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性,25岁,因腹泻6年就诊。患者每天排3~5次黄色稀糊便,便量不大,便中有黏液,无鲜血。排便前有下腹痛,便后缓解。食欲好,体重无下降。其职业为计算机工程师,工作较紧张。否认消化道肿瘤家族史。查体:一般情况良好,腹部无明显体征。曾多次查大便常规均未见红白细胞,便潜血及苏丹Ⅲ染色均阴性。
腹泻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系指每日排便次数在3次以上,或粪便中水分增加导致粪质稀薄,或每日排便量超过200 g。无论腹泻背后的病因如何,发生腹泻的主要原因都在于粪便中的水分吸收不完全,导致排便次数增多和(或)总量增加。胃肠分泌亢进、炎性渗出物增多、肠道吸收不良、肠腔内渗透压增加以及胃肠运动过快等均是腹泻的病理生理学基础。根据病程可将腹泻分为急性(不足4周)和慢性(超过4周)。与急性腹泻常为自限性病程不同,慢性腹泻病因非常复杂,临床转归差异极大,倘若不能明确病因并给予针对性的治疗,患者常难以自行好转。
病例
患者男性,25岁,因腹泻6年就诊。患者每天排3~5次黄色稀糊便,便量不大,便中有黏液,无鲜血。排便前有下腹痛,便后缓解。食欲好,体重无下降。其职业为计算机工程师,工作较紧张。否认消化道肿瘤家族史。查体:一般情况良好,腹部无明显体征。曾多次查大便常规均未见红白细胞,便潜血及苏丹Ⅲ染色均阴性。
分析:慢性腹泻不仅是消化科常见的临床问题,在基层工作的全科医师也时常会遇到。对于全科医生来说,面对慢性腹泻首先要鉴别病因系功能性还是器质性。
器质性病变引起的腹泻
对于疑有器质性疾病的患者,对腹泻病因进行正确的剖析和鉴别,是成功治疗的关键。为便于临床分析,根据大便性状不同,将慢性腹泻简要分为三大类:脂肪泻、炎症性腹泻和水样泻。
常主诉摄入油腻食物后腹泻次数增加——脂肪泻
所谓脂肪泻,系指由于肠道吸收脂肪不完全,导致粪便中的脂肪含量异常增多。这类患者往往有明显的体重下降和营养不良,粪便常有恶臭,便中可有油滴和不消化的食物,大便苏丹Ⅲ染色阳性。腹泻量一般较大(甚至可达1000 ml/d以上),且与进食相关。
脂肪的正常吸收需要满足以下条件:良好的小肠吸收功能,足够的胰液和胆汁的分泌,以及食糜在肠道内停留足够的时间。上述条件任何一个得不到满足,即可能导致脂肪泻的发生。
因此,对于临床特点符合脂肪泻的患者,采集病史和查体时须注意以下要点:① 既往有无腹部手术史(短肠综合征,胃切除术后综合征);② 有无长期酗酒和严重腹痛(慢性胰腺炎);③ 有无黄疸(胆汁淤积);④ 有无心悸、怕热、多汗等症状(甲状腺功能亢进)。根据病史和体检的初步结果,可缩小鉴别诊断范围,在此基础上选择针对性的检查,多能有所发现。
排便次数相对较多而每次便量相对较少、腹痛——炎症性腹泻
炎症性腹泻的病因系由于肠道炎症导致渗出物增多,从而造成粪便中水分增加或排便次数增多。炎症性腹泻可分为感染和非感染两大类,前者包括慢性痢疾(细菌、阿米巴)、肠结核及血吸虫病等,后者则见于炎症性肠病、缺血性肠炎、放射性肠炎等。炎症性腹泻的特点是排便次数相对较多(多者可超过10次/天),而每次便量相对较少,炎症主要累及结直肠的患者上述特征更为明显。
常有腹痛 由于基础疾病是炎症,故这类患者常有腹痛。腹痛是炎症性腹泻的重要伴随症状,详细了解其特点甚有必要。通常而言,肠道等空腔脏器疼痛以阵发性绞痛最具代表性,部位大多较为弥散,脐周痛者病变多位于小肠,下腹痛者病变多位于结肠。
动态观察腹痛变化也很重要。例如克罗恩病早期腹痛系由于慢性肠梗阻所致,疼痛时轻时重,部位也不固定,而随着炎症加重,逐渐出现慢性穿孔,此时壁层腹膜开始受到炎症刺激,腹痛即转变为固定部位的剧烈疼痛。因此,炎症性腹泻患者若腹痛性质发生改变,由阵发性变为持续性,疼痛部位也由弥散变得固定,常提示病情变化,须引起高度重视。
其他症状 除腹痛外,下述症状及体征亦很常见。① 发热:高热见于痢疾、出血性坏死性肠炎等,低热多见于肠结核和炎症性肠病。② 里急后重:提示病变位于直肠。③ 腹部包块:右下腹包块是肠结核和克罗恩病的特征性表现,其他还可见于恶性肿瘤、肠套叠、血吸虫性肉芽肿等。
粪便性状 对于炎症性腹泻,了解粪便性状也可有助于诊断。例如,脓血便见于痢疾、炎症性肠病、结肠癌及血吸虫病等,蛋花汤样便见于难辨梭菌肠炎、轮状病毒肠炎等,腥臭血水样便则见于出血性坏死性肠炎。此外,简单的粪便检查也能提供不少诊断信息。炎症性腹泻患者粪便常规常有较多红白细胞,少数患者还可发现寄生虫卵。有条件的单位还可行粪便培养,有助于发现某些致病微生物(例如志贺氏菌和沙门氏菌)。粪便涂片检查可测定肠道球菌与杆菌的比例,了解是否有肠道菌群紊乱。
粪便稀薄——水样泻
水样泻并非指粪便一定要成水样,而主要是指粪便中水分增加导致粪便稀薄。
从病理生理学的角度,可将水样泻分为两大类:① 肠道内渗透压增高,例如乳糖不耐受,泻剂使用不当;② 肠黏膜分泌水分增加,既可见于胃泌素瘤和血管活性肠肽瘤这样的罕见病,也可见于抗生素相关性腹泻这样的常见病。
不合理地使用抗生素可引起肠道菌群失调,部分细菌产生的毒素可刺激肠液分泌,造成水样泻。大多数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多出现在抗生素治疗1周后,少数患者腹泻甚至可发生在抗生素停药后,腹泻常为水样,绿色,有黏液,极少为血性,多无全身表现。
对于难辨梭状芽孢杆菌引起伪膜性肠炎的患者,则常伴有痉挛性腹痛、里急后重、发热等,约半数患者粪便中可有白细胞。
对于在社区工作的全科医师而言,最重要的是要知晓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概念,通过询问病史来掌握患者近期用药情况,及时停用不必要的抗生素对于病情恢复极为重要。以往那种看到腹泻就诊断“肠炎”,不分青红皂白就使用抗生素的做法,无疑是错误的。
功能性腹泻
功能性腹泻是指持续或反复排稀便(糊状便或水样便),不伴有明显的腹痛或腹部不适症状的综合征。诊断标准为至少75%的所排粪便为不伴有腹痛的稀便(糊状便或水样便)。功能性腹泻的发病可能与肠道传输过快、结直肠内脏敏感性增加及精神心理异常(如应激、焦虑和抑郁)等有关。
假性腹泻
另外在实际临床工作中,尚须警惕一类“假性腹泻”的患者。假性腹泻多见于结肠远段肿物或直肠癌引起肠腔狭窄,使粪便积存于病变近端而不能顺利排出,肠液刺激直肠产生频繁的便意。另外,坐骨直肠窝(例如胃癌腹腔种植转移)或子宫直肠窝(例如宫外孕破裂腹腔内出血)病变刺激直肠也会出现假性腹泻症状。仔细询问病史不难发现,患者虽然排便次数较多,但每次排便量少、缺乏粪质。对这类患者须保持高度警惕,应及早进行肛门指诊或其他相关检查。
国外报道,慢性腹泻的人群患病率高达1%~5%,其中以肠易激综合征(IBS)等功能性疾病最为常见,本文开头介绍的病例即是如此。由于对生活质量影响不大,相当多数的患者并不会主动前来就诊。
对合并以下表现的患者应警惕器质性疾病:① 体重下降;② 发热;③ 便中带血,见于恶性肿瘤、炎症性肠病、缺血性肠病以及坏死性肠炎;④ 夜间腹痛,尤其是从睡眠中痛醒,往往提示器质性疾病;⑤ 具有结肠癌的危险因素,包括阳性家族史、年龄>40岁、排便习惯改变等。
虽然慢性腹泻的病因众多,但是通过认真问病史和查体,可以先对器质性疾病还是功能性疾病进行初步估计,并判断腹泻的特点系脂肪泻、炎症性腹泻还是水样泻,在此基础上辅以粪便常规等简单检查,大多数患者的病因往往不难找到。
对于工作在基层的全科医生来说,手边通常没有复杂先进的诊断仪器可资利用,上述临床基本功就显得更加重要。
copyright©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