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

【盘点】食管炎相关重要研究一览

作者:佚名 来源:梅斯医学 日期:2016-11-23
导读

          食管炎即食道炎,泛指食管黏膜浅层或深层组织由于受到刺激或损伤,食管黏膜发生水肿和充血而引发的炎症。化学性刺激包括胃酸、胆汁、烈酒以及强酸、强碱、药物等;物理性刺激包括烫的食物、饮料,食管异物(鱼刺等)嵌顿,长期放置鼻胃管等。这里小编整理了近期关于食管炎重要研究进展与大家分享。

关键字:  食管炎 |  |  

        食管炎即食道炎,泛指食管黏膜浅层或深层组织由于受到刺激或损伤,食管黏膜发生水肿和充血而引发的炎症。化学性刺激包括胃酸、胆汁、烈酒以及强酸、强碱、药物等;物理性刺激包括烫的食物、饮料,食管异物(鱼刺等)嵌顿,长期放置鼻胃管等。这里小编整理了近期关于食管炎重要研究进展与大家分享。

        【1】Am J Gastroenterol:不用活检也可识别嗜酸性粒细胞性食管炎

        来自北卡罗莱纳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已经证实无需活检,仅需通过一系列临床以及内镜下的表现便可准确预测嗜酸性粒细胞性食管炎(EoE)。

        Evan S. Dellon博士及其同事进行了一项前瞻性研究,以评估使用临床及内镜下特征的预测模型从非EoE相关的GERD或吞咽困难患者中辨别出EoE(无组织学数据)的效果,该研究所纳入的研究对象为2011年7月至2013年12月接受上消化道内镜检查的门诊患者。共纳入了81名EoE患者(平均年龄为38岁,60%为男性,93%为白种人)以及144名伴有GERD或伴有吞咽困难的非EoE对照者(平均年龄为52岁,38%为男性,82%为白种人)。

        结果发现,包括年龄、性别、吞咽困难和食物过敏在内的临床特征与包括食管环、线状沟、白斑及食管裂孔疝在内的内镜下的表现结合可准确预测EoE,ROC曲线下方区域的面积为0.944,灵敏度为84%,特异性为97%,准确性为92%,阳性预测值为93%,阴性预测值为91%。分析对照组中仅有胃食管返流或吞咽困难亚组或仅有非EoE相关的嗜酸性粒细胞性增多亚组可发现,该模型的预测效果同样较好。

        “在医疗点使用此模型可帮助制定临床决策,避免活检检查EoE所需的费用及工作,并为将EoE从其他难辨病例中识别出来提供了保障。”(文章详见--Am J Gastroenterol:不用活检也可识别嗜酸性粒细胞性食管炎)

        【2】JACI Pract:嗜酸细胞性食管炎诊治:成人优于儿童

        美国Ichan医学院过敏与临床免疫学的Rassbach教授进行了一项研究,提示嗜酸细胞性食管炎的诊断与治疗具有显著年龄差异,文章最近发表在J Allergy Clin Immunol Pract上。

        该回顾性队列研究共纳入了2009-2011年转诊中心的426名(包括儿童和成人)食管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患者,所有患者至少存在1种或以上食管炎症状,如胃酸反流或上消化道功能紊乱等,并进行了食管组织活检。根据年龄差异,对所有食管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79.6%(336/426)的患者食管组织活检每高倍视野多于15个嗜酸性粒细胞,该结果与年龄无关。然而,在因过敏症状严重而转诊、开始口服激素治疗时间以及反复组织活检等方面比较,成人显著低于儿童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嗜酸细胞性食管炎的诊断与治疗具有年龄差异,然而尚需进一步研究。年龄差异所造成的在治疗方法上的长期影响尚属未知,但是不同的治疗方法可以明显改变疾病的自然进程,建议在今后嗜酸细胞性食管炎的指南制定中考虑年龄因素的影响。(文章详见--JACI Pract:嗜酸细胞性食管炎诊治:成人优于儿童)

        【3】J Clin Pathol:细胞桥粒有望成为嗜酸性食管炎治疗新靶点

        研究的目的是为了阐明活动性和非活动性EoE的超微结构,并对研究对象的食管上皮进行调控。

        我们前瞻性地对接受诊断性上段内镜检查来评价EoE的病人进行登记,随后从远端食管获取粘膜组织进行活检,并进行常规组织学和光镜评价。我们对所登记的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并将他们分为4组:正常组、胃食管反流病(GERD)组、非活动性EoE组和活动性EoE组。另外,我们还对其食管粘膜基底层和浅表上皮进行回顾分析,希望找出组织内异常的改变,以及对基底层上3~4个棘细胞层的上皮表面的细胞桥粒数进行量化处理。

        本研究一共登记了29个儿科案例(2-18岁)。我们观察到:与非活动性EoE、GERD和正常组相比,活动性EoE个体中的细胞桥粒数量(DPC)出现显著的下降。就DPC而言,非活动性EoE组与GERD或正常组相比没有明显差异。其他超微结构特征包括上皮微裂,嗜酸性粒细胞迁移,脱颗粒及形成阔边帽现象等。

        与临床与分子水平的结果相一致,我们针对超微结构所获得的数据为儿童活动性EoE食管屏障发生改变这一设想提供了理论支持。这一发现有可能会提高后续治疗的效率。(文章详见--J Clin Pathol:细胞桥粒有望成为嗜酸性食管炎治疗新靶点)

        【4】食物过敏者食管炎发病风险增高

        2014年美国过敏、哮喘与免疫协会年会(AAAAI)上,宾夕法尼亚州费城儿童医院Spergel博士对其相关研究结果进行了报告,指出部分食物过敏患者在食物引起过敏性休克并采取治疗的2-4年后,即使已经对该食物脱敏,也可能会再次因接触相同食物而出现过敏,且主要表现为嗜酸性粒细胞性食管炎症状。

        研究共纳入了1025名符合条件的患儿,其中425名儿童对某种特殊食物过敏。这些食物可导致嗜酸性粒细胞性食管炎的出现,停止接触该食物症状可缓解,但重新接触后症状可复发。其中最常见的过敏原是牛奶、鸡蛋、小麦和大豆。

        研究表明,对于具有食物过敏史的患儿,临床医生需要警惕其发生嗜酸性粒细胞性食管炎。即使患儿对牛奶或花生等致致敏食物已经脱敏,也仍需警惕其因接触相同食物而出现腹痛、流感样症状。在对患者的治疗过程中,要注意这些症状是否是由患者数年前无法食用的某种食物引起的。

        对于已经脱敏的食物过敏者,若出现食管炎症状,应避免再次接触该类食物。最常规的治疗方案是口服小剂量的皮质类固醇,或吸入治疗哮喘的皮质类固醇吸入剂。(文章详见--食物过敏者食管炎发病风险增高)

        【5】Radiother Oncol:FDG-PET可评估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同步放化疗后放疗剂量和急性食管炎的关系

        为了通过FDG-PET确定放化疗后的晚期局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所接受的放疗剂量和急性食管炎之间的联系。Jasper Nijkamp等为了回答上述问题,进行了相关研究,其研究结果发表在Radiother Oncol 12月最新的在线期刊上。

        研究者纳入的患者为接受24*2.75Gy、在完成放化疗后3个月内进行过放疗后PET检查。PETpost与2级以下和大于等于2级急性食管炎之间的联系的PET评价价值通过最高50%食管SUV评价。食管壁的局部剂量与SUV相关,Lyman–Kutcher–Burman (LKB模型用于预测2级以上的急性食管炎。LKB模型中的局部剂量-反应联系用于计算EUD。通过比较Dmean、V35、V55和V60结果评估预测的精确性。

        共有82名患者被纳入研究。SUV50%在2级以上的急性食管炎患者中显著增高。LKB参数n=0.130、m=0.25、TD50=50.4%Gy,这提示着与其他预测因素相比,其对急性食管炎发生的预测性更好。

        食管在同步放化疗后所摄取的FDG能反映急性食管炎的严重程度。通过使用局部剂量-SUV应答模型能改善对于2级以上食管炎的预测。(文章详见--Radiother Oncol:FDG-PET可评估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同步放化疗后放疗剂量和急性食管炎的关系)

        【6】ALIMENT PHARM THERAP:过敏体质是哮喘病人发生嗜酸性粒细胞性食管炎的预测因素

        近日,《营养药理学与治疗学(Alimentary Pharmacology & Therapeutics)》杂志报道,过敏体质和是否使用糖皮质激素吸入治疗是哮喘病人发生嗜酸性粒细胞性食管炎的预测因素。

        嗜酸性粒细胞性食管炎病人常伴有哮喘和过敏反应。美国明尼苏达州的Harer医生的研究小组确定了哮喘病人发生嗜酸性粒细胞性食管炎的预测因素。研究小组对2000年至2010年间156例伴有嗜酸性粒细胞性食管炎的哮喘病人和276例不办嗜酸性粒细胞性食管炎的哮喘病人的数据进行了回顾性分析。他们分析了每组半数病例的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特征,具有显著性的因素和模型用于另一半病例的分析。

        哮喘病人出现嗜酸性粒细胞性食管炎的预测因素包括过敏性和非过敏性哮喘、食物过敏、过敏性鼻炎和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研究小组发现使用吸入糖皮质激素与哮喘病人和过敏性哮喘病人发生嗜酸性粒细胞性食管炎的可能性呈负相关。研究者还指出,发生嗜酸性粒细胞性食管炎的患者更加年轻。过敏性哮喘、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和使用吸入糖皮质激素具有显著性。研究者根据这些因素编制了总分为3.5分的哮喘病人嗜酸性粒细胞性食管炎的评分系统,在分组分析中ROC为0.8。(文章详见--ALIMENT PHARM THERAP:过敏体质是哮喘病人发生嗜酸性粒细胞性食管炎的预测因素)

        【7】Gastroenterology: 布地奈德有望成为治疗嗜酸细胞性食管炎新药物

        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的Evan S.Dellon博士及其同事报告称,一种可吞服的黏性局部类固醇药物在减少嗜酸细胞性食管炎(EoE)患者嗜酸细胞计数的效果方面 优于喷雾溶液,但嗜酸细胞减少与吞咽困难改善并不相关。文章于5月7日在线发表于Gastroenterology。

        这项首次比较局部类固醇激素两种给药方法治疗EoE以及首次考察口服黏性布地奈德用于成人EoE治疗的研究,入组22例吞咽困难患者,随机给予1 mg布地奈德治疗,2次/d,治疗8周,其中11例采用喷雾后吞服给药方式(NEB),另外11例口服黏性混悬溶液(OVB)。患者平均年龄35 岁,60%为男性。

        基线时,NEB组最大嗜酸细胞计数为101个/高倍视野,而OVB组为83个/高倍视野(P=0.62);治疗后,NEB组最大计数为89个/高倍 视野,而OVB组为11个/高倍视野(P=0.02)。研究者应用核素显像方法评价黏膜药物接触时间,中位食管排空曲线下面积(AUC)较高即表示接触时 间较长。结果发现,OVB组AUC的确高于NEB组,但黏膜药物接触时间与嗜酸细胞计数下降相关,与药物制剂类型无关(P=0.001)。

        “梅奥吞咽困难问卷-30d”(尚未经EoE患者验证)对吞咽困难改善情况的评价结果显示,与嗜酸细胞计数不同,两组吞咽困难症状评分均有所改善,即使排除基线接受试管扩张治疗的患者后,吞咽困难改善仍然存在。吞咽困难改善与内镜或组织学检查结果改善均无关联。

分享:

相关文章

评论

我要跟帖
发表
回复 小鸭梨
发表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
//站内统计 //百度统计 //谷歌统计 //站长统计
*我要反馈: 姓    名: 邮    箱: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