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医学

心房颤动的节律与室率控制策略

作者:杨延宗 来源: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日期:2013-03-18
导读

         房颤作为最常见的心律失常,近年来发病率逐年增加,致残率和死亡率不断上升。Manitoba研究证实了房颤可使心功能恶化及患者预后不佳,而且卒中风险增加5倍,心衰增加3倍。更有一些研究显示房颤可加重痴呆如阿尔茨海默病。房颤的存在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更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鉴于房颤带来的上述种种危害,选择合理有效的治疗策略尤为重要,那么,对于房颤患者是主张积极恢复窦律还是控制心室率一直是颇具争议的问题。

关键字:  房颤 | 节律 | 室率 | 控制策略 

  最新的pappone随机多中心研究,针对阵发性和持续性房颤患者导管消融和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导管消融治疗较药物治疗9个月后的房颤复发率可下降70%。Hunter世界范围内导管消融调查最新研究,1273名行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的房颤患者,平均随访3.1年,阵发性房颤成功率为85%,持续性房颤为72%,研究发现76%的阵发性房颤患者、60%的持续性房颤患者导管消融治疗后不再需要继续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而且观察显示,行导管消融治疗的患者,卒中和死亡风险较药物控制组明显下降,发生率与对照组的正常人群相当。

  许多最新临床研究均证实和肯定了导管消融疗效要优于药物等治疗方法,而且目前多个指南均对导管消融治疗策略予以推荐:2010欧洲心脏病指南建议房颤患者导管消融要优于胺碘酮等药物治疗,尤其对于房颤相关性心衰(NYHA III-IV级)患者,导管消融为I类推荐。2011ACCF/AHA/HRS更新指南中建议,对于有症状的房颤患者,如果左房轻度增大,导管消融要优于药物治疗。2012 HRS/EHRA/ECAS导管及外科消融专家共识建议阵发性房颤患者选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前可优先考虑行导管消融治疗(IIa类推荐),持续性房颤患者推荐力度不及阵发性房颤患者(IIb类)。但由于导管消融治疗近十余年才逐渐开展,长期效果如何目前还不确定。还需要更多评价房颤消融治疗对患者长期预后的影响的研究,如目前正在进行的CABANA、RAAFT研究(均为对比导管消融与抗心律失常药物疗效的研究)EAST研究(早期预防卒中试验)、RACE3(房颤伴心衰的患者导管消融与传统治疗对比研究试验)。节律治疗能否在减缓房颤的进展和减少并发症发生方面更具优势令人拭目以待。也期待这些研究结果为导管消融治疗在房颤中的应用开启更广阔前景。

1.4 房颤节律控制药物的治疗进展

  胺碘酮等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房颤一直被认为是应长期坚持的治疗。2012年FLEC-SL实验研究对比未服用、复律四周服用、长期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患者的房颤治疗效果。随访6个月发现,短期药物治疗虽然显效,但效果略差;长期服药6个月有效性达80%。而在早期的一项关于胺碘酮间断服用和长期服用疗效对比的研究中发现,间断服用效果不及长期服用。因此结合胺碘酮半衰期长药代动力学特点,胺碘酮不适于进行房颤短期治疗。

  作为新型抗心律失常药物,决奈达隆的疗效和安全性在多中心研究中已证实,其效果与胺碘酮类似但应用更安全方便。早前ATHENA 研究已证实决奈达隆可明显降低心血管死亡率及卒中发生率。但2011年进行的PALLAS研究得出相反结论,对于永久性房颤患者,决奈达隆增加患者死亡率。因此,2012ESC推荐决奈达隆转复窦律疗效适中,对于心脏负担重的永久性房颤患者不建议应用决奈达隆治疗。决奈达隆可作为房颤复律后的短期维持治疗。此外,2012ESC-AF指南提出抗心律失常药物短期治疗并非不可取,比如决奈达隆可用于房颤患者复律后的药物维持治疗,对于因药物副作用不能耐受者或症状发作不频繁的患者,均可应用决奈达隆进行短期治疗。

分享:

相关文章

评论

我要跟帖
发表
回复 小鸭梨
发表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
//站内统计 //百度统计 //谷歌统计 //站长统计
*我要反馈: 姓    名: 邮    箱: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