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请登录,我要注册

老年医学

美国前第一夫人优雅离世:生命尽头,如何更有尊严地告别?

作者:Perrie 来源: 日期:2023-11-27
导读

         美国卡特中心(The Carter Center)11月19日讯,前第一夫人罗莎琳卡特(Rosalynn Carter)于当日下午下午14:10在佐治亚州的家中去世,享年96岁。报道中提到:卡特夫人是精神健康和女性权益的热情捍卫者,她在家人的陪伴下安然离世。[1] 卡特夫人与美国第39任总统、2002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吉米卡特(Jimmy Carter)结婚77年,[1]是美国历史上所

关键字:  临终关怀 

美国卡特中心(The Carter Center)11月19日讯,前第一夫人罗莎琳·卡特(Rosalynn Carter)于当日下午下午14:10在佐治亚州的家中去世,享年96岁。报道中提到:“卡特夫人是精神健康和女性权益的热情捍卫者,她在家人的陪伴下安然离世。”[1]

卡特夫人与美国第39任总统、2002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吉米·卡特(Jimmy Carter)结婚77年,[1]是美国历史上所有总统中婚姻持续时间最长的夫妻。前总统卡特现年99岁,于今年2月因黑色素瘤脑转移等健康问题而宣布接受家庭临终关怀[2]。5月,身体状况一直不甚乐观的罗莎琳确诊罹患阿尔兹海默症。11月17日,罗莎琳宣布与卡特一起进入临终关怀[3]凤凰网报道,卡特夫妇是美国历史上首对同年宣布进入临终关怀的前总统夫妇

相对于很多在生命尽头浑身插管、医护围绕忙碌抢救的患者,罗莎琳·卡特在家庭的临终关怀中,在丈夫和家人的守护下,安静、有尊严地离开人世,不可不谓是“更好的选择”。
 
 
01
凡我之所得,皆为你所属——卡特发文沉痛悼念妻子
 

卡特夫妇相识在孩提时代,卡特总统的妈妈是当初亲手接生罗莎琳的助产士,当时3岁的卡特就曾在医院见到过刚出生的未来妻子。1945年,卡特从美国海军军官学校毕业,罗莎琳去卡特家拜访时与之一见钟情。1946年7月,二人在普莱恩斯结婚,并携手走过了近80年的人生之旅。

对于妻子的离世,卡特发文深情悼念:“罗莎琳在我曾取得的一切成就中,都是我平等的伙伴在我需要的时候,她给我明智的指导和鼓励。只要罗莎琳还在,我就一直知道有人爱我、支持我。” [1]

 
卡特的孙子乔什表示:对于卡特来说,看着自己挚爱的妻子逐渐失去记忆是一件痛苦的事,但幸运的是他们已经携手经历了可以经历的一切乔什说:“他们现在仍会牵着手……这真是太神奇了!”[4]
 

据报道,卡特和罗莎琳夫妇早已为接下来的可能、包括死亡做好了准备。早在2015年确诊恶性肿瘤时,二人就约定:将长眠之地选在普莱恩斯家中的一棵柳树下——因为那是他们爱情与婚姻开始的地方。[5]

 
02
临终关怀:让优雅进行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此前很多人曾认为,考虑到前总统卡特于2月就已进入临终关怀,他会比妻子先一步告别病痛,离开这个世界。没想到,却是卡特夫人先一步离开了我们。很多网友发文悼念:“一路走好!”“愿她能上天堂!“

作为美国前总统及第一夫人,卡特夫妇拥有更高端、更丰富的医疗资源。但是,在生命的尽头,他们不约而同的选择了回到家中的临终关怀,这意味着他们不再接受额外的医疗干预,而是平静地等待死亡

临终关怀(Hospice care),与舒缓医疗、姑息治疗等统称为安宁疗护,是指为疾病终末期或老年患者在临终前提供身体、心理、精神方面的人文关怀和舒适照料等服务,帮助其控制痛苦,减轻不适症状,提高生命质量,让患者舒适、安详、有尊严地离世。[6]
 
与孤身待在ICU浑身插管、呼吸与排泄都靠机器辅助,或是躺在冰冷的手术台上、被动地接受陌生医护手忙脚乱的抢救相比,接受临终关怀的患者可以在专业医护的陪伴下,回到家中或享受专属病房,躺在温暖的床上,子孙绕膝,享受最后的天伦之乐。这无疑让人生“最后一公里”走得更体面
 

临终关怀的创始人Cicely Saunders一直坚信:临终的人需要尊严、同情和尊重她说:“最后一刻,你仍然是那么重要!我们会尽一切努力,帮助你安然逝去”她于1967年在伦敦创办了首家临终关怀机构,这家医院帮助过无数即将告别人世的无助的生命,直至今天仍是该领域的领航者。[6,7]

在日常繁忙的医疗工作中,临终关怀往往被忽略。专家指出:当现有的医疗对患者的疾病已束手无策、死亡已无法避免,最佳的临终照护始于对疾病情况的诚实面对通过与患者家属制定临终关怀计划、协调护理,可使患者免于不必要的抢救和痛苦。[8]

中国台湾省一项对癌症晚期患者接受临终关怀或传统治疗的医疗支出差异的研究表明:患者临终关怀开始得越早,节省的医疗费用越多,平均每月可降低医疗支出1,455.3美元,大大缓解了患者家庭的经济压力。[9]
 

与卡特夫妇一样,哈佛大学医学院著名教授阿图·葛文德(Atul Gawande)也是临终关怀的大力倡导者,他的父亲曾在临终关怀中收益。老葛文德本是一位身体强壮的外科医生,却罹患肿瘤且病情持续恶化。与住进养老机构继续治疗相比,老葛文德选择了回家接受临终关怀,最终在家人的陪伴和专业人员的护理下安详地走向了生命的尽头。[10,11]

葛文德在书中提出疑问:“在我们衰老脆弱、不再有能力保护自己的时候,如何使生活存在价值?人们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是:我们应该如何优雅地跨越生命的终点?对此,大多数人缺少清晰的观念,而只是把命运交由医学、技术、和陌生人来掌控。”[11]
 
不难看出,与其说临终关怀是一种服务,不如称之为一种理念的革新。与其在一堆仪器和忙碌的医护人员的围绕下仓惶、无奈地离去,不如在家人的环绕下安然走完生命的“最后一步”,给世界一个体面、有尊严的告别。
 
 
03

国内临终关怀理念仍需进一步发展

与临终关怀倡导的“主动放弃不必要的抢救”“平和地迎接生命终点“相比,很多人仍然恐惧接受自己或亲人即将死亡的事实。很多人将延长亲人的生命当成责任或“孝道”,当亲人生命接近尾声时,即使知道已没有抢救的必要性,仍然会因“人言可畏”而选择继续抢救[12]

而对于医生来说,在患者及家属不愿意放弃治疗的时候,哪怕知道抢救治疗收效甚微,也会在签署知情告知同意书等文件后,安排进行明知徒劳的抢救措施

在上述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开展不必要的抢救等过度治疗现象屡见不鲜。即使是目睹亲人身上插满了管子痛苦万分,很多家属不愿、医生也不敢选择放弃。最后,患者走得痛苦,生者人财两空
 
其实,早在40年前,中国学者张燮泉便发文提及了舒缓疗护,即临终关怀的理念。1988年,天津医学院成立的第一个“舒缓疗护研究中心”。此后,全国各大城市及地区纷纷因地制宜地成立了不同类型的舒缓疗护服务机构。1988年,上海举行了“安乐死的社会、伦理和法律学术研讨会”,具有划时代和里程碑意义,标志临终关怀成为学术议题。截至2022年底,全国设有临终关怀科的医疗卫生机构4259个。[13,14]
 
2022年,《深圳经济特区医疗条例》修订稿发布,其中第七十八条在“临终决定权”上做出了大胆突破,规定如果病人签署了生前预嘱“不要做无谓抢救”,医院要尊重其意愿,让病人平静走完最后时光由此,深圳市成为全国第一个实现生前预嘱立法的地区。[15]
 
有媒体评论:生前预嘱写入地方法规,对于不堪忍受过度抢救之苦的临终患者是一大福音。“生前预嘱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减少了医疗浪费,也让患者的离世从‘生死两相憾’变成‘生死两相安’
 
正如卡特夫妇做出的决定,选择临终关怀,而非不断治疗加码。在生命的尽头,以极尽自然和有尊严的方式离世,是对自己的珍重、对生命的珍惜和给亲人的美好回忆
 
卡特夫人的美好谢幕,让我们赞叹与思考:人生知末,优雅而终,这是对生命的向往,而非对生的执念。当生命之烛将烬,选择尊严,减少痛苦,或许是这位前第一夫人留给这个世界最后一个启迪。
 
参考资料
  1. The Carter Center. Former First Lady Rosalynn Carter Passes Away at Age 96. 2023-11-19.
  2. Laurie McGinley. How Jimmy Carter boosted a life-saving cancer drug. The Washington Post. 2023-3-6.
  3. Peter Baker. Rosalynn Carter, 96, Enters Hospice Care at Home in Georgia. The New York Times. 2023-11-17
  4. Daily Mail. Jimmy Carter's grandson says he is 'quiet' but at peace after moving into hospice care - and still holds hands wife Rosalynn as she battles dementia. 2023-8-19.
  5. Joe Holley, et al. Rosalynn Carter, first lady who championed mental health, dies at 96. The Washington Post. 2023-11-19.
  6. Richmond C. Dame Cicely Saunders. BMJ. 2005 Jul 23;331(7510):238.
  7. Susan Ratcliffe(2016). Oxford Essential Quotations (4 e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191826719.
  8. Huang YT, et al. Differences in medical costs for end-of-life patients receiving traditional care and those receiving hospice care: A retrospective study. PLoS One. 2020 Feb 20;15(2):e0229176.
  9. Lee DH. Approach to end of life care. Ochsner J. 2002 Spring;4(2):98-103.
  10. Sheri Fink. Atul Gawande’s ‘Being Mortal’. The New York Times. 2014-11-6.
  11. Gawande, A. (2014). Being Mortal: Medicine and What Matters in the End. New York: Metropolitan Books.
  12. 唐咏. 我国城市老年人临终关怀服务体系发展现状及对策. 中华医学杂志,2017,97 (3): 173-175.
  13. 易春涛, 等. 舒缓疗护的研究进展和思考. 上海医药. 2014,20: 15-18.
  14. 新华社. 安宁疗护试点落地追踪:如何守护患者“最后一程”?新华网. 2023-10-13.
  15. 广东省人民政府. 深圳经济特区医疗条例. 广东人大网. 2022-9-20.
来源:

编辑:Perrie

审校:清扬

分享:

相关文章

评论

我要跟帖
发表
回复 小鸭梨
发表

copyright©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
//站内统计 //百度统计 //谷歌统计 //站长统计
*我要反馈: 姓    名: 邮    箱: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