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

发热贫血肝内多发占位病变(下)

作者:谢艳迪 武楠 饶慧瑛 王豪 魏来 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 日期:2011-12-29
导读

         患者女性,72岁,2个月前服用中药后觉腹胀、纳差、恶心、呕吐,无腹泻、腹痛。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咽痛、咳嗽、咳痰。

  [上接《发热贫血肝内多发占位性病变》(下) ]

 

  

  

入院后的进一步检查

  常规检查及影像学检查

  患者血常规检查结果显示,WBC为6.14×109/L,Hb为72 g/L,红细胞平均体积(MCV)为87.4 fL,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为 29.1 pg,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为333 g/L,PLT为109×109/L,网织红细胞(RET)比例为 1.75%。

  凝血分析结果显示,PT为15.4秒,PTA为59.54%,INR为1.34,APTT为 39.2秒。

  生化检查的结果显示,ALT为18 U/L,AST为49 U/L,γ-GT为104 U/L,乳酸脱氢酶(LDH)为355 U/L,ALB 为34.1 g/L,TBil为26.6 μmol/L,DBil为14.9 μmol/L。

  电解质检查显示,血钾为4.05 mmol/L,血钠为 134.8 mmol/L。二氧化碳为 20.6 mmol/L。

  肿瘤常规检查显示,癌抗原(CA)125 为53.69 U/ml,升高,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CA19-9、细胞角蛋白片段21-1(CYFRA21-1)、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及CA15-3均无异常。

  超声心动检查的结果显示,主动脉钙化,主动脉内流速增高,左室舒张功能减退。

  腹部超声检查的结果显示,肝脏形态异常,肝右叶最大斜径17.4 cm,左肝剑下径7 cm,肝内弥漫分布多发实性高回声及等回声团块,最大4.7 cm×2.8 cm。诊断为弥漫性肝肿大,肝内多发实性占位性病变。

  肝弹性测定结果为67.8 KPa。

  肝组织学检查结果

  入院当天,在 超声引导下对患者进行肝组织活检。病理结果显示(肝脏穿刺活检标本),送检肝组织4条,其中3条组织肝窦显著扩张,肝窦被覆异型梭形细胞,另1条组织中肝组织结构破坏,可见梭形细胞肿瘤成分,其间可见不规则的裂隙,细胞异型明显(图)。

  结合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角蛋白(CK)阴性,肝细胞(Hepatocyte)(肝细胞+,肿瘤细胞-),波形蛋白(Vimentin)阳性(++),CD31阳性(++),CD34阳性(++),突触蛋白(Syn)阴性,嗜铬蛋白A(CgA)阴性,CD56阴性,LCA为散在少数细胞(+),细胞增殖相关抗原Ki-67(+,50%)。

  上述检查结果符合符合血管来源性的恶性肿瘤,因此,肝血管肉瘤的可能性大。

  

院内治疗及病情分析

  入院后,给予患者低脂188bet在线平台网址 软食、复方甘草酸苷、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及谷胱甘肽保肝、呋塞米及螺内酯利尿、氯沙坦降压、胰岛素控制血糖的治疗。

  根据肝组织学病理的结果,考虑“肝血管肉瘤”诊断明确。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胸腺肽增强免疫及补充白蛋白等支持治疗。

  患者有发热、咳嗽、咳痰,入院初接受莫西沙星抗感染治疗,但入院后的第3天体温较前升高,最高至38.2℃。

  对于体温升高,首先要考虑的是感染控制不佳有关,同时也不除外淋巴瘤或实体瘤导致的肿瘤性发热的可能。

  在等待病理检查结果的同时,将该患者的治疗调整为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抗感染及氨溴索化痰治疗。在连续治疗8天后,患者仍然发热,结合肝组织学病理结果,目前发热首先考虑肿瘤性发热,遂停用静脉用抗生素,给予头孢克洛口服。

  患者存在贫血(中度),血常规检查提示为正细胞、正色素,网织红细胞比例升高,近期复查的叶酸、Vit B12及血清铁结果均正常,骨穿已除外骨髓增生障碍、骨髓增生异常等疾病。因此,经过综合考虑,该患者的慢性贫血由肝血管肉瘤所引起的可能性大。

  

分析与讨论

  血管肉瘤是一种来源于血管内皮细胞的恶性肿瘤,多发生于皮肤及软组织,尤以头面部最为多见。发生于肺、心脏、肝、脾、睾丸、乳腺等部位的血管肉瘤也皆有报告。

  在血管肉瘤中,肝血管肉瘤(HA)是一种由肝窦血管内皮细胞发生的非常少见的恶性间叶性肿瘤,肿瘤起源于肝窦壁细胞,常呈多发。

  肝血管肉瘤的发病率为0.14~0.25例/100万人,约占肝脏原发性肿瘤的1%~2%。

  肝血管肉瘤的发病原因

  本病好发于50岁以上男性(男女之比为3~5:1)。病因尚不明确,一般认为与肝硬化(主要是坏死后肝硬化与血色病所致的肝硬化)、密切接触某些致癌物质如氯乙烯、二氧化钍、砷类等有关,其他制剂如硫酸铜、雌激素、口服避孕药和苯乙肼也与该病有关。

  我国已将职业性接触氯乙烯所致的肝血管肉瘤列入职业病名单。

  该患者既往长期接触正己烷20余年,长期口服避孕药约15年,考虑存在患本病的危险因素。

  肝血管肉瘤的临床表现

  肝血管肉瘤的临床表现不典型。右上腹痛、食欲减退、不明原因发热、消瘦、贫血、血小板减少及腹部包块是较为常见的临床表现。可因病情进展迅速出现肝功能急剧下降,可因肿瘤坏死破裂、凝血因子消耗而并发腹腔内积血、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该例患者无明显的腹部症状,但有贫血、发热等全身临床表现。

  如何诊断

  肝血管肉瘤

  1. 超声检查

  肝血管肉瘤的超声表现为肝内单个或多个肿块回声,形态不规则,可呈实质性,也可显示为囊性,但囊内一般可见点状回声且壁较厚,病变由高回声到无回声不等,根据内部出血、坏死程度的不同,其内部回声各不相同,彩色多普勒可显示肿块内部丰富的血流信号。

  尽管有时仍不能与肝细胞肝癌、肝转移癌等鉴别,但上述改变可提示肝内恶性肿瘤的诊断。而在早期,也可仅表现为边界较清晰的低回声,内部见少许带状回声,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未显示动脉血流信号,很似海绵状血管瘤的声像图改变。

  2. CT及PET-CT检查

  CT平扫显示为多发或单发的低密度病灶,强化后部分病灶可强化,部分病灶可并不强化。有学者认为,多期强化有助于肝脏良、恶性血管瘤、肝癌和转移瘤的鉴别。与肝血管瘤如海绵状血管瘤相比,肝血管肉瘤的强化CT呈现早期瘤灶中心强化和动脉门静脉分流影像;与肝细胞肝癌快进快出的强化特征相比,肝血管肉瘤表现为连续渐进的向心性强化。

  在临床实际工作中,腹部超声、腹部增强CT、PET-CT的影像表现很难与肝血管瘤、肝细胞癌、肝转移癌鉴别。

  该患者经腹部超声、腹部CT、PET-CT检查后,影像学仍然无定论。

  3. 组织学检查

  对于明确肝血管肉瘤诊断,以上影像学检查存在很大困难,因而肝组织穿刺活检显得非常重要。肝血管肉瘤进行穿刺活检的出血风险较大,但在影像介导下的穿刺是必要且安全的。

  典型的病理学表现为异型性增生的肿瘤细胞覆盖性生长,肝细胞萎缩,肝窦变宽,瘤细胞突入血管腔。CD34、CD31、Ⅷ因子和Vimentin等指标的免疫组化染色阳性有助于诊断肝血管肉瘤。

  肝血管肉瘤的

  治疗

  肝血管肉瘤临床罕见,恶性度高,进展迅速,预后差,平均生存期仅为6个月。该病对放疗、化疗均不敏感,手术切除为首选治疗方法,但术后短期复发率高。有研究显示,与单纯手术者相比,完整切除肿瘤后辅以吡柔比星+卡铂+氟尿嘧啶、氮烯咪胺+异环磷酰胺和异环磷酰胺+卡铂+鬼臼乙叉甙联合化疗,可明显延长患者生存期。

  国内有因该病接受肝移植的病例报告,其中1例无长期随访资料,1例生存期为3个月,1例生存期为8个月。多激酶抑制剂索拉菲尼在该病的临床应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在临床上,应提高对肝血管肉瘤的认识,以达到提高早期诊断率的目的;确诊后,如肿瘤局限于肝一叶且无转移灶时,手术切除是首选方法。关于术后综合治疗的方案及治疗的必要性,尚有待继续积累病例资料,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分享:

相关文章

评论

我要跟帖
发表
回复 小鸭梨
发表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
//站内统计 //百度统计 //谷歌统计 //站长统计
*我要反馈: 姓    名: 邮    箱: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