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消化内镜中心,来自山西的患者马先生接受了他一年来的第五次胃镜检查,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他接受的是 “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的新技术检查。一年来,马先生在多家医院接受了胃镜检查,最后的结果始终无法统一。马先生在网上看到了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消化科的这项新技术,因此慕名而来。
共聚焦显微内镜
2011年3月,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消化内镜中心,来自山西的患者马先生接受了他一年来的第五次胃镜检查,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他接受的是 “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的新技术检查。一年来,马先生在多家医院接受了胃镜检查,最后的结果始终无法统一。马先生在网上看到了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消化科的这项新技术,因此慕名而来。
消化内科主任、山东大学博士生导师、泰山学者李延青教授亲自为患者进行了检查。经过检查,李教授发现马先生的胃窦部腺体比较拥挤,胃黏膜上皮细胞呈高柱状,有些已经出现极性紊乱,符合显微内镜下上皮内瘤变的特点。经过靶向活检,病理检查结果最终证实了上皮内瘤变的诊断。这使得马先生的疾病诊断终于有了定论。
李延青教授介绍说,显微内镜是本世纪刚刚应用于临床的一种新型消化内镜技术。这种内镜设备表面与常规内镜没有明显的区别,只是在内镜的头端安装了一个微型化的显微内镜探头。将探头打开并贴近要观察的黏膜部位,就能够得到实时的,放大倍数在500-1000之间的图像,远远超过目前放大内镜的倍数。
在国际上,该项技术最早于2004年应用于临床,我国是于2006年由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消化内科首家引进。经过5年多的实践,以李延青教授为首的团队先后提出了一系列包括胃黏膜的小凹分型、肠上皮化生、胃上皮内瘤变和平坦型胃癌的诊断标准。这些标准的特点,一是系统化,二是简便。系统化是指标准要兼顾细胞、腺体和微血管三方面的形态改变。简便是指每种病变都有客观易掌握的特征。经过大量实践证实,这些诊断标准的准确率均在90%以上,观察者之间的一致性分析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说明这些诊断标准不仅准确客观,还容易掌握,经过短期强化培训就可以使初学者掌握多数诊断标准,达到相当高的准确率。
然而,作为第一个“吃螃蟹”者,这些诊断标准创立之初的过程并不顺利。首先要克服的困难是缺少经验。为了证明其安全性,他们首先在自己身上操作,以证明该技术的安全性,然后再应用于病人。
最初制定诊断标准依赖的是回顾性方法,也就是将显微内镜图像与病理图像对比,总结出图像特征,作为初步的诊断标准,然后在前瞻性研究中加以验证。在研究中他们发现,显微内镜图像与病理图像存在一定差异,比如为横切面图像,不经过脱水固定等等。为此,李延青教授与消化病理学专家合作共同制定诊断标准。即便如此,仍需要在前瞻性研究中进行验证。如果验证中出现问题,大家再一同回到起点,直到取得满意的诊断效果为止。
李延青教授认为,诊断标准必须经过多中心验证,才能确认其价值。为此,近些年来李教授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发表显微内镜相关论文十余篇,将这一系列的诊断标准与全世界同行分享。其中关于“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对早期胃癌诊断价值”的研究发表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Gut》上,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2010年,德国美因茨大学Ralf Kiesslich教授牵头进行了一项国际多中心研究。参与的研究中心包括德国美因茨大学医学院,美国综合实力排名第一的约翰斯•霍普金斯医院等,前者是国际上最早进行显微内镜研究与应用的单位。其中对胃部疾病的诊断,采用了齐鲁医院提出的系列诊断标准,并在研究报告中首次将其命名为齐鲁标准(Qilu Classification)。这是国际消化内镜学界首个以中国单位名称为命名的诊断标准。结果显示:齐鲁标准的准确性达到96%,kappa值达到0.91。kappa值为主观诊断试验中反应观察者间一致性的指标,数值从0-1之间, 0.8以上表示一致性非常好。
李延青教授最后说:“显微内镜是一项新技术,还存在一定局限性。随着技术和设备的改进,这些局限会被逐步克服。另外,显微内镜在功能成像、分子成像领域也大有可为,能够为将来肿瘤患者的个体化治疗,部分疾病的功能学诊断提供很好的帮助。这也是我们下一步的重点研究目标。”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