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

α-异硫氰酸萘酯致胆汁淤积性肝炎的发生机制初探

作者:小闪 整理 来源: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日期:2016-05-11
导读

         近日,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李华等发文,旨在探讨α-异硫氰酸萘酯(ANIT)致胆汁淤积性肝炎的机制。研究指出,ANIT可引起肝组织发生脂质过氧化损伤,导致肝细胞变性坏死,胆小管微绒毛破坏,微胆栓形成以及胆小管F-actin的表达下降,从而影响肝脏对胆汁的排泄功能,引起胆汁淤积性肝炎。

        近日,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李华等发文,旨在探讨α-异硫氰酸萘酯(ANIT)致胆汁淤积性肝炎的机制。研究指出,ANIT可引起肝组织发生脂质过氧化损伤,导致肝细胞变性坏死,胆小管微绒毛破坏,微胆栓形成以及胆小管F-actin的表达下降,从而影响肝脏对胆汁的排泄功能,引起胆汁淤积性肝炎。本文于2016年04月07日在线发表在《临床肝胆病杂志》上。

        60只成年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组,30只)和模型组(ANIT组,30只),按灌胃后不同时相再分为24、48、72 h 3个亚组,每个亚组各10只。检测血清中ALT、AST、GGT和TBil的水平;检测肝组织中丙二醛(MDA)的水平;光镜观察肝组织病理学改变;透射电镜观察胆小管超微结构的改变;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分析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鬼笔环肽的平均荧光强度,间接确定纤维形肌动蛋白(F-actin)水平的变化。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大鼠在灌服ANIT后,血清ALT、AST、GGT和TBil的水平和肝组织中MDA的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增加;肝小叶结构破坏,肝细胞有透明变性,可见点状、片状、灶状坏死区及中性粒细胞浸润,多局限于胆管周围的肝细胞,胆管上皮和纤维组织增生,窦周间隙增宽,胆小管扩张,微绒毛大量脱落,管腔内有微胆栓形成;F-actin的荧光染色明显紊乱、强度减弱。上述变化48 h最明显,72 h开始恢复,但与N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分享:

相关文章

评论

我要跟帖
发表
回复 小鸭梨
发表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
//站内统计 //百度统计 //谷歌统计 //站长统计
*我要反馈: 姓    名: 邮    箱: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