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性,58岁,1994年3月体检中发现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正常。未治疗。CHB需要长期治疗,这就需要兼顾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在现有的几种NA中,LAM是唯一具有10年临床应用经验的药物,证实LAM能安全地应用于一些高风险患者(如妊娠妇女、儿童、失代偿肝硬化患者等)。此外,LAM与ADV联合治疗的安全性也得到了广泛验证。而其他几种NA尚缺乏长期的临床验证数据。
对于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肝纤维化是肝硬化发展的必经阶段,但通过有效的抗病毒治疗、长期抑制乙肝病毒(HBV)复制,可减轻或者逆转肝纤维化,预防肝硬化的发生。HBV耐药变异是采用核苷(酸)类似物(NA)进行长期抗病毒治疗过程中无法避免的问题。如何应对HBV耐药变异?在近期召开的第二届肝硬化论坛上,肝病学专家通过对1例严重肝纤维化、拉米夫定(LAM)耐药患者抗病毒治疗经过的分析与讨论,以期达到增强临床医师应用抗病毒药物能力的目的。
病历简介
患者男性,58岁,1994年3月体检中发现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正常。未治疗。
1998年11月体检发现肝功能异常,乙肝e抗原(HBeAg)阳性,HBV DNA为4.2×106 copies/ml,ALT为99 IU/L。B超检查显示,肝光点增粗,肝包膜表面欠光滑。肝纤维化评分为5分,炎症评分为11分。提示患者存在严重肝纤维化。
患者开始接受LAM(100 mg/d)抗病毒治疗。4周后,HBV DNA为4.0×105 copies/ml,ALT为88 IU/L。12周后,HBV DNA降至3.3×103 copies/ml,ALT为69 IU/L。24周后,HBV DNA降至7.2×102 copies/ml,ALT为58 IU/L。 治疗至第3年,HBV DNA<300 copies/ml,HBeAg血清学转换,肝功能恢复正常。治疗至第5年,HBV DNA<300 copies/ml。
但治疗至第7年,患者HBV DNA升至8.6×104 copies/ml,ALT也升至72 IU/L,HBeAg阳性。检测发现患者发生YMDD变异。
耐药变异:换用其他NA,还是加用阿德福韦酯?
抗病毒治疗至第7年,患者血清HBV DNA和ALT均升高, HBeAg阳性,发生YMDD变异。
此时如何调整该患者的抗病毒治疗方案?是停用LAM换用其他NA,还是加用与LAM无相同耐药变异位点的NA?
2009年的美国肝病研究学会指南推荐,对于LAM耐药患者,加用阿德福韦酯(ADV,Ⅱ-2);或加用替诺福韦(Ⅲ);或换用恩替卡韦(ETV,Ⅱ-2),但换用ETV并非理想选择,随着时间的延长,ETV耐药风险增加(Ⅱ-2)。
2009年的欧洲肝脏研究学会指南推荐,对于LAM耐药患者,加用替诺福韦[如无替诺福韦,加用ADV(B1)]。
2008年的亚太肝脏研究学会指南推荐,对于LAM耐药患者,首选加用ADV(Ⅰ),或改用ETV(Ⅰ)。
我国2010年版指南推荐,对于LAM耐药患者,推荐加用ADV进行联合治疗。
因此,在该患者发生LAM耐药变异后,将其抗病毒治疗方案调整为加用ADV(10 mg/d)的联合治疗。
LAM耐药挽救治疗:加用ADV优于换用ETV
研究证实,对于LAM耐药,加用ADV优于换用其他NA。韩国学者于2010年发表的头对头研究显示,在发生LAM耐药后,加用ADV组(36例)在抑制HBV DNA复制方面显著优于换用ETV组(24例),治疗6个月后,两组HBV DNA检测不到(<300 copies/ml)率分别为68.6%对33.3%(P=0.003)。此外,加用ADV组的累计HBeAg血清学转换率也显著高于换用ETV组(P=0.022,图1)。
在新的耐药变异发生方面,ADV组显著优于ETV组,挽救治疗24个月后,ETV组有6例(25.0%)患者发生新的耐药变异,而加用ADV组未发生新的耐药变异(P<0.01,图2)。
针对该患者的LAM耐药变异,将挽救治疗方案调整为加用ADV(10 mg/d)。加用ADV 4周后,患者血清HBV DNA降至6.6×102 copies/ml,ALT恢复正常,为38 IU/L,HBeAg阳性。8周后,患者HBV DNA检测不出(<300 copies/ml),ALT为36 IU/L,HBeAg仍阳性。
长期有效抗病毒治疗 可逆转肝纤维化病变
有研究表明,CHB肝纤维化患者在接受抗病毒治疗、HBV DNA复制得到长期有效控制后,肝纤维化是部分可逆的,有的甚至可以获得完全逆转。
在4006研究中,39例重度肝纤维化[伊沙克(Ishak)评分≥4分)CHB患者接受LAM治疗10年,16例在随访期末接受第2次肝活检。活检显示,12例(75%)患者肝纤维化组织学评分明显改善,其中3例纤维化完全逆转,评分由基线时的5分降为0分(图3)。
美国学者报告,CHB肝纤维化患者接受LAM治疗3年,肝纤维化严重程度显著改善(图4)。
该患者在接受抗病毒治疗10年后,HBV DNA 检测不到,发生HBeAg血清学转换。肝功能正常。B超检查显示,肝包膜光滑,回声粗亮,肝内光点分布均匀。肝纤维化评分为0分,炎症评分为2分。提示患者肝纤维化完全逆转。[5040401]
■ 问与答
问:肝硬化与肝纤维化的演变标志是什么?是假小叶形成吗?
答: 病理学检查是肝硬化的一个诊断手段,假小叶形成是病理学诊断肝硬化的标志。但在临床上,肝硬化诊断是一个综合性诊断,临床医师应根据病因、肝功能、症状及病理学检查结果来进行综合判断。
问:有的患者在抗病毒治疗过程中,病毒学、生化学应答都很好,但B超复查却发现脾脏增大,为什么?
答:CHB是一个长期的慢性疾病过程。对于病程长或年龄较大的患者,虽然临床诊断为CHB,但如果对其进行肝组织学检查,往往发现有些患者的肝纤维化已超过F4级。对这些患者进行影像学检查,可能会有脾脏增厚或肿大现象。提示这些患者虽然对抗病毒治疗应答良好,但仍存在较为明显的肝纤维化。
问:有些肝硬化患者在开始接受抗病毒治疗后会出现肝功能波动,甚至肝病加重,如何处理?肝硬化患者开始抗病毒治疗的时机是什么?
答:首先应分析患者肝功能指标波动的原因,其次要加强保肝治疗,还要观察是否由抗病毒疗效不佳所致,考虑是否需要加药。关于用药时机,各指南均强调,只要检测到HBV DNA,就应进行抗病毒治疗。
问:对于乙肝肝硬化合并晚期肝癌患者,是否有必要进行抗病毒治疗?
答:需要对患者进行评估,如果患者生存期>6个月,且可以接受介入治疗,只要HBsAg阳性,就要进行抗病毒治疗。
■ 相关链接
CHB需要长期治疗,这就需要兼顾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在现有的几种NA中,LAM是唯一具有10年临床应用经验的药物,证实LAM能安全地应用于一些高风险患者(如妊娠妇女、儿童、失代偿肝硬化患者等)。此外,LAM与ADV联合治疗的安全性也得到了广泛验证。而其他几种NA尚缺乏长期的临床验证数据。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