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在入院第6天出现干咳,体温高峰升至38.7℃。心率为130次/分,呼吸为25~30次/分,血压为120/85mmHg,给予鼻导管吸氧(5 L/min),血氧饱和度(SpO2)为90%。床旁胸片显示,双肺磨玻璃样改变,纹理增粗,双下肺为著(图2)。痰细菌培养及六胺银染色均(-)。最终诊断为IBD,UC可能性大,CMV感染(累及肺部及胃肠道)。
![]() |
![]() |
出现肺部感染,CMV所致可能性大
患者在入院第6天出现干咳,体温高峰升至38.7℃。心率为130次/分,呼吸为25~30次/分,血压为120/85mmHg,给予鼻导管吸氧(5 L/min),血氧饱和度(SpO2)为90%。床旁胸片显示,双肺磨玻璃样改变,纹理增粗,双下肺为著(图2)。痰细菌培养及六胺银染色均(-)。
遂在更昔洛韦基础上加用膦甲酸钠(3g,3次/日)进行联合抗病毒治疗,同时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10 g/d)。
患者在肠道病变基础上又出现肺部感染和呼吸衰竭,病情进一步加重。
在请相关专科会诊后认为,患者肺部病变以间质受累为主,从一元论角度分析,考虑肺部感染系CMV所致;目前已用更昔洛韦,效果尚未显现,为更快控制病情,应打破常规,给予联合治疗,故加用膦甲酸钠;该药可造成肾功能损害,用药期间应密切监测。
加强抗病毒治疗疗效显现,诊断明确,治愈出院
经上述治疗后,患者体温逐渐正常,呼吸困难缓解,血便逐渐减少,Hb稳定在85 g/L,但仍诉中上腹隐痛,伴胸骨后烧灼感。
入院后第10天,对患者行胃镜检查,见部分食管黏膜脱失,胃角及胃窦可见环腔溃疡,造成假幽门(图3、4)。继续抗病毒治疗,2周后,患者症状完全缓解,每日排黄色稀便2~4次,遂将更昔洛韦减量至250 mg,Qd,停用膦甲酸钠,激素减至泼尼松40 mg, Qd。
复查结肠镜,发现回肠末段及全结肠黏膜病变较前明显好转,黏膜病变以增生为主,可见假息肉及黏膜桥形成(图5)。
复查CMV-DNA转阴,Hb为102 g/L,ESR及高敏CRP均正常。患者遂出院,接受随诊。
至此,患者诊断基本明确,为IBD基础上合并全身CMV感染,受累部位包括肺脏、食管、胃、小肠及结肠,由于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治疗效果满意。
总结该例患者的治疗经验,在临床诊治IBD过程中,如出现以下情况应考虑CMV感染:① 出现系统症状和体征,如高热、呼吸困难、淋巴结疾病或肝脾肿大;② 对激素治疗无反应的IBD;③ 使用免疫抑制剂后出现短暂症状改善,但之后临床症状进一步恶化。
对这类患者应尽早进行CMV相关的血清学和组织学检查。在确定存在CMV活动性感染后,应停用免疫抑制剂,尽量避免或减少激素用量,同时积极抗病毒治疗。
对于重症IBD患者,在开始激素、免疫抑制剂或生物制剂(抗肿瘤坏死因子α单克隆抗体)治疗前,亦须排除CMV活动性感染的可能性。
最终诊断
IBD,UC可能性大,CMV感染(累及肺部及胃肠道)。
■ 点评
对于难治性和重症UC患者,在诊断和治疗中要特别警惕并发CMV感染的可能。一旦漏诊或误诊CMV感染,将导致治疗方向的偏移,无谓地增加患者的死亡率。该例患者的诊治经验对于重症难治性UC合并CMV感染的防治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