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登录,我要注册

消化

继发性小肠淋巴管扩张症1例

作者: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消化科 王雪梅 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 日期:2012-05-07
导读

44岁男性,因“间断腹泻、转氨酶水平反复升高、低蛋白血症伴腹水2年余,间断腹痛1月余”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院。诊断为结肠、末段回肠弥漫性病变性质待定。

继发性小肠淋巴管扩张症1例

继发性小肠淋巴管扩张症1例
继发性小肠淋巴管扩张症1例

左上图 结肠镜示回肠末段

右上图 回肠末段病理染色HE 染色,放大倍数为200倍。

中图 正常淋巴管病理染色HE 染色,放大倍数为200倍。

左下图 胶囊内镜示空肠

右下图 胶囊内镜示回肠

继发性小肠淋巴管扩张症1例 继发性小肠淋巴管扩张症1例

病史

  44岁男性,因“间断腹泻、转氨酶水平反复升高、低蛋白血症伴腹水2年余,间断腹痛1月余”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院。

现病史2年多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腹泻,为黄色稀便,5~6次/日,每次量约200 ml;同时无明显诱因间断出现双下肢轻度可凹性水肿。此后患者间断腹泻,总蛋白(TP)和白蛋白(ALB)水平进行性下降,最低值分别为32 g/L和18.4 g/L,转氨酶升高,胆红素水平正常。腹部B超提示腹水。

  患者接受复方氨基酸营养支持和利尿治疗后腹水消退,间断接受三联抗结核治疗。

  3个月前,患者因纳差乏力加重住院,便中有大量脂肪滴,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101 μ/L,乙肝表面抗原阴性,血ALB 32.6 g/L,TP 60 g/L,胆红素水平正常。腹部B超示大量腹水,轻度脾大。腹水穿刺提示腹水乳白色混浊,白细胞100×106/L,TP 8 g/L,腺苷脱氨酶阴性,乳糜定性阳性。

  胃镜提示慢性浅表性胃炎,肠镜示结直肠黏膜水肿、粗糙,回盲部颗粒结节样隆起。肠镜诊断为“全结肠结核?淋巴瘤?” ,病理检查结果提示回盲部黏膜慢性活动性炎,黏膜下层淋巴组织增生。

  当地医院诊断不详,予以保肝、补充血浆蛋白、三联抗结核治疗后,患者自觉腹泻明显好转,转氨酶水平逐渐恢复正常,但TP和ALB水平仍进行性下降。患者继续接受三联抗结核治疗。

  1个多月前,患者出现间断阵发性上腹部疼痛,至我院就诊。

既往史患者于20年前罹患结核性胸膜炎,经抗结核治疗后自述已愈。

 检查

入院查体右颈后有2枚直径分别约为0.5和2 mm淋巴结,光滑、质软、活动性好、无压痛。双肺呼吸音清,心律齐。

  腹平软,脐周压痛明显,无肌紧张、反跳痛,余腹轻压痛,移动性浊音阴性。双下肢无水肿。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 2.69×109/L,淋巴、中性粒细胞比例分别为11.58%和77.79%,淋巴细胞绝对值0.31×109/L。血红蛋白143.3 g/L,血小板176.5×109/L。便潜血阳性,便查结核杆菌阴性。

  结核菌素试验阴性。抗结核抗体阳性。IgG 3.16 g/L,IgM 0.29 g/L。蛋白电泳结果为:A/G 1.11,γ球蛋白11.6%,β1球蛋白 8.4%,β2 球蛋白5%,α1球蛋白 7.6%,α2球蛋白14.9%,ALB 52.5%。多次胆红素检测结果正常,ALT 159 μ/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194 μ/L,TP 37.1g/L,ALB 25.1 g/L。

胸片双上肺陈旧性病变。右侧胸膜增厚粘连,少量积液待除外。

腹部检查腹平片示腹部多发钙化灶。腹部B超示盆腔少量积液。腹部CT示少量腹水,小肠肠管扩张,肠壁水肿增厚。

胃镜检查结果提示慢性浅表性胃炎活动期,十二指肠降部撒盐样改变、伴多发结节样隆起性质待定(病变以十二指肠降部为重,至十二指肠水平部明显好转)。

  超声胃镜提示病变表现为肠壁全层增厚,最厚处为6.9 mm,以黏膜层及黏膜下层增厚为主,两者之间分界不清,呈不均匀回声,内部可见多发偏低回声。

  胃镜病理提示胃底体交界及幽门炎症(+),十二指肠降部炎症(++),散在少数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以上各部位抗酸染色均未见阳性杆菌。

结肠镜阑尾开口周围黏膜水肿。结肠镜进入末段回肠约40 cm,黏膜弥漫充血水肿,血管纹理消失。存在多发糜烂,直径约0.3 cm,表面有白色附着物。结肠、直肠黏膜弥漫水肿,血管纹理不清,粗糙不平,严重处呈颗粒样改变,以升结肠、盲肠为著,并可见瘢痕(左上图)。

诊断为结肠、末段回肠弥漫性病变性质待定。病理提示黏膜慢性炎症、间质水肿、回肠和盲肠部分腺体增生。回肠黏膜组织中见多量扩张淋巴管,管中可见粉染淋巴液(右上图、中图)。

  胶囊内镜 十二指肠黏膜皱襞增粗肥厚,散在白色雪花状斑点。空肠密布较大雪花状颗粒隆起,黏膜粗糙不平,散在小息肉状黏膜隆起。回肠节段样分布雪花状白斑,可见间断正常小肠黏膜(左下图、右下图)。诊断为小肠弥漫性黏膜白斑,符合小肠淋巴管扩张症表现。

诊治

  患者最终被诊断为淋巴管扩张症、低蛋白血症,予以匹维溴铵(50 mg, tid)、复合维生素(2片,tid)、三联双岐活菌 (420 mg,tid)治疗。

  诊断明确后患者要求出院,拒绝进一步治疗。 医生嘱患者低脂高蛋白饮食,以中链甘油三酯为主,避免长链甘油三酯摄入。

  讨论

  分型、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

  1961年,瓦尔德曼(Waldmann)等在世界上首次提出小肠淋巴管扩张症这一疾病。国内学者对此病的认识相对较晚,首例病例报道发表于1990年。

  该病可分为原发性小肠淋巴管扩张症(PIL)和继发性小肠淋巴管扩张症(SIL)。PIL发病原因,或与先天淋巴管狭窄或淋巴管发育不良有关,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可合并多种先天畸形。SIL可继发于多种疾病,如肿瘤、淋巴结核、丝虫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肝硬化门脉高压、缩窄性心包炎、腹部外伤及手术等。上述因素可导致淋巴管狭窄、淋巴回流不畅,继而使小肠淋巴管压力升高、扩张甚至破裂。

  淋巴液外漏时会出现低蛋白血症、淋巴细胞减少、低脂血症。淋巴液漏入肠道则表现为乳糜性腹泻、腹胀、呕吐,淋巴液漏入浆膜腔则可导致乳糜性腹水、淋巴水肿等。

  另有个案报道以消化道出血或腹部包块、颜面部浮肿为首发表现的小肠淋巴管扩张症。有部分病例以高脂饮食为诱因。

  诊断标准、治疗及预后

  小肠淋巴管扩张症的实验室特点为TP、ALB、IgG、IgA、IgM水平下降,IgG水平下降尤为明显。淋巴细胞减少,血α1抗胰蛋白酶清除率升高,便α1抗胰蛋白酶水平增加。

  因淋巴管扩张症主要累及小肠,胃镜和结肠镜通常无法发现病灶。

  CT和胶囊内镜是诊断此病的主要方法。腹部CT表现为小肠壁增厚水肿,肠管轻度扩张伴弥漫性淋巴结肿大,常有系膜水肿和胸腹水。胶囊内镜可见小肠弥漫性水肿,肠黏膜表面白色点状绒毛和黏膜下扩张的淋巴管。

  双气囊小肠镜可同时取活检行病理检查,病理切片见到小肠淋巴管扩张是诊断金标准。

  该病诊断依据如下:典型临床表现、外周血中淋巴细胞绝对计数减少、血ALB和IgG水平同时降低、内镜活检或手术标本病理证实小肠淋巴管扩张、实验室检查证明肠道丢失蛋白质增多。符合前3条为疑诊,符合后2条即可确诊。

  该病尚无特效疗法,主要是控制饮食,减少蛋白丢失和液体外漏。SIL以去除病因为主,原发病治愈患者的预后通常良好;部分病史较长者在发病数年至数十年后转化为淋巴瘤,大多为B细胞增殖性淋巴瘤。

  ■ 经验分享

  本例患者以腹痛、腹泻、水肿为主要表现,淋巴细胞百分比和绝对值降低,TP、ALB、IgG、IgM水平下降。 肠镜显示末段回肠黏膜弥漫性充血水肿,血管纹理消失,多发糜烂,回肠黏膜组织中淋巴管明显扩张。胶囊内镜可见小肠弥漫性黏膜白斑,考虑小肠淋巴管扩张症诊断明确。因为患者的抗结核抗体阳性,既往20年前曾患结核性胸膜炎,故考虑结核继发性淋巴管扩张症可能性大。

  患者自发病至确诊历时2年余,辗转于多家医院,反复接受对症支持治疗,延长了诊治周期。当医生发现以腹泻、浆膜腔积液及低蛋白血症为特点的病例时,应考虑到小肠淋巴管扩张症可能性,积极寻找证据;如高度怀疑该病,应与病理科医生充分沟通,明确诊断,及早进行饮食干预,以减少蛋白和淋巴细胞漏出,改善预后。

分享:

相关文章

    评论

    我要跟帖
    发表
    回复 小鸭梨
    发表
    //站内统计//百度统计//谷歌统计//站长统计
    *我要反馈: 姓 名: 邮 箱: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