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先生,43岁。患有慢性胃镜检查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现在称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也无 、慢性肝炎等病史。
张先生,43岁。患有慢性胃镜检查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现在称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也无 、慢性肝炎等病史。
张先生用过很多胃药,治疗效果欠佳,为此忧心忡忡,不知道自己到底得了什么病,为什么总是缠绵不愈?焦虑抑郁的不良情绪时刻因症状而反复地侵袭他,对胃癌的担忧更使他情绪低落,严重影响了他的生活工作。
他到处求医,到处用药,但病情没有明显好转。最近张先生又就诊,医生给出的诊断为“功能性消化不良”,使张先生更是一头雾水,怎么“浅表性胃炎”未好,又添新的胃病“功能性消化不良”呢?
那么,功能性消化不良与浅表性胃炎是两种不同的疾病吗?它们是一回事吗?
慢性浅表性胃炎
慢性浅表性胃炎是指胃黏膜的慢性炎症,由不同病因引起的胃黏膜表层上皮的慢性炎性病变。
胃镜检查可以发现:胃黏膜红斑、出血点、黏膜粗糙伴或不伴水肿、充血渗出等表现,可以发生在全胃也可以发生在胃局部。
功能性消化不良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指一组无器质性病变或仅有一般慢性胃炎的消化不良症候群。
该病常常表现为:上腹部不适、疼痛、胀闷等,常伴有嗳气、早饱、嘈杂样不适、食欲下降、恶心呕吐等,症状可在餐前或餐后加重,也可能与进食无关。该病以中青年多见,症状可持续或反复发作,尤以情绪不良可诱发或加重。
功能性消化不良十分常见,各国报道的患病率在20%~49%之间。一些资料显示约占内科门诊总数的30%,消化病专科门诊的40%~50%。
功能性消化不良
与慢性浅表性胃炎是一回事
功能性消化不良常与慢性浅表性胃炎同时存在。据胃镜检查资料统计,大多数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伴有慢性浅表性胃炎,但其症状的多少、轻重并不与胃炎的严重程度相一致,也就是说:其症状很严重,但慢性胃炎可能只是轻度;也可能慢性胃炎是重度,但其症状很轻或没有。
慢性浅表性胃炎是从胃镜检查的角度来诊断疾病,而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从患者的症状角度出发来诊断,其实两者是一致的,只是诊断角度不同罢了。因此国内外学者多倾向将此类慢性胃炎的症状纳入功能性消化不良范围,其治疗亦基本相同。
根据张先生的症状及其检查结果来看,可以诊断“慢性浅表性胃炎”,也可以诊断“功能性消化不良”,两者应该是一致的,只是诊断的角度不同而已。慢性浅表性胃炎是根据其胃镜下胃黏膜病变诊断,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根据其症状诊断。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还不十分清楚,可能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研究表明感染因素,如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与功能性消化不良有关,根除幽门螺杆菌后,部分患者症状可以缓解。
近年来发现部分患者急性胃肠炎后可引起功能性消化不良,又称为感染后功能性消化不良。约25%的急性胃肠炎患者可发展为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现此类患者胃黏膜炎性细胞因子表达增加,导致内脏敏感性增高,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
研究发现,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常常与心理因素有关,如个性异常、焦虑、抑郁,疑病积分明显高于正常人,其生活中应激事件发生频率也明显高于正常人,如家族成员患病、伤亡、失业、失恋等。治疗效果与心理因素有明显关系,据报道用安慰剂治疗有效率可达30%,故医生在为患者治疗中应十分重视心理因素的作用。
另外,某些遗传因素也与功能性消化不良有一定的关系。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原则
1. 用药要有针对性。根据其突出的症状,从病理生理学的角度选择药物。
2. 个体化的治疗原则。具体病人具体分析,治疗个体化。
3. 心理治疗。 专业医生心理疏导,必要时给予适量的抗焦虑、抗抑郁药物,常会显示较好疗效。
4. 根除幽门螺杆菌。研究发现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中,幽门螺杆菌的检出率约65%~75%。部分患者根除该菌后症状能好转。
copyright©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