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和结肠是同一段肠管的延续,都是大肠癌,直肠癌和结肠癌有相似的地方,但结肠癌和直肠癌是两种不同的癌症。
结肠癌和直肠癌统称为大肠癌,又称为结直肠癌。
结直肠癌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根据我国最新的癌症统计数据,大肠癌发病率在我国所有恶性肿瘤中位于第三位,死亡率位于第五位,并且直肠癌发病率较结肠癌高,约为1.5~2:1。
很多人都有如此疑惑:都是大肠癌,那结肠癌和直肠癌是一回事吗?
直肠和结肠是同一段肠管的延续,都是大肠癌,直肠癌和结肠癌有相似的地方,但结肠癌和直肠癌是两种不同的癌症。
发病位置不同
结肠和直肠统称为大肠,都属于消化系统。大部分大肠是由结肠组成的,约1.5米长。结肠部分由食物行进方式依次命名为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乙状结肠与直肠相连,直肠与肛门相连。
从发生部位和解剖结构来看,右半结肠主要是吸收水分、葡萄糖和无机盐以及部分胆汁酸,结肠的左半部位(左半结肠)功能和直肠接近,主要是储存、排泄粪便。
直肠位于大肠的末端部分,当粪便运动到这里时可以暂时停留并产生便意,在适当的时候,大便通过肛管排出。
因此,直肠癌更多地会表现粪便改变,直肠癌手术也可能影响正常排便功能。结肠和直肠在解剖上的主要差异是导致结肠癌、直肠癌临床表现、诊断、治疗等差异的主要原因。
临床表现不完全相同
1. 结肠癌根据发病部位分为左侧结肠癌和右侧结肠癌两大类,其临床表现也是不完全相同的。
右侧结肠腔径一般较大,发病后患者更多地表现为腹泻、便秘或两者交替发生,也可能出现腹痛、腹胀、腹部包块等,更容易有全身性症状如进行性贫血、乏力、消瘦等,晚期患者还可能有肠穿孔或局限性脓肿等并发症。
左侧结肠的腔径相对右侧结肠减小,而且乙状结肠全长呈“乙”字形弯曲,大多数左侧结肠癌患者在发病后极易发生急、慢性肠梗阻,梗阻可突发,表现为腹部绞痛,伴腹胀、肠蠕动亢进、便秘和排气受阻;患者常伴大便习惯改变,有顽固性便秘症状,也可表现为排便次数增多。
2. 早期直肠癌多数无症状,当肿物生长至一定程度时,主要表现为直肠的刺激症状:以排便次数增多为主,患者可自觉粪便变细,可排出粘液血便,呈鲜血便,或者脓血便,且伴有里急后重和排不尽的感觉。
晚期患者可出现排便梗阻、消瘦甚至恶病质。当肿物压迫直肠周围时,侵犯骶丛神经时可引发剧烈的痛感,累及到前列腺和膀胱时,患者还会出现尿急、尿频、尿痛、血尿以及排尿困难等症状。
诊断差异
结肠癌和直肠癌两种的诊断(需要进行的影像检查和内镜检查等)差异不大。
疑似结肠癌和直肠癌时,初始诊断评估需要:病史和体格检查、直肠指诊、结肠镜检查、活检确定病理(诊断癌症的金标准)、肿瘤标志物如癌胚抗原(CEA)等测定、活检组织免疫组化检查、必要时活检组织行RAS等基因检测。
此外,由于大肠癌容易多发,直肠癌患者除了必须做直肠镜以外,通常还会做结肠镜,以免遗漏结肠上第二原发的癌灶。
直肠指诊和/或直肠阴道检查和直肠镜检查可以用来确定直肠癌手术是否可能保肛。
治疗差别
结肠癌和直肠癌的治疗差异主要是解剖位置差异造成的,两者总的治疗原则差不多,其最大的不同在于手术的方式以及放疗的价值。
早期结直肠癌患者治疗方法都首选手术切除。
但是由于直肠癌发生部位距肛门近,为了确保切除所有的病灶,癌灶距离肛门近者不能够保留肛门,需要行永久性的结肠造口术,也就是人工肛,肿物位置越低保肛的可能性越小。
如果医生不建议患者保留肛门,那么术中会将近端的乙状结肠直接在左下腹拖出,然后在腹壁上做一个结肠的造口,这种造口无法回纳,称之为永久性人工肛门。
由于大便不能控制,患者需要一个袋收集粪便和气体,即人工肛袋(造口袋)。
术后要注意保持造口周围皮肤清洁干燥,避免引起皮肤湿疹及糜烂等;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多吃蔬菜水果或益生菌类食品,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避免做增加腹内压力的动作;注意观察由造瘘口排出物的性状及量的多少、有无腹胀痛等梗阻现象;一旦出现人工肛门造口异味,可能是局部感染导致人工肛门发炎出现臭味,需要及时就医。当然,患者只要正确使用、及时更换造口袋是不会有异味的,对日常社交是没有影响。
中晚期的直肠癌和结肠癌术后都需要化疗,甚至靶向治疗。通常不对结肠癌实施放疗,放疗可能对邻近的小肠组织产生辐射,引起辐射性肠炎——一种强烈的、有症状的、并可能是永久性的小肠炎症。
而相比结肠癌,放疗在直肠癌的术前术后辅助治疗中通常扮演很重要的作用,可以缩小肿瘤,提高手术切除率,降低肿瘤复发率,提高患者保肛的可能性。
远处转移性晚期结肠癌/直肠癌患者若失去手术机会,则都是以全身化疗为主的姑息治疗。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结直肠癌的发病因素包括遗传因素、饮食因素、环境因素等。食用烟熏、腌制或油炸食物会诱发结直肠癌,而摄入维生素A、C、E能够降低结肠癌的发生率。
所以如果你喜欢吃油炸、熏制、高脂肪、高蛋白的食物,还是要稍稍克制一下。
日常生活中应多吃山芋、红薯、玉米、水果、新鲜蔬菜等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及粗纤维的食物。
当然,饮食预防的同时,还要细心观察自己身体的变化,身体出现不适时,建议去医院就诊,早发现早治疗。
END
copyright©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