临床症状结合血气测定结果另加碱性液体(如碳酸氢钠)纠正。5. 纠正低钾、低钙、低镁。见尿后应及时补钾(静滴浓度<0.3%);当出现低钙症状时可用10%葡萄糖酸钙10 ml加葡萄糖稀释后静注;低镁者用25%硫酸镁按每次0.1 mg/kg肌注,每6小时1次,每日3~4次,症状缓解后停用。
5. 纠正低钾、低钙、低镁。见尿后应及时补钾(静滴浓度<0.3%);当出现低钙症状时可用10%葡萄糖酸钙10 ml加葡萄糖稀释后静注;低镁者用25%硫酸镁按每次0.1 mg/kg肌注,每6小时1次,每日3~4次,症状缓解后停用。
第2天及以后的补液 经过第1天补液后,患儿的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已基本纠正,主要还须补充继续损失量(以防止发生新的累积损失)和生理需要量,并继续补钾和提供热量。
此时,一般可改为口服补液,但若患儿的腹泻仍较频繁或口服量不足,则仍须静脉补液。补液量根据吐泻和进食情况估算,一般生理需要量按每日60~80 ml/kg,用1/5张含钠液补充;继续损失量按“丢多少补多少”原则用1/2~1/3张含钠溶液补充;将这两部分相加于12~24小时内均匀静滴。
所需的辅助检查 患儿入院后立即完善相关检查,血常规示白细胞 6.7×109 /L,中性粒细胞占45%,淋巴细胞占55%;C反应蛋白<8 mg/L;血生化示HCO3-为16.8 mmol/L,K+和Na+等均在正常范围内;大便常规未见异常;血气分析示碱剩余(BE) -8 mmol/L,HCO3-为15.7 mmol/L,pH值为7.37。
诊断及其依据 患儿为年龄较小的婴儿,深秋季节发病,起病较急,有腹泻患儿接触史;以呕吐、腹泻为主要临床表现,体格检查有精神反应差、皮肤弹性差、前囟眼窝凹陷、 黏膜干燥等阳性体征;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和大便常规均正常,血生化和血气分析提示轻度代谢性酸中毒。结合上述资料,初步诊断为:婴儿腹泻病(轮状病毒肠炎?),中度等渗性脱水,代谢性酸中毒。
治疗 首先给予补液处理,因患儿为中度等渗性脱水,故按50~100 ml/kg给予3(葡萄糖液体):2(生理盐水):1(1.4%碳酸氢钠)的比例补充900 ml液体,以补充累积损失量,分2~3次在8~12小时内补完;然后根据入院后腹泻情况继续补充丢失液体,并按60~80 ml/kg补充生理需要量。
为明确病因和进一步评估病情,行大便轮状病毒抗原检测及肝肾功能、心肌酶谱和心电图等检查,并复查血气分析和血生化。待患儿呕吐好转后,给予其口服肠道黏膜保护药物和益生菌制剂治疗。
转归 经治疗,患儿的脱水得到纠正,但腹泻情况好转不明显,大便轮状病毒抗原检查结果阳性。考虑轮状病毒感染后引起患儿继发乳糖不耐受,故将患儿的配方奶粉更换为无乳糖奶粉。2天后,患儿腹泻明显好转,出院。
copyright©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