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

我国首建慢性药物性肝损伤延时恢复预测模型

作者:王春艳 戴欣 记者张强 来源:科技日报 日期:2022-02-17
导读

          慢性药物性肝损伤是全球关注度最高的药源性疾病之一。记者2月13日从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获悉,该中心肝病医学部在国际上首次建立了慢性药物性肝损伤延时恢复的预测模型,为慢性药物性肝损伤预后预测及安全用药警戒提供了客观可量化的手段。该研究成果已在线发表在国际肝病领域顶级杂志《肝脏学》上。

        慢性药物性肝损伤是全球关注度最高的药源性疾病之一。记者2月13日从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获悉,该中心肝病医学部在国际上首次建立了慢性药物性肝损伤延时恢复的预测模型,为慢性药物性肝损伤预后预测及安全用药警戒提供了客观可量化的手段。该研究成果已在线发表在国际肝病领域顶级杂志《肝脏学》上。

        据了解,全球有1100多种上市药物具有潜在的肝毒性。虽然大多数慢性药物性肝损伤患者在停用可疑药物后可获得生化学缓解,但仍有8%—20%的患者会进展为慢性药物性肝损伤,有些患者病情反复发作可能进展至肝硬化甚至肝衰竭。因此,寻找和确定影响慢性药物性肝损伤延时恢复(BNR)的因素,提高慢性药物性肝损伤的治疗有效率,已成为临床研究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肝病医学部纪冬、邹正升、肖小河团队联合攻关,通过对全国9家医院5326例慢性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多中心回顾性研究,发现女性、高龄、高谷草转氨酶、高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和低血小板是影响BNR的重要因素。基于此,研究团队创新性建立了可用于预测BNR时长的列线图模型BNR-6。

        临床应用显示,BNR-6模型与肝脏组织学高度一致,可个体化计算每名患者的BNR时间。借助BNR-6模型,慢性药物性肝损伤患者可以被准确区分,避免为明确肝损伤进展而进行的穿刺活检对患者肝脏可能造成的损害,对肝病临床诊疗及安全用药实践有着积极意义。

分享:

相关文章

评论

我要跟帖
发表
回复 小鸭梨
发表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
//站内统计 //百度统计 //谷歌统计 //站长统计
*我要反馈: 姓    名: 邮    箱: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