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女性,32岁,因“气短、乏力9个月,加重伴双下肢水肿5个月”于2010年10月25日收入北京协和医院消化科。体检显示,患者发育正常,消瘦,体质指数(BMI)为 18.1,贫血貌。浅表淋巴结不大。心肺(-)。腹平软,无压痛,肝脾肋下未及。移动性浊音(-)。双下肢中度可凹性水肿。
![]() |
![]() |
![]() |
![]() |
![]() |
图从左至右、自上而下:图1 空肠浅溃疡;图2 空肠白色炎性渗出;图3 回肠巨大浅溃疡;
图4 切除肠段多发充血、增厚、胶囊内镜嵌顿处肠腔明显狭窄;图5 小肠浅溃疡,深度
不超过黏膜下层,病变处黏膜缺失,伴黏膜下层纤维组织增生,肠壁挛缩
——1例隐源性多灶性溃疡性狭窄性小肠炎的诊治
气短和水肿的病因
患者女性,32岁,因“气短、乏力9个月,加重伴双下肢水肿5个月”于2010年10月25日收入北京协和医院消化科。体检显示,患者发育正常,消瘦,体质指数(BMI)为 18.1,贫血貌。浅表淋巴结不大。心肺(-)。腹平软,无压痛,肝脾肋下未及。移动性浊音(-)。双下肢中度可凹性水肿。
本例水肿为对称性,应考虑系统性疾病,病因包括肝源性、肾源性及心源性。气短、乏力可见于心肺功能不全、贫血以及内分泌代谢异常。
患者既往无慢性肝病史,体检亦无肝硬化表现,不支持肝源性水肿。有贫血症状(耳鸣、脱发)和体征,该病也可引起气短。育龄期女性缺铁性贫血较常见,多与铁摄入减少或月经量过多有关,但本例大便颜色加深,尚应警惕消化道失血。
考虑“失蛋白肠病”
血常规显示,白细胞(WBC) 8.45×109/L,中性粒细胞0.61,淋巴细胞0.31,血红蛋白(Hb) 72 g/L,血小板(PLT) 542×109 /L。便常规及苏丹Ⅲ染色 (-),潜血(+)。 尿常规 (-),24小时尿蛋白0.05 g。肝肾功检查提示白蛋白(ALB) 21 g/L,余正常。凝血指标(-)。血清铁四项结果符合缺铁性贫血。乙肝五项、丙肝及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抗体(-) 。
缺铁性贫血诊断明确,考虑消化道失血所致,低白蛋白血症可解释水肿,但如何联系两者?血白蛋白降低原因包括:① 摄入不足;② 合成减少(慢性肝病);③ 消耗增加(炎症、肿瘤等);④ 丢失过多。
根据患者目前资料,“丢失过多”的可能性最大。白蛋白可经肾脏或消化道丢失。本例尿蛋白阴性,应考虑消化道病变造成白蛋白丢失和慢性失血。
锁定小肠
患者血沉2 mm/h,C反应蛋白(CRP) 12 mg/L。抗核抗体(ANA)、抗可提取性核抗原(ENA)抗体、抗双链DNA、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抗酿酒酵母抗体(ASCA)及抗麦胶蛋白抗体均( -)。癌胚抗原(CEA)、癌抗原(CA)199、CA125均为(-)。胸片(-)。小肠造影显示,空肠黏膜稍增粗。腹部CT检查显示,盆腔小肠肠壁稍增厚。胃镜显示慢性浅表性胃炎,黏膜轻度水肿。结肠镜检查未见异常。
未发现胃和结肠异常,下一步检查重点是小肠。小肠病变性质为何尚无线索。后续检查可选择小肠镜和胶囊内镜。前者是侵入性检查,本例患者低白蛋白,一般情况差,风险较高。胶囊内镜简单无创,可完整观察小肠黏膜(除病变导致小肠狭窄以外),并指导小肠镜入口途径。该病例小肠造影未见小肠狭窄。
入院后第2周行胶囊内镜检查,可见回肠黏膜间断巨大浅溃疡及白色炎性渗出,有时可见胶囊在肠道内短暂潴留,勉强通过。最后胶囊内镜仍在回肠,未进入结肠(图1~3)。
本例小肠溃疡分布和形态类似克罗恩病(CD);文献曾有CD造成蛋白丢失性肠病的报告,与本例相似,故诊断应考虑CD,但也有不符之处:① 出血系CD活动表现,但本例CRP仅轻度升高;② 本例缺少肠穿孔、肠瘘等表现;③ 抗体阴性。因此,虽然CD值得考虑,但还不是最终诊断。
胶囊内镜滞留
检查结束1周后胶囊仍未排出,腹平片显示:胶囊滞留于第6组小肠。患者无腹痛、腹胀等不适。结肠镜进入末段回肠约30 cm,未见胶囊。
胶囊内镜虽称无创,但有5%的胶囊滞留发生率。根据胶囊内镜所见,推测本例滞留原因是肠腔狭窄。当下有三种选择:①药物治疗观察;②尝试用小肠镜取出胶囊;③开腹手术。小肠镜操作风险高,且能否实现目的亦无把握。开腹手术能取出胶囊,还可切除病变肠段,有利于诊断,但患者明确拒绝手术,当前亦无急诊手术指征。
考虑到CD不能除外,临床没有感染(例如结核)证据,结合患者意愿,最终决定先按CD给予试验性治疗。若能收效,期待肠道炎症好转后狭窄能够减轻,胶囊仍有望自行排出,无效则考虑手术治疗。
加用泼尼松40 mg,1次/日(1 mg/kg),1周后Hb升至82 g/L,ALB稳定于25 g/L。用药1个月后,患者感脐周绞痛,进食后加重,便中带鲜血,Hb 65 g/L,ALB 20 g/L。腹平片显示:胶囊仍滞留于回肠。
糖皮质激素治疗后病情一度好转,随后又加重,且出现梗阻症状,手术指征明确。经沟通后,患者同意手术。
确诊CMUSE
2011年2月17日,患者接受剖腹探查,术中见距回盲瓣1~50 cm处小肠多发充血增厚,胶囊嵌顿于末段回肠一狭窄处(图4),余小肠未见异常。切除50 cm病变回肠,回肠端端吻合。
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符合隐源性多灶性溃疡性狭窄性小肠炎(CMUSE,见图5)。术后恢复顺利,腹痛和出血消失。泼尼松从20 mg 1次/日起缓慢减量,出院8周后随访,Hb 112 g/L,ALB 41 g/L,自觉无不适。
本例临床表现类似CD,但最终诊断却是另一疾病——CMUSE。CMUSE是一种不明原因的小肠炎性病变,迄今全世界报告不到40例,其诊断标准为: ①不明原因的小肠狭窄和梗阻; ② 病理显示黏膜层和黏膜下层的浅表溃疡;③ 慢性病程,反复发作,有复发倾向;④ 炎症指标多正常;⑤ 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
CMUSE可有类似CD的节段性和跳跃性狭窄,但其溃疡表浅,只累及黏膜下层,不会出现CD的全层炎和裂隙样溃疡,因此一般不会出现肠穿孔、肠瘘或致命性大出血。该病炎症指标多正常,肠梗阻急性期可轻度升高,与CD也有所不同(本例即是如此)。患者几乎都有慢性消化道出血和贫血,个别可表现为失蛋白肠病,与本例相符。CMUSE多有不同程度的肠梗阻,而本例肠腔狭窄最初不严重,直至胶囊内镜滞留方才显现。
糖皮质激素治疗对于CMUSE有效,但剂量和疗程尚无统一意见。该病有复发倾向,须密切随访。少数激素效果欠佳者可应用免疫抑制剂治疗。
■ 点评
北京协和医院消化科陆星华教授
CMUSE为罕见病,在临床上难以与CD鉴别,常误诊为CD,其诊断主要靠病理学检查。CD为纵形溃疡,全层炎症,无黏膜下增厚,但有肉芽肿,而CMUSE溃疡为横行浅表溃疡,只累及黏膜及黏膜下层,表现为黏膜下层增厚,纤维组织增生,无肉芽肿。在治疗方面,两者均对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有效。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