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创与创面修复是 足病治疗中的重要环节,其基本原则是清除感染坏死组织、抗感染、改善局部血供、减压和促进创面愈合。 足病复杂多变,有时病情恶化迅速,而外科医生及早介入是经实践证明的、降低截肢率和改善预后的重要措施。
清创与创面修复
清创与创面修复是 足病治疗中的重要环节,其基本原则是清除感染坏死组织、抗感染、改善局部血供、减压和促进创面愈合。 足病复杂多变,有时病情恶化迅速,而外科医生及早介入是经实践证明的、降低截肢率和改善预后的重要措施。
处理感染:清创与创面修复的前提
认真查体、评估感染 部分 患者由于合并神经病变,症状变化的主观感受往往迟于实际病情变化,加之患者常处于高龄、免疫机能抑制、营养状况较差的状态,对感染的反应和表现通常较轻微。当需氧菌、厌氧菌和产气菌合并存在时,感染可能迅速扩散,导致远端部位血供障碍,甚至造成远端足部坏疽,截肢风险明显增加。在临床上,足部颜色经一昼夜甚至更短时间由正常变为全黑(全足坏疽)的病例并不少见,这类患者在接受侵入性外科治疗前更有必要进行积极检查。
判断感染严重程度并对症处理 具体内容见表1。
正确应对严重感染 处理严重威胁肢体的感染应采用多学科模式。即刻外科清创较任何保守治疗效果更直接、可靠,即使病情不稳定的患者也应积极接受外科处理,如紧急切开引流、清创,甚至紧急截肢。外科处理延误会导致病情恶化,造成更多组织缺失、肢体丧失,甚至因合并坏死性筋膜炎而死亡。此外,外科医生还应在切开引流后进行血管检查,充分了解动脉血供不足对伤口愈合及感染控制的影响,并在规划切口时考虑到以上因素。由于设计不当的切口会影响重建术中皮瓣的最佳设计及保足或截肢(趾)手术,因此最好由经验丰富的外科医生参与初步评估与术中决策。对于有组织缺失、暴露的伤口,应立即制定治疗计划并予以封闭,而对于没有感染迹象的血供不佳区域表面焦痂,不必进行削痂及清创,以免损失更多组织并形成新焦痂。
彻底清创:创面修复成功的关键
原则 清除坏死和感染组织,最大限度保留功能。坏死的骨与肌腱再生能力差,清除不彻底会影响愈合。基于皮肤的保护功能、肌肉的抗感染能力及其不可再生性,两者在清创过程中应尽可能被保留。
注意点 彻底清除坏死组织后的有效冲洗能进一步保证创面清洁。当坏死组织界限不清时,可能需要反复多次清创,从而保存更多健康组织,保留更多足的功能。
创面修复:恢复形态与功能的过程
目标 采用保守或外科技术使足部形态的完整性得到恢复,足的行走和站立功能得到保留。
原则 采用最简单、侵入性最小的方法来迅速、持久及功能性地闭合伤口。理想的创面修复是采用一期邻近自体组织无张力修复伤口,且组织能耐受站立、行走过程中形成的各个方向的持续压力及剪切力。
措施 较小伤口经适当清创和局部护理可能完全愈合,但大面积伤口(尤其是深层软组织和骨性结构暴露者),通常需要更复杂的创面修复技术。“阶梯性重建”按侵入性从低到高提供了伤口闭合措施(图1)。
辅助措施:进一步改善预后的选择
负压创面治疗、高压氧治疗、血小板凝胶等辅助措施与清创修复合理联合应用,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修复后的矫形治疗,如切除骨性突起或矫正 外翻等,或采用矫形支具保护修复后创面,也对预防溃疡复发及发生至关重要。
血管重建治疗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6医院血管外科 顾洪斌
缺血性 足病在中国较常见,因此纠正缺血成为了治疗中极其重要的环节。缺血性 足病的本质是重症肢体缺血,鉴于 导致的下肢动脉病变有其特殊表现与分布形式(图2),血管重建治疗与非 有所不同。
缺血性足病的发病机制
下肢血管病变使下肢处于不同程度的缺血状态。当足部血供处于低水平供需平衡状态时,即使血管病变严重,患者仍可表现出相对无症状。一旦足部出现微小创伤或炎症,创伤愈合与炎症修复所需要的血供急剧增加,导致足部血供的低水平供需平衡被打破,加之感染造成的充血水肿和静脉早期回流进一步加剧了供需失衡,共同促进 足病迅速发展。
缺血性 足病的血管重建
治疗地位 基于缺血性 足病的发病机制,血管重建在治疗中显得尤为重要与迫切,应优先于足部其他外科治疗(存在全身感染或局限性脓肿除外)。在血供无改善的状况下,盲目进行足部溃疡的扩大清创、截趾、创面修复等手术操作均十分危险。在足病治疗的第一阶段,在积极控制 及其并发症、治疗合并症、控制感染及改善全身状况的同时,应对患者足部血供状况进行评估。下肢动脉搏动触诊和踝臂指数(ABI)检测有助于基本明确足部缺血是否存在及其严重程度,而下肢动脉彩色多普勒扫描、CT血管造影(CTA)、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等检查手段则可进一步明确病变部位和程度。此时需要血管专业医生参与其中,从而评估血管重建的可能性并明确血管重建的方法。
治疗方式 下肢动脉病变的血管重建方法与非 相似,主要包括传统动脉旁路移植术和血管腔内介入治疗,这2种治疗方式均以追求直达足部的搏动性血流,最好能恢复足部动脉搏动为理想结果。鉴于病变特点和患者因素,血管外科医生更倾向于采用血管腔内介入治疗。这种微创手术也更易被患者接受,且能同时治疗髂、股、腘 、膝下小腿动脉和踝下足部动脉等各水平闭塞性病变,并能对复发病变进行再干预,是当前缺血性 足病血管重建的首选疗法。
血管腔内介入治疗基本方法及预后
● 常用入路为对侧股动脉翻山(cross-over)和同侧股动脉顺行入路。
● 基本方法是导丝通过病变、球囊扩张与支架置入。导丝通过病变可采用真腔或内膜下通过2种方法,利用不同导丝和支撑导管的特性,大多数情况下能实现这一目标,偶尔也需要借助特殊器材。球囊扩张成形对 下肢血管病变尤为适用,通过高压、耐磨损、顺应性长球囊的扩张成形可获得“支架样表现”。
● 血管腔内介入治疗对静息痛缓解和溃疡愈合的近期疗效良好,但远期通畅率仍不尽如人意。即将上市的带药支架、药物涂层球囊和新型抗血小板药物或许能改变这一现状。幸运的是,患者经血管重建治疗后足部感染控制、溃疡愈合,即使出现再狭窄或再闭塞,也可无明显症状。国外大量临床研究均表明,腔内介入治疗或传统搭桥手术的保肢率均远高于血管通畅率。在临床实践中,双侧下肢动脉病变基本对称,但一侧完全无症状,另一侧却出现严重缺血表现的病例也不少见,这也从另一方面印证了保肢率大于通畅率的结果。
copyright©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