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微生物失调,是除遗传和膳食结构之外,重要的乳糜泻发病机制。肠道微生物对抗生素十分敏感,尤其在早年。近日研究人员就新生儿出生后第一年全身应用抗生素与乳糜泻诊断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考察。
DOI: https://doi.org/10.1053/j.gastro.2019.02.039
肠道微生物失调,是除遗传和膳食结构之外,重要的乳糜泻发病机制。肠道微生物对抗生素十分敏感,尤其在早年。近日研究人员就新生儿出生后第一年全身应用抗生素与乳糜泻诊断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考察。
1995-2012年间丹麦和挪威新生儿参与研究,随访至2015年,共收集了170万多名儿童的信息,包括3346名乳糜泻患儿。
研究发现,出生后第一年全身应用抗生素与乳糜泻显著相关 (OR:1.26),并且抗生素使用与乳糜泻疾病风险之间存在剂量依赖关系(每增加一种抗生素的OR:1.08),该相关性不受抗生素种类和病因的影响。通过2个独立的大型儿童队列研究调整后,相关性略微降低 (OR:1.18)。
【2】中国大陆药物性肝损伤发生率及病因学研究
DOI: https://doi.org/10.1053/j.gastro.2019.02.002
近日研究人员对中国大陆药物性肝损伤(简称DILI)流行病学、病因学、临床特征等整体现状进行了研究
该项回顾性流行病学研究共纳入了中国大陆地区308家医院的25927例药物性肝损伤患者,是国内迄今最大规模的药物性肝损伤流行病学研究。研究报道了中国大陆地区综合性医院和专科医院住院患者药物性肝损伤诊断率,并以此为依据估算了中国大陆地区普通人群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生率。
研究显示,我国普通人群中每年DILI的发生率至少为23.80/10万人,高于西方国家报道,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同时,研究也展示了在中国人群中导致药物性肝损伤的主要可疑药物(包括西药、中成药、草药、膳食补充剂等)以及临床特征、治疗现状等方面的情况。研究显示,在我国引起肝损伤的最主要药物为各类保健品和传统中药(占26.81%)、抗结核药(占21.99%)、抗肿瘤药或免疫调整剂(占8.34%)。研究中发现,13%的患者为慢性药物性肝损伤。23.38%的患者在发生DILI时合并有病毒性肝炎、脂肪肝等基础肝病,而这些患者的肝损伤更为严重,而且,发生肝衰竭和导致死亡的风险更大。
【3】HCV感染引起的与肝癌风险相关表观遗传改变在持续的病毒学应答后持续存在
doi: 10.1053/j.gastro.2019.02.038. Epub 2019 Mar 2.
慢性HCV感染是肝癌的重要危险因素。服用直接抗病毒药物(DAA)获得持续的病毒学应答,可以减少但不能消除丙型肝炎发展为肝癌的风险。近日在患者和人源化肝脏小鼠中,研究者观察了HCV引起的表观遗传学改变,这种改变可能会影响丙型肝炎患者在直接抗病毒治疗后罹患肝癌的风险。
6例无HCV感染(对照)、18例慢性HCV感染、8例DAA治愈的慢性HCV感染、13例干扰素治愈的慢性HCV感染、4例慢性HBV感染和7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参与研究。研究者发现,慢性HCV感染可引起H3K27ac的基因组特异性改变,这组基因与mRNAs和蛋白质的表达变化有关。在DAA或干扰素治疗获得持续病毒学应答后,这种基因改变是持续存在的。对人源化肝脏小鼠和患者的肝组织的整合通路分析表明,HCV引起的表观遗传改变与肝癌风险有关。计算分析表明,鞘氨醇激酶(SPHK)1的表达增加与肝癌风险有关。在一组独立的HCV相关肝硬化患者(n=216)中验证了这些发现,其中21例患者达到了病毒学清除。
【4】注射自体脂肪组织治疗CD相关肛周瘘
DOI: https://doi.org/10.1053/j.gastro.2019.02.005
肛周瘘在克罗恩病(CD)患者中很常见。注射培养的自体和异体脂肪组织干细胞已被证明可以治愈CD相关的瘘管,但上述治疗手段既费时又昂贵。近日研究人员考察了新收集的自体脂肪组织注射对CD患者肛周瘘的效果。
研究招募21例CD患者,在最后一次脂肪组织注射6个月后,12例患者(57%)瘘完全愈合。3名患者(14%)停止了瘘管分泌,1名患者(5%)报告分泌减少。10例经括约肌或括约肌间瘘患者中,9例患者的磁共振成像显示完全的瘘消退,其余患者的股薄瘘明显减少。在12例完全瘘愈合的患者中,9例(43%)需要1次注射,2例(10%)需要2次注射,1例(5%)需要3次注射。主要不良反应是手术后几天的程序性疼痛。2例患者出现小脓肿,1例尿潴留,1例抽脂时出现轻微出血。
【5】亚甲蓝肠道制剂可提高结肠镜腺瘤检出率
DOI: https://doi.org/10.1053/j.gastro.2019.02.001
局部应用亚甲蓝染色内窥镜检查是提高结直肠肿瘤检出率的有效方法。当与pH和时间依赖性多基质材料结合时,口服亚甲蓝制剂(MB-MMX)可直接递送到结肠黏膜。
研究人员对1205名计划进行结肠直肠癌筛查或结肠镜检查(50-75岁)的患者进行了第3阶段研究,患者随机分为给予200 mg mb-mmx、安慰剂或100 mg mb-mmx。MB-MMX和安慰剂片采用4-L聚乙二醇为基础的肠道制剂。研究的主要终点是腺瘤或癌(腺瘤检出率[ADR])患者的比例。
MB-MMX组的不良反应率(485例中的273例,56.29%)高于安慰剂组(479例中的229例,47.81%,OR=1.46)。mb-mmx组(485名患者中有213人,43.92%)非息肉性病变患者的比例高于安慰剂组(479名患者中有168人,35.07%,OR=1.66)。≤5毫米腺瘤患者比例在mbmx组(485名患者中有180人,37.11%)高于安慰剂组(479名患者中有148人,30.90%,OR=1.36),但两组在检测息肉样病变或更大病变方面没有差异。两组间的假阳性率无显著差异(在非肿瘤性病变的MB-MMX组中,356例患者中有83例,安慰剂组中326例非肿瘤性病变患者326例中97例,23.31% vs 29.75%)。总的来说,0.7%的患者有严重不良事件,但两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