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般人群,建议从50岁开始5-10年进行一次结直肠癌筛查;对于存在结直肠癌高危因素的人群建议从40岁开始,每5年进行一次筛查;对于林奇(Lynch)综合征的家系,建议40岁前每2年参加一次筛查,40岁后每年一次筛查。
“粑粑”不规律?
有时一天好几次,有时三四天才有便意,大便变黑而且还不成型。
原本一天一次的排便习惯变得不规律,这样的情况你是否也似曾相识?排便习惯的突然改变可千万不能忽视,可能是癌症的“暗示”哦!
排便不规律,一查居然是癌
家住杭州的李大伯年近八旬,虽然上了年纪但身板依旧硬朗。不过,最近这3个月,李大伯碰上了“小情况”:原本一天一次的排便习惯变得不规律,有时一天好几次,有时三四天才有便意。不仅如此,李大伯发现自己大便变黑且不成型。特别是最近这一个月来症状较前加重,还出现了乏力头晕、腹部胀气等不适。
在家人的陪伴下,李大伯前来浙大二院大肠外科丁克峰教授门诊咨询。详细地了解病史后,丁克峰教授建议李大伯进行肠镜检查。检查发现:结肠肝区发现隆起型病变,肠腔狭窄内镜不能通过,进一步的活检病理确诊为腺癌。考虑到患者已出现腹胀等不全性肠梗阻表现,丁克峰教授建议及早收治,尽快手术。就这样,李大伯住进了位于浙大二院城东院区的大肠外科。
所幸发现及时,进行结肠癌根治术
对于李大伯这样肿瘤位于结肠肝曲的患者,既往传统的右半结肠癌根治术常将荷瘤的结肠、回盲部连同具有生理功能的末段回肠一并切除,而忽略了对回盲部调节消化道节律、维持肠道菌群稳态等重要生理功能的保护。
对于肿瘤位于结肠肝曲及近端横结肠的右半结肠癌患者,在完成高质量的肿瘤切除的同时精准保留回盲部的血管,为术中保留回盲部提供了可能。基于此,丁克峰教授原创性提出了基于微创外科技术的腹腔镜下保留回盲部的右半结肠癌根治术(LISH术)。
经过大量的临床实践证实,该术式不仅具有良好的肿瘤根治效果,且显著促进患者术后胃肠道功能的恢复,大大加快了患者术后康复进程、提升了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丁克峰教授医师及团队为李大伯开展了腹腔镜下保留回盲部的右半结肠癌根治术。
早查晚查,结局可能天差地别
大肠癌,一种很“懒”的癌
我国结直肠癌的特色为发病率高、人口基数大、社会负担重。以2020年为例,我国新发结直肠癌约55.5万例、死亡28.6万例,占癌症总死亡人数的9.5%。现阶段我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已跃居第四位,恶性程度仅次于肺癌、肝癌和胃癌。
结直肠癌从癌前病变发展为恶性肿瘤往往需要数年的时间,因此也被称为“懒癌”。在肿瘤发展过程中及时发现并处理癌前病变或早期肿瘤,便能收获良好的根治效果:根据统计,对于I期及II期结直肠癌患者,5年生存率可超过90%,有相当多的患者可获得肿瘤根治;而当肿瘤进展到出现局部或远处转移后,患者的远期生存则相对较差。因此,结直肠病变的早筛查、早发现、早治疗是预防结直肠癌的最佳手段。
为什么会得大肠癌?
结直肠癌的发生和发展是一个多因素、多基因、多阶段共同促成的结果。其常见的内因包括家族性肿瘤病史、炎症性肠病、内分泌和代谢功能紊乱等,常见的外在因素包括饮酒、高脂低纤维饮食、环境因素及不良生活节律等。
如何进行大肠癌筛查?
筛查的方式包括结直肠癌筛查问卷、粪便潜血检测、新型筛查方式如粪便多靶点DNA等。肠镜检查是结直肠癌筛查的金标准,对于上述筛查结果阳性的患者均建议行肠镜检查。
对于一般人群,建议从50岁开始5-10年进行一次结直肠癌筛查;对于存在结直肠癌高危因素的人群建议从40岁开始,每5年进行一次筛查;对于林奇(Lynch)综合征的家系,建议40岁前每2年参加一次筛查,40岁后每年一次筛查。
肠道健康的日常辟谣
提问:吞食杨梅核能清理肠道吗?
专家:这种说法没有科学依据。人体的消化道具有重要的消化吸收、内分泌、免疫及代谢调节的功能,不需要特别“清理”。
盲目吞食无法消化的异物反而容易引起消化道出血、穿孔、梗阻等风险,严重者甚至需要急诊手术。我们平时清洁饮食、多饮水、保证水果蔬菜摄入就是对肠道最好的保护。
提问:多喝酸奶可以增加肠道菌群,进而促进肠道消化?
专家:肠道的生理功能离不开完整的肠道菌群结构,而酸奶含多种益生菌和营养物种,因此适量的摄入酸奶对肠道菌群是有益健康的。
但我们日常摄入也不能过量,平时应均衡饮食,注意饮食结构多样化,这样有利于维护我们肠道菌群健康,预防肠道疾病的发生。
不仅要精准根治肿瘤,还要促进术后胃肠道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copyright©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