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登录,我要注册

消化

慢性腹痛、肠梗阻、发热

作者: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吴东孙晓红方秀才朱峰 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 日期:2011-04-19
导读

患者女性,24岁,主诉“腹痛伴发热、消瘦1年”。诊断为急性阑尾炎。患者不遵医嘱,进食糯米及油腻食物后出现持续性下腹痛,进行性加重,伴发热,体温 39.5℃,有畏寒。

关键字: 慢性腹痛 | 肠梗阻 | 发热

图小肠气钡双重造影:
阑尾粗大,回盲瓣开放,远端与结肠肝曲粘连固定

图手术切除标本:
可见粗大的阑尾,部分结肠黏膜出血,组织坏死。

  Step 1 主诉

  患者女性,24岁,主诉“腹痛伴发热、消瘦1年”。

  患者为青年女性,腹痛已有1年,符合慢性腹痛的定义。慢性腹痛是临床常见问题,门诊患者尤为常见,鉴别诊断范围极为广阔。准确判断并处理慢性腹痛,是对消化科医师临床技能的全面考验。

  面对这类患者,首先要区分器质性腹痛和功能性腹痛。一般而言,功能性腹痛患者一般情况较好,腹痛性质模糊,部位相对弥散。反之,有以下“报警”症状[发热、贫血、消化道出血、体重下降和夜间腹痛(尤其是从睡眠中痛醒)等]及有肿瘤家族史者,应首先考虑器质性腹痛。

  本例患者有发热和体重下降,应首先怀疑器质性疾病,尤其是炎症和肿瘤性疾病。

  Step 2 病史回顾

  1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中上腹部疼痛,为阵发性隐痛,有上腹饱胀感,疼痛无放射。腹痛约半天后,患者开始发热,体温最高38.5℃,无畏寒、寒战,无烧心、反酸、恶心、呕吐、腹泻、黑便及黏液脓血便。

  我国内科学泰斗张孝骞教授曾经说过:“对于慢性疾病,应充分重视起病时的病情,因其往往提示病变的原发部位。”

  本例患者来我院就诊之前病程已有1年,其间曾辗转就诊于多处,病程已不可避免地受到各种医疗因素的影响。因此,充分掌握其起病时的信息尤为重要。

  患者以中上腹痛起病,又伴有发热和消瘦,应首先考虑器质性腹痛。在初步判断为器质性腹痛后,尚应鉴别腹痛病因系腹腔病变还是腹腔外病变。

  对于上腹痛,常见的腹腔脏器病变包括消化性溃疡、胆石症、胰腺炎及肝脓肿等,其中以消化性溃疡最为常见,但其本身不会引起发热(除非造成穿孔),本例殊难考虑。其他疾病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病史资料。

  可造成腹痛的腹腔外病变有心肺疾病、酮症酸中毒、重金属中毒和过敏性紫癜等多种疾病,也须通过进一步病史采集予以鉴别。

  Step 3 外院诊治经过

  患者在当地医院接受抗生素治疗(具体不详)后,体温于次日恢复正常,上腹痛减轻。此后仍有间断脐周隐痛,程度较轻,一直未予特殊处理。

  半年前起,患者腹痛加剧,位于脐周,多于餐后2 ~ 3小时发生,性质为绞痛,每次持续约数分钟,程度较剧烈,有夜间疼痛,影响睡眠。疼痛严重时伴有低热,最高38℃,无畏寒和寒颤。伴恶心,呕吐胃内容物,呕吐后腹痛稍感缓解。有排气及排便。于当地医院行胃镜和结肠镜检查均未见异常。

  患者在北方农村生活,发病以来仅能进流食,体重下降15 kg。

  本例患者起病时先有腹痛,后有发热,抗生素治疗后体温很快恢复正常,疼痛减轻,提示感染性病变可能性大。后期腹痛转变为慢性,且部位发生改变,与进食关系较为密切,说明病情有所变化。

  慢性餐后腹痛常见于溃疡病、胆石症、胰腺炎、肠梗阻和缺血性肠病等。

  本例患者已行胃镜检查,可除外溃疡病。胆石症多见于中老年人群,青年女性罕见,且该病若引起发热,则已有胆系感染,疼痛应位于右上腹而非脐周,本例患者可能性较小。患者亦缺乏胰腺炎危险因素,疼痛部位和性质也不似胰腺炎。

  由于患者疼痛由上腹部转至脐周,为阵发性绞痛,且伴有恶心、呕吐,吐后疼痛缓解,提示空腔脏器病变可能性大,检查的重点应放在肠道。

  Step 4 体格检查

  2009年7月,患者就诊于北京协和医院消化科。

  体格检查:体温 36.2℃,心率 77次/分,呼吸 16次/分,血压90/75 mmHg(1 mmHg=0.133 kPa)。患者神志清楚,体型瘦弱,营养较差,体质指数(BMI )为 17.2;皮肤巩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音,心律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平软,可见肠型,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移动性浊音阴性,右下腹肠鸣音活跃,双肾区无叩痛,双下肢不肿。

  将患者收入消化科病房。

  患者腹部查体可见肠型,肠鸣音活跃,但其尚能进流食,无排气排便停止,提示为不全肠梗阻。该病最常见于术后肠粘连,应补充询问病史,了解既往有无腹部手术史。

  患者来自农村,反复腹痛,体重下降,营养状况差,尚须考虑感染性疾病,包括寄生虫和结核感染,应积极寻找有无肠外结核表现。克罗恩病亦可表现为发热、腹痛、体重下降,对于本例患者,也须考虑。

  青年女性为自身免疫疾病好发人群,尚须警惕结缔组织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累及消化道。

  肠道的恶性肿瘤可大致分为实体癌(例如结肠癌)和血液系统肿瘤(例如淋巴瘤)两类,由于患者病程已有1年,前者可能性相对较小,但后者尚不能除外。

  Step 5 辅助检查

  患者否认腹部手术史。

  血白细胞6.31×109/L,中性粒细胞0.64,红细胞4.24×1012/L,血红蛋白119 g/L,血小板216×109/L,肝肾功能均正常。尿常规(-)。多次查便常规、潜血均(-),未见寄生虫卵。血沉(ESR)13 mm/h,C反应蛋白(CRP)7.1 mg/L,纯化蛋白衍生物(PPD)皮试(+),血清蛋白电泳正常。

  抗核抗体(ANA)、抗可提取核抗原(ENA)抗体、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抗心磷脂抗体(ACL)、抗酿酒酵母细胞抗体(ASCA)及补体均阴性。

  腹部超声未见异常,胸腹部增强CT未见明显异常。

  患者多次查便潜血阴性,炎症指标(ESR、CRP)正常,ASCA阴性,无肠外表现,克罗恩病目前尚缺乏证据支持,须进一步评价小肠影像改变。

  本例患者无系统性结缔组织病典型表现,亦无多器官受累,自身抗体均阴性,因此自身免疫病的可能性不大。

  CT和超声基本除外了腹腔实质性脏器病变,但对空腔脏器病变敏感性相对较低,而本例患者肠梗阻高度可疑,理论上应行小肠造影。然而,在不全肠梗阻的情况下,如果钡剂用量过大,可能存留在肠内,加重梗阻。为减少钡剂用量,同时更清楚地显示肠道病变,首选小肠气钡双重造影。

  Step 6 小肠气钡双重造影

  结果显示,小肠粘连,远端回肠肠管明显扩张,右侧肠腔内可见大量的液体滞留,回盲瓣开放,阑尾显影,长约8 cm,最宽处1.5 cm,远端与结肠肝曲粘连固定(上图)。

  追问病史,患者病初腹痛位于中上腹,约1天后转移至右下腹,抗生素治疗后腹痛缓解。

  患者小肠气钡造影结果显示末段小肠肠腔扩张,提示为机械性肠梗阻,与患者临床表现吻合,下一步须考虑肠梗阻病因。

  机械性肠梗阻最常见于腹部手术后肠粘连,而本例患者并无手术史。造影显示阑尾明显粗大,与结肠粘连,结合患者病初确有转移性右下腹痛,应怀疑阑尾炎。

  然而,本例患者更突出的表现却是肠梗阻,肠梗阻和阑尾炎之间有何关联呢?

  在临床上,阑尾炎并发麻痹性肠梗阻较为常见,在教科书上亦多有论及,而其引起机械性肠梗阻则相对罕见。

  哈里斯(Harris)研究了1114例急性阑尾炎患者,其中10例发生机械性肠梗阻,发生率不足1%。相关论文发表于《 年鉴》[Ann Surg 1966,164(1):157]杂志。

  阑尾炎引起机械性肠梗阻的原因包括:① 阑尾周围炎症渗出引起肠粘连;② 肿大的阑尾直接压迫末端回肠;③ 阑尾炎症波及肠系膜上动脉,导致肠缺血;④ 在大网膜移行包裹阑尾的过程中引起肠扭转等。

  阑尾炎并发机械性肠梗阻的患者往往临床表现不典型,阑尾穿孔发生早,易误诊漏诊,造成严重后果。

  本例患者病初表现符合急性阑尾炎,推测可能由于抗生素治疗不够充分,阑尾炎症未能完全消退,随着病程的迁延,后期引起周围肠粘连,进而造成肠梗阻。

  本例患者目前有机械性肠梗阻的证据,保守治疗效果欠佳,有进行剖腹探查的指征。但因患者严重消瘦,营养状况差,可加强支持治疗,择期进行手术。

  嘱患者进清流食,并予胃肠外营养。

  Step 7 手术治疗

  患者不遵医嘱,进食糯米及油腻食物后出现持续性下腹痛,进行性加重,伴发热,体温 39.5℃,有畏寒。

  查体示,右侧麦氏点明显压痛,伴有肌紧张和反跳痛,肠鸣音减弱。

  急诊剖腹探查,术中见回肠末端严重粘连固定,阑尾肿大,周围炎症及渗出明显,部分升结肠坏死(见右图)。

  对患者进行粘连松解及右半结肠切除术。手术顺利,术后恢复良好,腹痛症状完全缓解,逐渐恢复正常饮食。

  病理回报:部分结肠及小肠黏膜出血,坏死,伴溃疡形成;黏膜下层及浆膜层血管扩张,有充血及出血,部分浆膜层见坏死;淋巴结反应性增生;急慢性阑尾炎症。

  本例患者最终确诊为“慢性阑尾炎急性发作,机械性肠梗阻,局限性腹膜炎”。

  于患者出院半年后电话随访,患者未诉不适,体重增加约5 kg,已恢复正常生活。

  ■小结

  急性阑尾炎是成人最常见的急腹症,人群终生患病率约7%,其诊断主要基于症状和体格检查,典型病例表现为转移性右下腹痛和麦氏点压痛,但该病临床表现多样,误诊漏诊并不鲜见,相关论文参见《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 2001,286(14):1748]。国外分析表明,阑尾炎的实际误诊率达15.5%,相关论文发表于《美国家庭医师》[Am Fam Physician 2008,77(7):971]杂志。

  本例的诊治经过也是一波三折,阑尾炎被漏诊长达1年之久。究其原因,患者病初确有右下腹痛,但抗生素治疗后腹痛迅速缓解,致使“转移性右下腹痛”这一阑尾炎典型症状未能得到充分表现,加之体检可能也未充分重视右下腹体征,从而造成阑尾炎没有得到彻底治疗,局部渗出增加,继发肠管粘连固定,引起机械性肠梗阻。

  就诊我院时,患者阑尾炎的症状和体征已很不明显,突出的临床表现为肠梗阻,诊断难度较大。若非小肠造影发现病变,一时也很难想到阑尾炎。对于小肠粘连,腹部CT的灵敏度及特异度欠佳,应重视小肠气钡双重造影等传统检查手段。该方法不仅可动态观察小肠蠕动情况,对于确定肠梗阻的性质和部位也有较大价值。但应掌握适应证和钡剂用量,防止因检查而导致梗阻加重。

  ■点评 北京协和医院 朱峰

  从本例的诊治可以看出,面对疑难病例,鉴别诊断仍应优先考虑常见病,要以详细的病史和体格检查为基础。

  阑尾炎是常见病,但临床表现变化多样,医生应熟悉该病的不典型表现,耐心细致地采集病史,并重视腹部体征,才能及时正确地诊治该病。同时,对于慢性疾病,应当以动态的眼光来看待病情发展,尤其应当充分重视起病时的表现,分析判断主导病情变化的主要线索,对整个疾病做出合理解释,从而进行正确诊断。

分享:

相关文章

    评论

    我要跟帖
    发表
    回复 小鸭梨
    发表
    //站内统计//百度统计//谷歌统计//站长统计
    *我要反馈: 姓 名: 邮 箱: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