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

克罗恩病发现80周年历史回眸 中国对克罗恩病的早期认识

作者:刘秋阳 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 日期:2012-05-28
导读

         2012年5月11日下午,在克罗恩病(Crohn)发现80周年之际,北京协和医院与《中国医学论坛报》联合举办了“Crohn病发现80周年纪念活动暨学术研讨会”。北京协和医院潘国宗教授和钱家鸣教授主持了此次会议。来自北京、广州、南京等地的消化病专家就Crohn病发展史、Crohn病与肠结核的鉴别、围手术期规范化治疗、传统药物再评价与新药再审视、营养支持策略、影像学检查等议题进行了报告和深入讨论。我们将从5月24日起,以潘国宗教授对Crohn病的“历史回眸”作为开篇报道,此后将陆续刊出会议其他内容,敬请关注。

关键字:  克罗恩病 


inserted image


inserted image
 

  2012年5月11日下午,在克罗恩病(Crohn)发现80周年之际,北京协和医院与《中国医学论坛报》联合举办了“Crohn病发现80周年纪念活动暨学术研讨会”。北京协和医院潘国宗教授和钱家鸣教授主持了此次会议。来自北京、广州、南京等地的消化病专家就Crohn病发展史、Crohn病与肠结核的鉴别、围手术期规范化治疗、传统药物再评价与新药再审视、营养支持策略、影像学检查等议题进行了报告和深入讨论。我们将从5月24日起,以潘国宗教授对Crohn病的“历史回眸”作为开篇报道,此后将陆续刊出会议其他内容,敬请关注。

  1981年,我们在《中华内科杂志》上发表了一项研究,对1949年9月-1979年9月的Crohn病和肠结核病例进行分析。结果发现,Crohn病常被误诊为肠结核,术前误诊率为65%;34%的肠结核也被误诊为Crohn病。一般来讲,病理诊断是确诊的最终手段,但从这项研究结果看,原来病理诊断也产生了很大误差,Crohn病和肠结核相互误诊率分别为30%和15%。

  研究历程

  诊断混淆阶段 上世纪60、70年代,特别是70年代末潘医师管病房时,曾遇到多例临床诊断和术后病理诊断相混淆的Crohn病和肠结核患者。

  研究协作组成立 当时,国内文献对Crohn病仅有个案报道,综述类文章基本均在重复国外观点,也没有与肠结核鉴别的资料,临床医生仍不知道该如何诊断Crohn病。为此,潘大夫在上世纪70年代,对北京协和医院记录较完整、被诊断为Crohn病的30多份病例进行了分析,并将分析资料提交给内科主任张孝骞教授和陈敏章副主任,张教授对该病很感兴趣,认为值得进一步探讨。在张教授的支持下,陈教授副主任亲自出面组建了北京协和医院的Crohn病研究协作组,包括多位内科(潘国宗、陈敏章、麦灿荣)、外科(朱预、陈桂滋)和病理科(刘彤华)医师。

  为了探讨如何诊断Crohn病以及与肠结核鉴别,他们从病案记录中寻找过去被诊断为Crohn病或肠结核、并完成手术和病理检查的所有病例,然后对这些病例进行对比分析。刘彤华医师对患者的病理标本进行逐一的仔细复核,同时还对患者进行信件随访。

  成果初显 Crohn病研究工作于1978年完成,至上世纪80年代初,发表了5篇论文。其中,3篇发表于《中华内科杂志》,另外2篇英文论文分别发表在《中华医学杂志》(Chin Med J)英文版和法国《外科杂志》[J Chir(Paris)]。

  研究结果

inserted image

  症状、体征和并发症 该病主要症状和体征包括腹痛、排便习惯改变、呕吐、腹部包块等(表1),也有类似贝赫切特(Behcet)综合征的表现;最多见的并发症是肠梗阻,其次是消化道出血、肠瘘、脓肿和穿孔。

  大体病理表现 大多患者有肠道狭窄,特别是管状狭窄比例较大,没有太多的纵形溃疡;但有匍行性溃疡,还可有炎性息肉和鹅卵石征,少见肠瘘和穿孔。

  显微镜下病变 该病重要表现之一为结节病样肉芽肿,可出现于黏膜层,也可见于淋巴结之中。其他出现比例较高病变包括全壁炎(节段性)、淋巴细胞聚集、淋巴管扩张、黏膜下层高度增宽、裂隙状溃疡等。

  与肠结核鉴别 病例特征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对诊断无帮助的征状,包括有腹泻或腹泻与便秘交替、侵犯回盲部、跳跃式病变、结核菌素试验等。

inserted image

inserted image

  第二类症状对鉴别诊断有一定意义,如闭经与生殖器结核在肠结核患者中的发生率较高,在Crohn病患者中较为少见;肠壁和器官周围脓肿、肛门和直肠病变、便血和肠瘘等在Crohn病患者中相对多见,在肠结核患者中少见;Crohn病易反复发作,复发率较高,而肠结核在抗结核治疗后少有复发(表2)。

  第三类为病理组织学特征,有些利于肠结核诊断,有些则利于Crohn病诊断,有一定临床参考价值,但并非绝对。很多肠结核病变也有Crohn病的病理特点,其中肠结核的结节病样肉芽肿、黏膜下层闭锁、肌层破坏表现显著多于Crohn病。

  刘彤华医师提出了有助于鉴别诊断的最重要两点,一是有无干酪样坏死,特别是肠系膜淋巴结中有干酪样坏死,可作为肠结核诊断的依据;二是病理或临床检查能否找到抗酸杆菌,如有,则对结核诊断有重要意义 。。。

  1980版北京协和医院Crohn病临床诊断标准

  1980年,潘国宗、刘彤华医师等等提出了以下标准作为Crohn病诊断的建议。

  临床诊断标准 1. 反复发作的腹痛,伴有腹泻或腹泻与便秘交替,可有腹部包块;疑诊为阑尾炎或阑尾炎手术治疗无效;或上述症状伴有肠梗阻、便血、肠瘘等并发症者,应为临床可疑患者。2. X线检查有肠道非特异性炎症、裂隙状溃疡、息肉样改变、鹅卵石征、多发性狭窄和节段性病变者是本病典型的X线表现。3. 内镜检查看到跳跃式分布的匍行性溃疡,溃疡较深,周围黏膜增生呈鹅卵石样;或病变活检有非干酪样坏死性肉芽肿或大量淋巴细胞聚集。第1和第2,或第1和第3,或1~3条均符合者,可拟诊为Crohn病。

  病理诊断标准 1. 肠壁和肠系膜淋巴结无干酪样坏死。2. 符合如下显微镜下特点:① 肠节段性病变、全壁炎;② 裂隙状溃疡;③ 黏膜下层高度增宽(由水肿、淋巴管血管扩张、纤维组织及淋巴组织增生所致);④ 淋巴样聚集;⑤ 结节病样肉芽肿。3.肠道 具有以下肉眼特点:溃疡、狭窄、鹅卵石征及假息肉形成。如果没有干酪样坏死,并同时具备第2条中的任何4点,则可病理确诊Crohn病;若未取得足够的淋巴结标本,仅有肠病变还不能完全排除结核,则病理上高度怀疑Crohn病。

  国内诊断标准提出并获国际认可

  莫森教授来访 1979年改革开放之初,外宾来北京协和医院参观访问,其中一位为英国著名病理学家莫森(BC Morson)教授,他是该领域的权威。

  他提出,亚洲(特别是中国和印度)是结核病高发地区,由于Crohn病和肠结核难以鉴别,他在亚洲没有见到过1例真正的Crohn病。曾有一名印度医生拿给他一麻袋自认为是Crohn病的肠标本,但他检查后认为都是肠结核。

  当Morson教授被告知北京协和医院有那么多Crohn病时,他很惊讶。经审慎研究了刘彤华医师出示的病例,看了病理资料,甚至要了一些标本亲自做切片进行病理观察后,他认同了北京协和医院对Crohn病的诊断标准。

  辛格尔顿教授访问 几年后,美国Crohn病全国协作组组长辛格尔顿(Singleton)教授来北京协和医院访问。潘教授等向他介绍了Crohn病诊断标准,他认可我们的标准,并同意北京协和医院出具的标本确实是Crohn病,而非肠结核。

  1993年6月太原会议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在太原召开的全国慢性非感染性肠道疾病学术研讨会,首次制订中国Crohn病诊断标准时,接受了北京协和医院对该病的诊断建议,并增加CT诊断内容,内镜表现中增加“纵行溃疡”一项,鉴别诊断中增加了与溃疡性结肠炎的鉴别内容等,该标准后来发表于当年的《中华消化杂志》。

  其他标准相继问世 上世纪90年代末,Crohn病成都诊断标准出台;2004年,Crohn病亚太标准发布,同意并参考了中国诊断标准。

分享:

相关文章

评论

我要跟帖
发表
回复 小鸭梨
发表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
//站内统计 //百度统计 //谷歌统计 //站长统计
*我要反馈: 姓    名: 邮    箱: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