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

结肠中的“铅管征”

作者:华夏影像诊断中心 来源:华夏影像诊断中心 日期:2023-03-09
导读

         铅管征见于腹部平片、CT及MRI中,表现为结肠袋消失,结肠均匀变细,呈铅管样改变。见于慢性结肠炎患者,以溃疡性结肠炎较多见。

关键字:   | 铅管征 

        铅管征见于腹部平片、CT及MRI中,表现为结肠袋消失,结肠均匀变细,呈铅管样改变。见于慢性结肠炎患者,以溃疡性结肠炎较多见。

        铅管征

        【影像表现】

        铅管征见于腹部平片、CT及MRI中,表现为结肠袋消失,结肠均匀变细,呈铅管样改变。见于慢性结肠炎患者,以溃疡性结肠炎较多见。

        溃疡性结肠炎

        1.病理与临床

        溃疡性结肠炎是最常见的大肠非特异性炎症性病变,病变以溃疡为主。首先侵犯直肠,以后沿乙状结肠向上上发展。病变早期为局部结肠黏膜广泛的充血水肿,并可形成无数微小脓肿,破溃后形成大小不等的溃疡。病变愈合时,黏膜下层多有大量纤维组织增生,沿结肠长轴发展,纤维疤痕的收缩使肠腔变窄,肠管缩短,形似直筒状。

        溃疡性结肠炎常见于青壮年,20~40岁多发,性别无差异。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和便血。

        2.影像学表现

        CT和MRI检查价值有限。影像学检查以气钡灌肠双重对比造影较理想,但应注意控制灌肠压力和速度,避免引起出血和穿孔,尤其是急性发作期禁忌灌肠检查。以下主要介绍慢性溃疡性结肠炎造影表现。

        (1)黏膜表面颗粒状改变颗粒大小不一,形态不规则,直径一般在1~3mm,结肠无名沟显示模糊或消失。当肠黏膜有糜烂时,呈现许多细微的针尖状钡影,使黏膜的颗粒表现更为明显。

        (2)溃疡形成在气钡双重对比相上,钡剂附着欠佳,形成以中央密度较高,边缘浅淡模糊的钡点或钡斑,较大的活动性溃疡,呈弥漫性,连续性和均匀一致的钡点和钡斑,大小约1~4mm,周围无明显隆起,溃疡的大小相对一致。肠壁虽无正常柔软性,但肠管尚有一定的伸展性,未充分扩张的肠管黏膜纹水肿、增粗,表面可见溃疡龛影,较大较深的溃疡龛影在肠轮廓外缘,可见“T”字型或钮扣状龛影。

        (3)黏膜面息肉形成缓解期溃疡面愈合与黏膜过度增生修复,则形成息肉样改变,称为炎症后息肉或假息肉。表现为多发性弥漫性分布,呈类圆形、棍棒状、树枝状或丝状,息肉较假息肉表面光滑,可与溃疡同时存在。

        (4)肠管变形表现为肠袋消失、肠腔狭窄及肠管短缩,呈铅管样改变。在急性期明显,随着炎症的消退,可恢复部分袋形,但黏膜面的无名沟难以恢复。

        溃疡性结肠炎气钡灌肠双重对比造影图像

        显示结肠黏膜颗粒表现、肠腔狭窄、肠袋消失,呈铅管样改变(a、b)、多发息肉样改变(c)

        3.鉴别诊断

        (1)克罗恩病(Crohn病)克罗恩病的腹泻一般无肉眼血便,结肠镜及X线检查病变主要在回肠末段和邻近结肠且呈非连续性、非弥漫性分布并有其特征改变,与溃疡性结肠炎鉴别一般不难。溃疡性结肠炎与结肠克罗恩病的鉴别要点是:溃疡性结肠炎病变从肛端直肠开始逆行向上扩展,病变呈连续性和弥漫性。如见直肠不受累的结肠病变、病变肠段间有正常黏膜的肠段(非连续性)、纵行溃疡间有正常周围黏膜(非弥漫性)则为克罗恩病特征;广泛的肛周病变、瘘和腹腔脓肿仅见于克罗恩病;肠腔明显狭窄多见于克罗恩病;活检如见非干酪样肉芽肿支持克罗恩病诊断。

        (2)结直肠癌多见于中年以后,直肠指检常可触到肿块,结肠镜与X线钡剂灌肠检查对鉴别诊断有价值,活检可确诊。须注意溃疡性结肠炎也可引起结肠癌变。

        (3)其他感染性炎症(如肠结核、沙门菌结肠炎、耶尔森菌肠炎、空肠弯曲菌肠炎、抗菌药物相关性肠炎、真菌性肠炎等)、缺血性结肠炎、放射性肠炎、胶原性结肠炎、白塞病、结肠息肉病、结肠憩室炎等应和本病鉴别。

分享:

相关文章

评论

我要跟帖
发表
回复 小鸭梨
发表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
//站内统计 //百度统计 //谷歌统计 //站长统计
*我要反馈: 姓    名: 邮    箱: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