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北京协和医院刘彤华、潘国宗等在《中华内科杂志》发表的回结肠型克罗恩病(CD)与肠结核(ITB)鉴别诊断文章,揭开了中国CD研究及CD与ITB鉴别诊断的序幕。该文章明确指出了CD与ITB鉴别的必要性,以及二者的鉴别难度较大。此外,文章还强调必须对肠系膜淋巴结仔细进行病理检查,否则不能区分CD和ITB,因为淋巴结和肠道干酪样坏死检出率分别为90.5%和35.8%。直到现在,这篇文章依然有其重要的学术价值(编者注:本报5月24日D1版曾对此报道)。
1981年,北京协和医院刘彤华、潘国宗等在《中华内科杂志》发表的回结肠型克罗恩病(CD)与肠结核(ITB)鉴别诊断文章,揭开了中国CD研究及CD与ITB鉴别诊断的序幕。该文章明确指出了CD与ITB鉴别的必要性,以及二者的鉴别难度较大。此外,文章还强调必须对肠系膜淋巴结仔细进行病理检查,否则不能区分CD和ITB,因为淋巴结和肠道干酪样坏死检出率分别为90.5%和35.8%。直到现在,这篇文章依然有其重要的学术价值(编者注:本报5月24日D1版曾对此报道)。
老问题解决了,新问题就会出现。目前无论是CD还是ITB患者,症状发现越来越早,鉴别诊断也因此越来越难。
ITB与回肠型CD鉴别——“要‘防左’,也要‘防右’!”
特异性与非特异性鉴别指标 干酪样坏死性肉芽肿是鉴别ITB与CD的特异性指标。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欧阳教授报告,根据干酪样坏死的ITB检出率仅为9%(几乎是中国报告的最高值)。非特异性鉴别诊断指标包括临床症状、内镜下表现、活检结果等,但大部分非特异性指标的检出率低、重叠性高,鉴别诊断仍然困难。
两难状态 二者的鉴别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医生的临床经验,在鉴别二者时应“防左”(漏诊结核导致误用激素所致严重后果)和“防右”(过度抗结核延误CD治疗及引发药物不良反应)。鉴于目前人们对结核的警惕性提高,因此“左”的可能性降低,而“右”的可能性增大。
鉴别诊断模型或评分体系
最理想的鉴别方法有二,一为建立一个模型或评分系统进行诊断,二为探寻更敏感和特异的鉴别指标,后者目前尚无新的进展。
韩国评分系统 韩国研究对ITB和CD内镜下病变特征打分,结果仅对4.5%的患者不能做出诊断,87.5%患者的诊断结论与随访结果相同,但其数据的准确性值得商榷。
印度评分体系 该体系根据4个独立鉴别指标——便潜血、体重下降、乙状结肠受累、局部增强性结肠炎——制定出了鉴别诊断公式,其敏感度、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83%、79.2%和81.1%。这套评分系统是否可信,还不得而知。
现存问题 目前都是回顾性、小样本量研究,尚缺乏严格的诊断及纳入标准。很多研究并未连续纳入病例,甚至对病例是有选择性的,存在内镜下病变特征判断的标准化问题。
鉴别诊断新技术
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 对鉴别诊断有很大参考价值。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研究显示,该试验的灵敏度、特异性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5%、85.4%和98.1%。
PCR检测结核杆菌 检出率高达63.2%。但在全国6家中心的前瞻性研究中,该方法的检出率很低,研究者认为由于干酪样坏死标本取样过多所致。
小肠CT检查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资料表明,ITB和CD的小肠近端累及率分别为0%、37%,大部分ITB不会累及小肠近端。
相关研究进展
我国ITB与CD鉴别诊断的回顾性研究
背景和目的 由北京协和医院钱家鸣教授牵头,卫生部组织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等6家医院,对二者的鉴别诊断进行了研究,旨在确定统一的方法和纳入标准,并验证临床内镜模型的可行性和价值。
方法 首先,确立病变特征判断标准,包括纵行溃疡、鹅卵石外观、环形溃疡、回盲瓣口固定开放和阿弗他溃疡(188体育平台论坛 溃疡);其次,总结有统计学差异的临床和内镜表现;再次,建立评分系统并预测其临床价值,根据不同特异性打分。
结果 该评分系统的确诊率为33%,病理确诊率、疑诊率、不能诊断率分别为4%、26%和37%。
小结 该研究提出了可以被内镜医生掌握的病变特征判断标准。临床内镜评分系统可提高鉴别诊断率,但单纯依靠内镜评分系统不能彻底解决鉴别诊断问题。该评分系统虽然尚不够准确,但在一定程度上提示我们,至少37%的患者需要试验性抗结核治疗来鉴别CD与ITB。
抗结核治疗评定标准前瞻性研究
目的 研究旨在评定试验性抗结核治疗的合适时间点、建立临床和内镜疗效的评定标准。
结果 CD和ITB患者经1~2周、1个月或3个月抗结核治疗后,明显临床改善率分别为72.7%和89.2%、63.6%和78.6%以及45.5%和28.6%。此外,内镜复查指标应为活动性溃疡和结节样病变。3个月时,在ITB与CD患者中,上述两种病变的消失率分别为90.9%和58.8%。
结论 抗结核治疗3个月后应行回结肠镜复查,若上述两种病变消失或明显好转,则为治疗有效,继续抗结核治疗。临床症状好转或痊愈不能作为单一判定依据,回结肠镜复查评定治疗有效应为共同判定准则。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