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胆囊癌、胆管癌、胆结石、胆囊炎等的发病率逐渐升高。其中胆囊癌和胆管癌作为一种恶性肿瘤,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此外,胆结石作为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在亚洲的发病率逐渐上升,从3.1%上升到10.7%。胆结石作为一种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同肥胖、血脂异常、 等有关,异常胆囊收缩、肝肠循环均可导致胆结石形成;此外,胆囊炎的发生可能同胆结石、感染关系密切。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胆囊癌、胆管癌、胆结石、胆囊炎等的发病率逐渐升高。其中胆囊癌和胆管癌作为一种恶性肿瘤,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此外,胆结石作为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在亚洲的发病率逐渐上升,从3.1%上升到10.7%。胆结石作为一种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同肥胖、血脂异常、 等有关,异常胆囊收缩、肝肠循环均可导致胆结石形成;此外,胆囊炎的发生可能同胆结石、感染关系密切。
【1】Scientific Reports:破解胆结石形成机制
一项国际研究发现,胆结石的形成与特定细菌的基因有关。研究人员认为,这一发现有助于开发胆结石治疗新方法,降低胆结石手术的必要性。此前科学界已经发现克雷伯氏菌等细菌与胆结石的形成存在关联,但尚不清楚这些细菌在人类胆囊中生存并致病的机制。
澳大利亚柯廷大学研究人员与国际同行一起,在新一期英国《科学报告》杂志上报告了新发现。他们将细菌基因组和胆固醇结合起来分析,详细研究了人类胆结石的细菌构成和基因作用。
新研究确认了多种与胆结石有关的细菌基因,这些基因能帮助克雷伯氏菌等细菌在表面形成一层保护性的生物膜。这种生物膜不仅让细菌能抵御抗生素等药物,有机会在胆囊中生存下来,还能起到“胶水”一样的作用,使细菌不断积聚,这可能是胆结石形成的关键因素。
研究论文的主要作者、柯廷大学研究人员叙雷亚·柯塞说,新研究有助于了解胆囊中细菌生存和导致胆结石产生的机制,并据此进一步开发出手术以外的疗法,减轻患者痛苦。
【2】J Gastroenterol Hepatol:胆结石患者小肠细菌过度生长
小肠细菌过度生长(SIBO)可能在胆结石疾病中很常见,包括胆囊切除术和胆结石。研究旨在探讨胆结石患者SIBO的患病率及特点。
该项前瞻性研究评估了265例胆结石(200例胆结石和65例胆囊切除)和39例健康对照者的数据。分析实验室数据、腹部超声及葡萄糖呼吸试验(GBT)以及进行肠道症状问卷。
研究结果显示,小肠细菌过度生长在胆结石患者中很常见。特别是CH4或混合型,SIBO似乎普遍存在,使肠道症状加重。
【3】JAMA Surg:4种胆结石手术方案效果及安全性比较
手术治疗胆石症合并胆管结石的方法很多,近日研究人员就常见的4种手术方法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了比较。
本次研究为系统综述及荟萃风险研究,收集1950-2017年间的相关资料。入选的临床研究含有以下策略:术前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PreERCP)+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LC+腹腔镜胆总管探查(LCDBE)、LC+术中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IntraERCP)以及LC+术后ERCP (PostERCP)。研究的主要终点为手术安全性及效果,次要终点包括急性胰腺炎、胆漏、出血、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总费用和二次入院率,以累积排序曲线下面积进行评估(SUCRA)。
研究发现LC+ IntraERCP其手术成功率(SUCRA,87.2%)及安全性(SUCRA,69.7%)最高。4种方法患者死亡风险相近,但LC+ LCBDE的总出血风险最低(SUCRA,83.3%)、手术时间最短(SUCRA,90.2%)并且花费最少(SUCRA,98.9%),减少急性胰腺炎风险,但与胆漏风险增加有关。LC+ IntraERCP住院时间最短(SUCRA,92.7%)。
研究认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联合术中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是最为安全有效的胆石症合并胆管结石治疗方法。
【4】J Gastroen Hepatol:胆囊病变与结直肠息肉的相关性研究
多数结直肠癌是由腺瘤发展形成的,胆囊息肉与结直肠息肉具有部分相同的危险因素。近日来自台湾的学者考察了胆结石和息肉与结直肠腺瘤之间的相关性。2001-2009年间,7066名参与者接受全结肠镜检查。结肠镜检查结果分为无息肉、非肿瘤性息肉和大肠腺瘤,根据超声诊断胆囊结石和胆囊息肉。
研究发现,有无胆囊息肉患者的结肠息肉状况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有无胆结石的患者结肠息肉状态的影响却不显著。调整肥胖、空腹血糖等变量后,胆囊息肉与结直肠腺瘤正相关(OR:1.396,95%,CI 1.115–1.74),男性中,胆囊息肉(OR:1.560,95% CI 1.204–2.019)和胆结石(OR:1.465,95% CI 1.081–1.984)与结直肠腺瘤相关,而女性中胆囊息肉或胆结石均与结直肠息肉无关。
男性胆囊息肉和胆结石增加患者结直肠腺瘤风险,而女性却不受影响,胆囊病变与结直肠息肉的相关性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5】SCI REP: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对老年慢性肝病患者胆石病发病率的影响!
近日,Scientific reports杂志上发表了一篇研究文章,研究人员旨在调查慢性肝病(CLD)患者肝脏疾病病因与胆囊结石风险之间可能的联系。
研究人员发现肝硬化增加了胆结石发展的风险接近2倍[校正比值比(AOR);95%可信区间(95% CI):2.343(1.710–3.211)]。HCV感染增加胆结石风险接近1-2倍[AOR;95%可信区间:1.582(1.066–2.347)],高于HBV感染。多变量分析感染HCV或HBV肝硬化患者发现胆结石的风险得到的估计AOR(95% CI)在HCV感染患者中为1.601(1.063–2.413)。老年CLD患者(年龄≥60岁),胆结石的风险在HCV感染后也大大增加[ AOR(95% CI):2.394(1.066–5.375)]。
由此可见,HCV感染、老年和肝硬化与CLD患者胆结石的风险增加显著相关。HCV感染进一步增加了肝硬化患者和老年(≥60岁)CLD患者的风险。
【6】胆囊的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胆结石&胆囊炎的又一危险因素?
近年来,有研究报道,在人类的肝胆管系统发现了幽门螺杆菌菌属。因此,有人提出幽门螺杆菌同肝胆疾病有密切关系,但也有人对此观点提出质疑。本研究旨在使用荟萃分析方法探讨胆囊的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慢性胆囊炎/胆结石之间的关系。
研究人员使用PubMed、EMBASE和Cochrane图书馆数据库查找所有在2017年8月之前已发表的研究,并利用随机效应模型获得了混合优势比(OR)和相应的95%置信区间,还进行了异质性、敏感性和分层分析。
本次研究共纳入18个研究,包括1544名参与者和1061例慢性胆囊炎/胆结石病例。结果显示:胆囊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慢性胆囊炎/胆结石的患病风险增加显著相关(优势比=3.022;95%置信区间,1.897-4.815;I2 = 20.1%)。此外,基于国家的亚组分析还显示幽门螺杆菌阳性与慢性胆囊炎/胆结石风险之间存在正相关。亚洲和非亚洲地区研究的优势比(95%置信区间)分别为3.75(1.83-7.71)和2.25(1.29-3.89)。
研究表明:胆囊的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慢性胆囊炎/胆结石的患病风险增加密切相关。
copyright©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