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性,43岁,体检胃镜检查发现十二指肠球部占位。因无法明确病理性质,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术后病理检查提示:十二指肠颗粒细胞瘤,S-100(+) 。
颗粒细胞瘤(GCT)是一种比较罕见的肿瘤,起源于神经内分泌组织,其细胞质与核中S-100蛋白阳性。大约2.7%~11%的GCT发生在消化道,其中1/3发生在食道,10%发生在胃,也有发生在结直肠的,但非常罕见,发生于十二指肠的病例尚未见报告。
多数GCT患者无症状,于内镜检查时偶然被发现。少数患者有吞咽不畅、厌食、呕吐、腹部不适或消化道出血等症状。
GCT内镜下表现通常为轻微上抬的、坚固的光滑颗粒样病变,颜色从灰白至黄白色不一,通常表面覆盖完整的黏膜,也可呈无蒂息肉状肿块,带蒂的息肉状肿块则较少见。
对于GCT,通过内镜下活检很难获得正确诊断,超声内镜在鉴别GCT与恶性肿瘤(如类癌)方面还有一定困难,但有助于辨别肿块是否可从固有肌层分离,对于探明肿瘤浸润深度也有一定的帮助。
GCT通常是良性的,可长期保持静止状态。但据文献报告,其存在着1.5%~2.7%的恶性率。组织病理学检查对于恶性GCT的诊断意义不大,而直径大于4 cm、快速生长或切除后快速复发,以及侵犯到邻近组织是恶性GCT的特征表现。
一些学者主张,无症状的GCT患者无需特殊治疗,只需要定期随访,但由于GCT存在着一定的恶性率,而且现在内镜治疗技术非常成熟,故而积极的内镜下治疗是本病的最佳治疗方法,并有助于该病的最终确诊。虽然目前还没有关于内镜治疗GCT的指南,但一般认为,良性肿瘤、直径小于2 cm、肿块可较容易从固有肌层分离均是内镜下切除的指征。
图1胃镜检查发现十二指肠球部占位
图2 超声胃镜检查发现肿块呈低回声,8.7 mm×4.3 mm大小,来源于固有肌层
图3 ESD术中发现,肿块与固有肌层黏连明显,呈黄色,与异位胰腺极其相似
图4 将病变进行完整内镜下剥离
■ 病例
患者男性,43岁,在健康体检时,胃镜检查发现存在十二指肠球部占位(图1),超声胃镜发现肿块呈低回声,8.7 mm×4.3 mm大小,来源于固有肌层(图2)。因无法明确病理性质,主诊医师建议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
在手术过程中,发现肿块与固有肌层黏连明显,呈黄色,与异位胰腺极其相似(图3),遂予以完整内镜下剥离(图4)。患者未发生出血、穿孔等并发症,术后3天进食,5天出院。
术后病理检查提示:十二指肠颗粒细胞瘤,S-100(+) 。
copyright©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