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

近期胃癌相关领域研究进展一览

作者:佚名 来源:生物谷 日期:2018-02-19
导读

          过年回家免不了吃吃喝喝,但如果控制不当就容易出现胃不舒服的情况。本期为大家带来最近胃癌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一方面希望读者朋友们能够喜欢,另外一方面也提醒大家要注意保护胃的健康。

关键字:  胃癌 

        过年回家免不了吃吃喝喝,但如果控制不当就容易出现胃不舒服的情况。本期为大家带来最近胃癌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一方面希望读者朋友们能够喜欢,另外一方面也提醒大家要注意保护胃的健康。

        1. mBio:常见细菌或将助力胃癌新疗法的开发

        doi:10.1128/mBio.01022-16

        近日,一项刊登于国际杂志mBio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乔治亚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发现,一种在多半人群肠道中常见的细菌能够利用胃肠道中存在的氢气将促癌毒素注射到健康细胞中,这种依赖氢气的细菌或许为开发抵御胃癌的新型疗法和干预措施提供希望。

        每年有超过70万人死于胃癌,此前研究中研究人员通过研究证实了胃溃疡、胃癌和特定的幽门螺杆菌之间的关联,在所有的胃癌中,幽门螺杆菌引发的胃癌占到了90%;研究者此前阐明了细胞毒素相关基因A(CagA)和癌症发生之间的关联,这项最新研究中,研究人员揭示了细菌如何利用氢气作为能源来将CagA注射到细胞中,从而引发胃癌。

        研究者Maier说道,人类肠道中存在很多微生物能够产生氢气,而且还有能够利用这些氢气的微生物,这项研究的意义在于,如果我们能够改变个体肠道中的微生物菌群组成,或许就能够尽量减少肠道中氢气的产生,从而就能够减少有害细菌利用氢气的机会,这或许就能够间接降低有害细菌引发胃癌的风险。

        改变个体的肠道微生物组成听起来非常复杂,但科学家们如今如今能够利用多种方法来完成,比如益生菌、抗生素、营养体系甚至是粪便移植等。尽管很多人群机体中携带有幽门螺杆菌,其能够在机体中慢慢发展几十年最终导致癌症,但这同时又为很多高风险的患者提供了一定思路来采取多种预防性措施,患者机体中携带CagA且具有高度氢气利用特性的幽门螺杆菌或许就能够作为一种生物标志物来预测患者机体未来的癌症发生情况。

        此前研究者就通过研究发现,胃室中氢气的存在对于细菌的生长非常重要,但截止到本文研究发表之后,研究者才发现这或许和癌症发生存在强烈的相关性,细菌能够通过一种名为氢化酶的酶类来调节从氢气中来自的能量,从而就会严重干扰宿主的细胞功能,进而引发癌症。如果氢位于胃粘膜中,细菌就会利用它,同时氢气还是自然界中细菌的良好能源之一,但研究者目前并不清楚类似幽门螺杆菌的病原体是否能够以相同的方式来将毒素注射到宿主细胞体内并对其进行损害。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细菌都会引发癌症,但很多携带CagA的细菌被认为具有致癌性,利用来自人类机体的胃部细胞,研究者Wang分析了不同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细胞的氢化酶的活性,这些不同的幽门螺杆菌包含促癌和非致癌的细菌,研究者在促癌菌株感染的细胞中发现了高水平的氢化酶活性,利用遗传工程技术敲除了包含氢化酶诱导基因的DNA片段后,研究者发现,这些菌株就不能再讲促癌毒素注射到胃部细胞中了。后期研究者希望在体外模型中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从而开发出更多治疗胃癌的新型策略。

        2. PNAS:科学家成功解析诱发胃癌细菌的关键酶类结构

        doi:10.1073/pnas.1609718113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PNAS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能源部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成功对诱发胃癌的细菌的关键酶类进行了解析;研究者指出,阐明酶类的结构以及幽门螺杆菌的代谢和生物学途径对于后期开发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新型药物提供了新的线索。

        目前包括常见抗生素在内的很多药物都是利用一种广泛的机制来与其靶点进行结合,随后来杀灭机体病原体维持机体健康;研究者表示,通过理解幽门螺杆菌中关键酶类的作用机制,他们就能够寻找到有效的线索来通过调节药物识别特殊靶点,从而在有效杀灭病原体的同时还不会对患者机体带来副作用。

        文章中,研究人员对名为5'-甲硫腺苷核苷酶(HpMTAN)的幽门螺杆菌关键酶类进行了研究,这种酶类对于幽门螺杆菌非常关键,2005年研究人员就因发现该菌在多种胃部疾病(胃溃疡、慢性胃炎和胃癌)中的关键角色而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研究者表示,我们对幽门螺杆菌合成维生素K2的特殊生物合成途径进行了研究,该途径能够帮助细菌进行电子转移,HpMTAN就是该途径中的一种关键酶类,同时HpMTAN还能够为开发新型疗法提供新型特殊的靶点,而且维生素K2或许还能够加速HpMTAN酶类同其它大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使用的中子衍射技术能够帮助他们更加清楚地观察酶类HpMTAN的位置并且预测HpMTAN中氢原子的运动轨迹,尤其是当酶类同其底物结合后进行催化反应时所涉及的关键阶段。为了深入剖析原子间的相互作用方式,研究小组对4种不同的HpMTAN中子结构进行了研究来观察通过非共价键结合的配体/分子如何同特殊的酶类位点进行相互作用。

        最后研究者Ronning说道,开发治疗胃部疾病的新型药物或许还需要花费很多年时间,未来我们还会继续对酶类HpMTAN的行为进行研究,目前我们已经通过研究证实了酶类HpMTAN的潜力,这或许能够加速未来我们对治疗人们胃部疾病新型药物的开发速度。

        3. BJC:当心!肥胖会增加食管癌和胃癌风险

        doi:10.1038/bjc.2017.29

        一项新的研究提示着超重的20多岁年轻人如果在生命后期变胖的话,则会显著增加他们的食管癌和胃癌风险。这项研究是基于40多万人的测量数据开展的。相关研究结果于2017年2月14日在线发表在British Journal of Cancer期刊上,论文标题为"Body weight trajectories and risk of oesophageal and gastric cardia adenocarcinomas: a pooled analysis of NIH-AARP and PLCO Studies"。

        研究人员说,这项研究表明相对于一生当中维持正常体重的人而言,在20多岁时超重的人患上这些癌症的风险增加了60%~80%。

        这项研究发现随后在50岁前体重增加40多磅的那些人患上食管癌的风险增加一倍,患上胃癌的风险适度增加。

        但是,这项研究发现正是从20岁时超重进展到50岁及以上变胖的那些人患上食管癌和胃癌的风险增加了3倍或以上。

        论文第一作者、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科学家Jessica Petrick说,"这些发现表明体重控制计划有潜力降低患上存活率都极其差的食管癌和胃癌的风险。"

        Petrick说,体重超重能够触发胃酸反流问题和胃灼热(heartburn),这都能够导致癌症产生。

        她说,它也能够改变雌激素和睾酮等激素的水平,并且能够导致胰岛素水平上升和炎症。她注意到这一切都与癌症风险增加相关联。

        然而,美国纽约市勒诺克斯山医院(Lenox Hill Hospital)肠胃科主任Patrick Okolo博士提醒道,这项研究并未证实体重增加会导致食管癌或胃癌。这似乎仅表明体重增加与这些罕见的癌症风险增加存在关联。

        但是,他补充道,"毫无置疑,体重增加和癌症风险增加存在关联。"

        Okolo说,"如果你像大多数成年人那样增加体重,通常增加40磅或以上,那么你患上这些癌症的风险接近于一生当中都体重超重的人的癌症风险。因此,不仅超重是不好的,而且体重增加也是不好的。"

        他补充道,每个人应当尽自己所能维持健康的体重。

        Okolo说,"对我照看过的那些人而言,我经常告诫他们:减轻体重的愿望不应当基于这些研究,而应当基于生活质量。行为应当经常由眼前益处加以引导,而且如果你获得这些眼前益处,那么就癌症预防而言,其他的长期益处将会归于你。"

        根据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的统计,在美国,食管癌是罕见的,仅占每年诊断出的所有新增癌症病例的1%。但是,它的五年存活率平均仅为18%,这是因为这种癌症经常是在晚期被诊断出的。

        类似地,胃癌也是罕见的,占每年诊断出的所有新增癌症病例的不到2%。它的五年存活率也是相对较低的,大约为30%。

        4. BMC Cancer:浙大教授发现可靶向治疗胃癌的潜在新药

        doi: 10.1186/s12885-017-3177-9

        最近,来自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的研究人员通过构建人源化肿瘤异种移植模型进行了胃癌靶向药物筛选,该研究为开发新的胃癌靶向治疗药物提供了重要信息。

        该研究通讯作者为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的滕理送教授。

        靶向治疗为胃癌患者提供了越来越多的治疗选择。人源化肿瘤异种移植模型(PDX)保留了原始癌组织的众多特征,是临床前药效检测的一个重要工具。这项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建立PDX胃癌模型,探索靶向Her2,MET(cMet)和FGFR2的新疗法,或可帮助医生为病人选择合适的靶向治疗药物。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收集了32名病人的胃癌组织,移植到免疫缺陷小鼠体内,并借助多种实验技术对Her2,cMet和FGFR2的表达水平进行了评估。最后利用构建的PDX模型检测靶向抑制剂的抗肿瘤效果。

        在该研究中,研究人员成功构建了9个PDX模型,通过检测发现crizotinib和AZD4547这两种药物能够对存在cMet和FGFR2过表达的PDX模型表现出显著的抗肿瘤效应,并且在同时接受两种药物治疗30天后,研究人员在存在FGFR2过表达的PDX模型上观察到两种药物发挥了协同抗肿瘤效应。进一步的体外生化分析表明对MAPK/ERK信号途径的抑制是药效产生的重要分子机制。

        除此之外研究人员还在163名胃癌病人中发现携带HER2,cMet和FGFR2突变的比例分别为10.4%,19.6%和3.7%,并且cMet的过表达与不良预后存在显著相关性。

        研究人员表示,这些PDX胃癌模型为药物筛选和评估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平台,呈现cMet或FGFR2阳性的病人或可从靶向治疗和联合靶向治疗中获益。

        5. Nat Cell Biol:胃癌产生新机制---表达Lgr5的主细胞转化为干细胞,不过争论依旧存在

        doi:10.1038/ncb3541

        在健康人体内,在胃体腺(corpus gland)底部发现的主细胞(chief cell)产生消化酶。然而,根据一项新的研究,如果肠道经历损伤或基因突变,那么这些主细胞能够转化为导致胃癌产生的干细胞。相关研究结果于2017年6月5日在线发表在Nature Cell Biology期刊上,论文标题为"Lgr5-expressing chief cells drive epithelial regeneration and cancer in the oxyntic stomach"。

        论文通信作者、新加坡科技研究局医学生物学研究所癌症与干细胞研究专家Nick Barker说,"这是首次明确证实一部分主细胞容易发生癌变,而且能够作为胃癌的起源。"

        不过,胃癌形成细胞的身份一直是充满争议的,而且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信服Barker的研究已解决了这一争论。

        肠胃病学上长期存在的一种理论是胃部中的干细胞是在胃峡(isthmus)中产生的。胃峡是位于胃体腺中间附近的一个区域。这些干细胞迁移到胃体腺的顶部和底端,补充丢失的细胞,从而维持胃部动态平衡。很多科学家认为,这些干细胞发生的突变能够导致癌前病变,如组织化生(metaplasia,即组织中的异常变化)。

        然而,近年来,一种新的假设出现了。基于对表达解痉多肽的化生组织(spasmolytic polypeptide-expressing metaplasia, SPEM)的观察结果,美国范德堡大学的James Goldenring和同事们已提出胃部中的这种特定的组织化生起源自已转化为或转分化为一种不同细胞类型的主细胞。Barker说,"观察到这种情形发生是非常困难的,而且人们对它是否真地在人体中发生提出质疑。它是充满争议的。"

        比如,在2015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胃肠病学家Timothy Wang领导的一个研究团队报道了当他们利用一种白喉毒素杀死小鼠胃部中的主细胞时,剩余的细胞发生的突变仍然导致组织化生和癌症。Barker说,"他的结论是主细胞不能够是这种癌症的细胞起源。"

        为了进一步解决这个问题,Barker和同事们构建出一种模式小鼠。在它们当中,他们发现通常在多种组织的成体干细胞中表达的Lgr5基因仅对一部分主细胞(大约40%)进行选择性标记。Barker说,这就对Wang的研究作出的结论产生质疑,这是因为那项研究仅清除表达Lgr5的主细胞,这意味着其他的主细胞保持完整,从而不可能得出主细胞不会产生组织化生的结论。

        通过进一步开展实验,Barker团队发现这些表达Lgr5的主细胞当遭受损伤时能够导致胃上皮细胞再生。此外,当他们引入与胃癌相关的突变时,这些由主细胞转化而来的干细胞导致胃部中的组织化生。论文第一作者、新加坡科技研究局医学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Marc Leushacke说,"在正常条件下,这些细胞是作为已分化的主细胞发生作用,然而,如果你让胃部组织遭受损伤,那么它们就被激活,而且它们作为干细胞发挥功能。"

        Goldenring(未参与这项新的研究)告诉《科学家》杂志,"我对这些发现并不感到吃惊,这是因为它们基本上支持我们在过去15年发现的一切。这让我们意识到主细胞就是SPEM的起源。" 然而,Wang并没有被说服。他说,还需更多的证据来证实这种主细胞假说是正确的。比如,重要的是,应当研究整个胃体腺而不仅是胃体腺的底端(位于主细胞区)来证实这些干细胞并不来自胃体腺中的较高的地方(比如干细胞通常所在的胃峡区)。他补充道,观察这个过程发生的更加详细的时间进程和发现阐明再生主要是起源自何处的标志物是有用处的。阻断胃峡干细胞或主细胞的清除研究也是有用处的。

        其他人针对这些作者声称他们的研究证实胃癌起源自主细胞的结论持保留态度。英国巴茨癌症研究所干细胞生物学家Stuart McDonald(未参与这项研究)说,"他们声称这是胃癌的细胞起源,但是这篇论文根本未涉及胃癌。因此,针对他们使用的模式小鼠,它们产生胃部中的组织化生,但是据我所知,它们并未患上胃癌。"

        Goldenring说,胃部中的组织化生与胃癌之间存在的确切关联性仍然未在动物和人体研究中得到证实。他补充道,其中一个原因是人们迄今为止还未培育出真正的胃癌模式小鼠。

        解决这个争论可能对预防和治疗胃癌产生重要的影响。比如,Barker说,如果科学家们能够确信主细胞是胃癌的细胞起源,那么他们会尝试着阐明导致胃癌产生的机制,并且潜在地阻止这些机制在更可能患上胃癌的人体中发生。此外,Wang说,"我们认为这些干细胞在早期会因致癌性损伤而发生增殖,而且这是胃癌风险的一种早期的生物标志物。"

        研究人员同意这种争论远没有结束,而且还需开展更多的研究来充分地理解胃癌如何发生。McDonald说,"我认为这篇论文起到的一种作用是它有助引发人们对胃部的干细胞生物学产生兴趣,这是因为我们明显地才刚开始理解这其中发生了什么。"

        6. Nature:颠覆常规!揭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导致胃癌新机制

        doi:10.1038/nature23642

        胃癌是癌症相关死亡的最为常见的病因之一,主要是因为大多数患者处于这种疾病的晚期阶段。这种癌症的主要原因在于长期感染着大约一半人类的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然而,不同于致癌病毒的是,细菌不会在它们的宿主细胞中储存转化基因,而且它们如何能够导致癌症迄今为止仍然是个谜。

        如今,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德国马克斯普朗克感染生物学研究所和美国斯坦福大学等医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发现幽门螺旋杆菌让胃部中的干细胞更新过度运转。很多科学家之前已猜测干细胞周转在癌症产生中发挥着作用。通过证实胃部含有两种不同的对相同的驱动信号作出不同反应的干细胞群体,这些研究人员发现一种新的组织可塑性机制,这就允许调整组织更新来应对细菌感染。相关研究结果于2017年8月16日在线发表在Natur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Stromal R-spondin orchestrates gastric epithelial stem cells and gland homeostasis"。

        尽管人们长期以来就已认识到某些病毒能够通过将癌基因插入到宿主细胞DNA中来导致癌症,但是一些细菌也会导致癌症的事实一直是很难证实的。尽管如今清楚的是,大多数胃癌病例与幽门螺旋杆菌慢性感染相关联,但是其中的机制仍然是未知的。

        马克斯普朗克感染生物学研究所的Thomas F. Meyer和他的同事们多年来一直在研究这种细菌,以及它诱导胃上皮细胞发生的变化。特别地,他们对在一种细胞发生快速替换的环境中如何能够诱导恶性肿瘤产生感到困惑。他们猜测答案可能在于在胃底腺中发现的干细胞,这些干细胞持续地"自底向上"地替换剩余的细胞,而且它们是胃部中仅有的长寿细胞。德国柏林夏里特医学院临床科学家Michael Sigal加入了Meyer团队,推翻了一个已深入人心的观念:幽门螺旋杆菌不仅感染即将脱落的胃上皮细胞,而且其中的一些细菌成功地侵入到胃底腺的深处,达到胃内壁中的干细胞区域。他们如今发现这些干细胞应对这种感染的途径确实是增加它们自己的分裂,产生更多的细胞,从而导致在患者中观察到的特征性的胃粘膜增厚。

        这些研究人员利用不同的转基因小鼠来追踪表达特定基因的细胞,以及它们的后代细胞。结果表明胃底腺含有两种不同的干细胞群体。这两种干细胞群体都对一种被称作Wnt的信号分子作出反应。在很多成体组织中,Wnt都维持着干细胞周转。关键的是,他们发现直接位于胃底腺下的结缔组织层中的肌成纤维细胞(myofibroblast)产生第二种干细胞驱动信号,即R-spondin。这两种干细胞群体对R-spondin作出不同的反应。他们证实正是这个信号控制着这两种干细胞群体对幽门螺旋杆菌作出的反应:在感染之后,这个信号大量产生,沉默更慢周转的干细胞群体,并且让更快周转的干细胞群体过度活跃。

        这些发现让人们日益意识到慢性细菌感染是癌症的强力促进者。Sigal说,"我们的发现表明一种感染性细菌能够增加干细胞周转。鉴于幽门螺旋杆菌导致终生感染,干细胞分裂的持续增加可能足以解释着观察到的致癌风险增加。"Meyer补充道,"我们的新发现阐明了慢性细菌感染干扰组织功能的新方式,而且为细菌如何可能增加癌症风险提供宝贵的线索。"

        7. Gut:长期服用抑制胃酸反流的药物会导致胃癌的发生

        DOI: 10.1136/gutjnl-2017-314605

        根据最近发表在《Gut》杂志上的一篇文章,长期使用质子泵抑制剂,即一类常用的治疗胃酸反流的药物,会导致胃癌发生风险的提高。

        这一患病风险的上升幅度与服用药物杀灭幽门螺杆菌的剂量以及时间存在正相关的关系。此前研究认为这一细菌是导致胃癌发生的重要因素。

        抑制幽门螺杆菌的增殖会显著地降低人们患胃癌的风险,但仍会出现已经治愈的患者复发的现象。此前研究已经发现使用质子泵抑制剂对于胃癌发生的影响,但始终无法排除幽门螺杆菌本身带来的影响,因此这一发现的重要性受到了质疑。

        为了搞清楚这一问题,研究者们比较了PPI以及另外一种用于缓解胃酸产生的组胺H2受体抑制剂在63397名接受抗生素治疗(用于杀灭幽门螺杆菌)的患者中的治疗效果。结果显示,所有患者中有0.24%产生了胃癌,这些人都没有出现幽门螺杆菌阳性症状,但都出现了长期的肠胃炎病症。

        接受质子泵抑制剂治疗会提高人们患胃癌的风险,而接受H2阻断剂治疗则不会有上述现象发生。

        由于这仅仅是一项观察性的研究,因此难以确定两者的因果关系,但据研究者们的说法,PPI抑制剂一般情况下被认为是安全的。但最近这项研究则指出,长期使用质子泵抑制剂会导致负面效应的产生,包括肺炎、心脏病、骨质疏松等等。

        基于这一发现,研究者们认为医生在开具质子泵抑制剂药物的时候要充分小心。

        8. Cell子刊:揭示幽门螺旋杆菌导致胃癌机制

        doi:10.1016/j.chom.2017.09.005

        胃癌是五种最为致命的癌症之一。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统计,每年大约有75万患者死于这种疾病。这种疾病的主要原因被认为是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感染。目前,人们尚没有有效地治疗胃癌的方法,而且抗生素耐药性的不断扩散也使得治疗这种细菌感染变得更加复杂。如今,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德国埃尔朗根-纽伦堡大学(Friedrich-Alexander-Universität Erlangen-Nürnberg, FAU)的研究人员鉴定出这种细菌能够导致胃癌的两种机制。他们的发现可能导致人们开发出新的治疗方法。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2017年10月11日的Cell Host & Microb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Helicobacter pylori Employs a Unique Basolateral Type IV Secretion Mechanism for CagA Delivery"。

        FAU微生物学系主任Nicole Tegtmeyer博士领导的一个国际科学家小组研究了幽门螺旋杆菌如何破坏胃部的保护层。这个保护层由紧密排列的上皮细胞组成,从而保护胃部不受胃酸的影响。

        如今,这些研究人员发现幽门螺旋杆菌分泌一种被称作HtrA的蛋白酶,它的作用就像一种武器那样能够穿透这个保护层。HtrA切割三种蛋白:闭合蛋白(occludin)、紧密连接蛋白-8(claudin-8)和上皮钙黏蛋白(E-cadherin),从而破坏这个上皮细胞保护层。

        因此,幽门螺旋杆菌能够侵入更深的通常是不含病原体的组织层中,从而造成进一步的损伤。这种胃癌开始产生的第一阶段。

        然而,正如这些研究人员所发现的那样,在第一个阶段之后的那个阶段是更加危险的。被称作IV型分泌系统的针状突起物经激活后,作为"分子注射器(molecular syringes)"发挥作用。利用一种受体依赖性的机制,这些分子注射器穿过宿主细胞的基侧膜,注射一种细菌毒素,即CagA蛋白。

        注入的CagA随后会让宿主细胞发生重编程,使得它们潜在地发生癌变。这种蛋白的另一种作用是它阻止人免疫系统识别和消灭幽门螺旋杆菌---这是人胃部中的这种细菌长期存活下来的一个关键机制。

        一种治疗胃癌的新方法

        鉴于HtrA和CagA是理想的新药物靶标,Tegtmeyer博士期待这些发现将使得开发重要的新型抗菌疗法成为可能。这些研究人员已开始测试特异性的HtrA抑制剂。Tegtmeyer解释道,"我们希望合适的活性试剂能够完全阻止感染或者抑制CagA注入。"

        9. Cancer Cell:遗传学研究帮助更好地预测胃癌

        DOI: 10.1016/j.ccell.2017.11.018

        最近,来自杜克大学医学院的研究者们利用基因组分析手段深入理解了肠道组织病变(intestinal metaplasia,IM)对于胃癌发生的影响。众所周知,IM是胃癌发生的重要风险因子,患有IM的患者患胃癌的几率是其他人群的六倍。这项研究则着重于其中的机制,相关结果发表在最近一期的《Cancer Cell》杂志上。这项研究同时能够帮助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患者诊断癌症的发生风险。

        根据WHO的数据,胃癌是世界上死亡风险第三高的癌症,这类疾病被认为是由幽门螺杆菌感染引发,不过如果治疗及时,还是能够治愈的。不幸的是,三分之二以上的胃癌患者被诊断时已经处于晚期阶段。

        该研究的作者,来自杜克大学医学院的Patrick Tan教授称他们的研究首次系统性地绘制了IM发病过程中遗传变异特征,从而能够更好地预测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该研究的共同作者Yeoh Khay Guan博士称,这项研究是目前为止规模最大的IM相关研究,这些新发现将有助于理解为什么某些人群具有更高的患胃癌的风险。

        研究者们对有3000名志愿者参与的追踪调查数据进行了分析,系统性地展示了IM预测胃癌发生风险的准确性,这一遗传学分析能够帮助鉴定出患胃癌的风险高低。研究者们目前正在利用这一结果寻找潜在的生物标志物,希望能够更加准确地鉴定具有高风险的潜在胃癌患者。

        10. AJP:生物标志物能够预测酗酒人群患胃癌的几率

        DOI: 10.1016/j.ajpath.2017.10.010

        酗酒已经被认为是诱发胃癌的风险因素之一。最近发表在《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athology》杂志上的一篇文章则揭示了与酒精存在相互作用的蛋白质,以及其是如何影响胃癌患者接受化疗的治疗效果的。该研究首次揭示了关键的microRNA加工元件BRF1与胃癌患者病情愈后表现之间的相关性。此外,研究者们还发现乳腺癌关键基因BRCA1/2以及MPO基因在有酗酒习惯的胃癌患者中存在高表达的现象。

        在这一研究中,作者对77名接受手术治疗的原发性胃癌患者的肿瘤组织以及69份其它组织进行了分析。其中,66名患者接受了放射性治疗,57名患者则接受了化疗。所有77名患者接受了18个月的连续追踪访问,其中94%的人出现了复发的情况。平均来看患者健康的维持其现在14个月,平均存活期限在20个月。

        BRF1、BRCA1/2以及MPO对于预测患者接受化疗后的康复水平也具有一定作用。例如,BRCA1/2表达量较低的患者在接受化疗之后健康的维持时间要比其他人群长一倍左右;此外,MPO阴性的患者治疗效果也相对更高,虽然并没有显著性差异。

        重要的是,研究者发现酒精对患者的健康会有负面的影响。对于有酗酒习惯的胃癌患者来说,BRF1编导量以及MPO阳性的炎症细胞浸润现象都会更高。此外,肿瘤组织外BRCA1的表达量变化也更为显著。

        对这些蛋白与酒精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的理解目前还不充分,目前认为RNA聚合酶III或许对于酒精介导的肿瘤发生存在作用。BRF1能够调节RNA聚合酶III的转录,而BRCA1的过表达会抑制RNA聚合酶III的转录。MPO也是检测胃部炎症以及酒精引发的氧化损伤的关键指标。BRCA1/2以及MPO对于DNA损伤修复也有重要作用。

        综上,作者认为需要更多的临床试验找到酒精相关的癌症生物标志物,从而更好地对酗酒人群癌症的发生以及治疗效果做出更好的诊断。

分享:

相关文章

评论

我要跟帖
发表
回复 小鸭梨
发表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
//站内统计 //百度统计 //谷歌统计 //站长统计
*我要反馈: 姓    名: 邮    箱: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