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

反复发热、右下腹痛

作者:武警总医院消化科 刘海峰 王伟岸 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 日期:2012-02-03
导读

         患者,男性,23岁,因“反复发热伴右下腹痛6个月余,加重半月”就诊。术后诊断克罗恩病。

 

 

 

  病史简介

  患者,男性,23岁,因“反复发热右下腹痛6个月余,加重半月”就诊。

  患者于6个月前开始出现无明显诱因的寒战、发热,多发于每天傍晚,最高39.5 ℃,伴有右下腹隐痛,无腹泻、盗汗及咳嗽,排便正常。

  曾多次在淮北当地医院就诊,血常规检查白细胞(WBC)为12.6×109/L ,中性粒细胞为72.3%,血小板(PLT)为394×109/L,腹部B超提示“慢性阑尾炎”。间断给予头孢类等抗生素静滴及对症治疗,患者症状时好时坏。

  1个月前,患者在当地医院接受阑尾切除术,术后发热和右下腹痛并无明显好转。为了进一步诊断治疗,患者来我院消化科住院。

  初步检查不支持肠结核

  体格检查

  患者右腋窝可及1枚黄豆大小淋巴结,右侧腹股沟可及3~4枚绿豆至黄豆大小淋巴结,均活动,无压痛。未见肝掌及蜘蛛痣。心肺听诊无异常,腹部平坦,右下腹可见长约5 cm的手术瘢痕,未见腹壁静脉曲张,未见肠型及蠕动波,腹软,右下腹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

  实验室检查

  血尿便常规、肝炎指标、性病两项、肥达试验、凝血检查、肾功能未见明显异常;生化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血癌胚抗原(CEA)、系列肿瘤标记物(CA50、CA199、CA242)均正常。

  抗链球菌溶血素为200 U/L,类风湿因子阴性;双链DNA、抗核抗体、结核菌素纯蛋白衍化物试验(PPD-BCG)、血液疟原虫检查均阴性;红细胞沉降率(ESR)为34 mm/h, C反应蛋白(CRP) 为6.51 mg/L,结明试验(-),免疫色谱层析抗结核菌抗体测试(ICT-TB)卡试验(-),快速TB卡试验(+)。骨穿提示感染骨髓象。血、便培养回报无致病菌生长。痰找抗酸杆菌(-)。

  影像学检查

  胸正侧位片:未见异常。

  腹部B超示:① 右下腹局部网膜增厚,其内伴多发肿大淋巴结;② 右下腹、膀胱直肠窝积液(少量);③ 腹腔积液;④ 胆囊炎性改变;⑤ 肝脏、胰腺、脾脏、双肾声像图未见明显异常。

  腹部CT示:① 脾大;② 肝脏、胆囊、胰腺、双肾未见异常;③ 回盲瓣及盲肠炎性病变。

  进一步行肠镜和病理活检

  患者进一步接受肠镜检查,进镜达回盲部并进入回肠40 cm,回肠末端10 cm可见散在点片状糜烂,回盲部可见不规则多发深凿样巨大溃疡(图1),底平坦、苔薄、新鲜。取分泌物做抗酸杆菌及霉菌检查(-)。直肠可见散在阿弗他溃疡(图2)。

  病理检查提示:(回盲)结肠黏膜坏死脱落伴有异型细胞浸润;(回盲)结肠黏膜组织坏死溃疡形成,溃疡底散在异型淋巴细胞浸润(图3~4)。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CD3(+),CD20(+),Ki-67(+40%),CD68(散在+)。

  考虑原发性肠淋巴瘤 因不全肠梗阻开腹探查

  北京肿瘤医院病理科会诊提示:(回盲)淋巴组织增殖性病变,考虑淋巴瘤可能性大,建议肠镜复查再取活检。综上诊断:原发性肠淋巴瘤可能性大,不排除克罗恩病

  在营养、支持、对症治疗基础上,给予左氧氟沙星、美沙拉嗪及丙氨酰谷氨酰胺和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治疗。但发热和腹痛症状无缓解,病情持续加重。

  腹平片显示不全性肠梗阻,考虑原发性肠淋巴瘤可能性大,遂在全麻下行“开腹探查,右半结肠切除术”。

  术中所见:肝脾表面光滑,未及明显结节及肿块,盆腔未及明显结节及肿块;回盲部及回肠末端约10 cm肠管表面水肿、粗糙,肠壁增厚、质韧,肠系膜可见多发散在肿大淋巴结。遂行病变切除。

  术后患者体温渐降至正常。2周后,患者出院。

  术后诊断克罗恩病

  术后大体病理报告:(回盲)肠多发性溃疡,并可见裂隙性溃疡,溃疡周边T、B淋巴细胞及组织细胞均增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CD20(+),CD21(+),CD68(+),ki-67(+10%), CK(+), CD3(+), CD14(+), PC(+), CD163(+),Vim(+), Actin(-), CD138(+) ,髓过氧化物酶(MPO)(+)。首先考虑克罗恩病(图5~6)。

  术后诊断为克罗恩病。患者出院后腹痛缓解,未再发热,给予甲硝唑、美沙拉嗪和康复新口服液治疗,体重增加11 kg。

  出院2个月后,患者再次出现发热、腹痛,肠镜检查提示溃疡复发(图7~8),给予口服激素、美沙拉嗪等维持治疗,门诊随访病情稳定。

  心得分享

  本例患者肠镜检查发现上述以溃疡性病变为特征的回盲部表现。显然,这是1例需要从回盲部溃疡进行鉴别的疾病。内镜表现和病理特征提示原发性肠道淋巴瘤(PIL)的可能性大,结合其他检查基本可以排除肠结核,但不排除克罗恩病(CD)。

  CD和PIL在消化系统疾病中属于少见病,两者临床表现相似,很难鉴别。我国2007年炎症性肠病诊断和治疗共识意见中对CD的诊断提出了“临床拟诊、病理确诊”的概念,因此获得足够的组织标本进行病理检查是诊断的关键;但内镜活检标本往往难以达到要求,甚至多次活检都不能诊断,阳性率低。

  肠梗阻这一外科情况的出现促使作出剖腹探查的决策,手术标本的病理检查发现CD相对特异的裂隙性溃疡,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基本排除PIL的可能性,至此CD诊断成立,以后患者对治疗的反应进一步证实了CD的诊断。

分享:

相关文章

评论

我要跟帖
发表
回复 小鸭梨
发表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
//站内统计 //百度统计 //谷歌统计 //站长统计
*我要反馈: 姓    名: 邮    箱: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