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性,76岁。有慢性迁延性肝炎病史20余年,因右上腹隐痛1个月于1990年5月入院。入院后检测甲胎蛋白(AFP)为173μg/L,腹部CT见肝右叶顶部有一直径2.5cm的圆型低密度影,未见其他明确病灶。腹部B超未见门静脉门脉瘤拴:临床诊断为原发生旰癌。
患者男性,76岁。有慢性迁延性肝炎病史20余年,因右上腹隐痛1个月于1990年5月入院。入院后检测甲胎蛋白(AFP)为173μg/L,腹部CT见肝右叶顶部有一直径2.5cm的圆型低密度影,未见其他明确病灶。腹部B超未见门静脉门脉瘤拴:临床诊断为原发生旰癌。同年6月行肝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出现肿瘤染色,7月行手术切除,病理报告为高分化肝细抱性肝癌,大小为3.2cm*3.0cm*1.8cm,送检物切缘未见癌组织。术后口服优福定、三苯氧胺2年余。1993年10月9日部B超示肝右后叶3.1cm*3.3cm占位,AFP正常,考虑为原发性肝癌术后复发、即行肝动脉栓塞化疗术,卡后复查CT示碘油无聚集。同年11~12月共5次行B超引导下无水酒精肝内注射,1994年1月2次行B超引导下门脉化疗。1994年2月复查B超,发现右后叶1.9cm、右前叶1.1cm2个新发病灶,同年5~6月2次行B超引导下激光治疗。11月腹部B超示肝内数个新发病灶、大小为2.5~3.4cm不等,于1995年1~8月先后2次激光治疗,1次B超引导下脉穿刺化疗。1998年5月核磁共振检查(MRI)示肝右叶下段3.2cm新发病灶,同年6月至1999年1月先后3次行B超引导下微波治疗,1999年6月B超见肝右叶1.8cm、2.5cm2个新发病灶,同年7月行肝动脉桂塞化疗术。自发病以来、患者自行辅以干扰素、胸腺肽肌注、中药扶正及气功锻炼等治疗,至2000年2月已存活9年10个月。
作者讨论
讨论 原发性肝癌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发病后自然存活1年者仅为5.6%,3年者为0。外科治疗仍是肝癌治疗的主要手段。对手术后或不能手术的患者,综合治疗是提高患者生存期的一个重要措施。据资料显示,影响肝癌预后的最主要的因素是肿瘸大小、门脉内癌栓及治疗方法。而治疗方法的选择应根据病情,强调个体化,特别是老年患者,肝细胞数减少,再生能力减弱,肝脏储备功能下降,免疫力低下、对治疗的耐受性减低,手术治疗风险大,术后易并发出血、肝功能衰竭等,故综合治疗更显重要。本例患者直径小于5.0cm的病灶,在B超引导下行微波固化,酒精注射、激光消融等收到较好的效果,对于后来肝内多发,直径较大,特别是血供丰富的病灶,采取肝动脉栓塞化疗也有良好疗效。据统计,综合治疗此类患者的疗效,国内报道1、3、5年生存率分别为52.6%、18.5%、6.4%、国外文献1、2、3年生存率分别为67.0%、22.3%、3.3%、远高于选择单纯方法治疗者。对于经上述治疗后肿瘤缩小并行二期手术切除者,1、3、5年生存率可达88.0%、48.0%、20.0%,而国外报道5年生存率为35.0%。鲜有存活近10年的报道。综合治疗可发挥不同方法的相加或协同作用,对延长原发性肝癌患者的生存期有重要意义。本例患者存活9年10个月,现仍健在。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