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方案具有取穴单一、操作简便、感染几率低、便于临床培训和推广应用的优势。
近日,我校针灸推拿学院刘存志教授领衔的项目《针刺治疗腹腔镜结直肠癌切除术后肠麻痹的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在Lancet子刊EClinical Medicine(JCR分区Q1,IF=17.033)上发表,研究表明针刺能够显著促进腹腔镜结直肠癌切除术患者的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我校针灸推拿学院杨静雯副教授为论文的第一作者,刘存志教授和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裴炜副主任医师为共同通讯作者。这项工作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的支持。
术后肠麻痹是腹部手术后发生的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可能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花费,给患者和医疗保健系统造成严重负担。随着加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和微创手术的广泛应用,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得到一定改善,但仍需要配合其他干预手段进行治疗。研究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纳入105例腹腔镜结直肠癌切除术患者,按照1:1:1比例分为3组,在标准治疗(ERAS路径下的术后护理)基础上,分别接受连续4天电针足三里穴干预、电针天枢穴干预、或不接受电针干预。结果显示,与单纯标准治疗相比,电针足三里穴能够显著缩短患者首次排气时间10.98小时、首次排便时间25.41小时;电针天枢穴对患者的胃肠功能也有一定改善趋势,将患者的首次排气时间缩短5.54小时,首次排便时间缩短17.69小时,但组间无统计学差异,这可能与样本量较小、腹部和肢体部腧穴存在不同适宜针刺参数有关。此外,电针足三里或天枢穴均能显著缩短患者耐受半流质饮食时间,表明针刺对上消化道功能恢复也具有促进作用。
天枢穴是大肠的募穴,足三里穴是胃的下合穴和足阳明胃经的合穴,两穴均具有调节胃肠功能的作用,可主治腹痛、腹胀、便秘等。团队在系统探讨电针治疗术后肠麻痹的神经—免疫学机制的基础上开展此项前瞻性临床研究,进一步探讨了针刺不同穴位治疗术后肠麻痹的临床疗效。治疗方案具有取穴单一、操作简便、感染几率低、便于临床培训和推广应用的优势。建立中国特色优质高效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离不开中西医并重。外科手术是现代医学最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本研究是一项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相结合的研究成果,为针灸走出中医院、走进综合医院麻醉科、外科和融入ERAS多学科协作模式提供了循证医学证据,可进一步促进针灸与现代医学的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论文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589537022002024?via%3Dihub
copyright©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