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设计前瞻性研究,通过长期观察,对老年冠心病患者服用抗血小板药物氯吡格雷期间出血风险与体质量指数(BMI)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目前冠心病的治疗手段主要以药物治疗和介入手术治疗为主,同时要积极治疗原发病,才能取得良好效果。任何治疗方法都需要规范的抗血小板治疗支持。目前,中国登记的因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手术需要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患者已经超过45万[1]。近年来,不少学者研究发现,老年患者服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时,存在一定的出血风险[2-5]。我们设计前瞻性研究,通过长期观察,对老年冠心病患者服用抗血小板药物氯吡格雷期间出血风险与体质量指数(BMI)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选取中国人民解放军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干部病房一科2012年5月至2015年5月住院的冠心病患者,诊断标准符合中华医学会心脏病学分会《冠心病诊断和治疗指南(草案)》及《诊断学》《内科学》制定的诊断标准。纳入标准:(1)年龄60~80岁;(2)所有患者均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明确诊断为冠心病,有完整的临床病历资料;(3)均为首次诊断患者,之前无服用抗血小板、抗凝药物史;(4)入选患者按照纽约心功能分级标准:心功能为Ⅰ~ Ⅲ级。排除标准:(1)合并其他心血管疾病者(如房颤、先天性心脏病);(2)既往或合并有血液系统疾病者(如血友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3)合并有呼吸系统疾病(如肺心病,COPD等)者;(4)近期有外伤引起出血者;(5)近期有外科疾病,需要手术者;(6)近期有咯血或者呕血、呕咖啡样物和(或)黑便者;(7)有血小板抵抗者;(8)不能配合检查,精神病患者。
1.2 观察内容及指标
观察老年冠心病患者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后的消化道出血、便血、脑出血发生率。对冠心病患者服用氯吡格雷治疗后,于每2~4周观察患者大便隐血、尿常规检查,如有呕吐则进行呕吐物隐血检查。消化道出血:服药期间出现大便隐血阳性、呕吐物隐血阳性;血尿:镜检发现红细胞>3个;脑出血:24h内出现神经系统的症状与体征,并经头颅CT证实为脑出血。
1.3 治疗标准 按照2014年ACC/AHA以及中国冠心病指南,给予氯吡格雷75mg口服,1次/d。并且继续服用治疗原发病药物。
1.4 BMI
计算公式为:BMI=体质量/身高2(kg/m2),按照《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分为低体重(BMI<18.5),正常体重(18.5≤BMI≤23.9),超重(24≤BMI≤27.9),肥胖(BMI≥28.0)。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Logistic模型估计参数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用率或构成比描述,分类变量资料整体分布差异性检验采用X2检验。
2 结 果
60~65岁年龄段5例,66~70岁年龄段9例,71~75岁年龄段11例,76~80岁年龄段12例发生出血情况。随着年龄的增长,出血率显著增加。BMI16~18组出血发生率与BMI19~24组、BMI25~28组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 论
抗血小板聚集是治疗冠心病的基石,临床常用的药物有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如患者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治疗,还需要联合使用抗血小板治疗[6]。抗血小板药物可以引发出血,是临床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临床常见的有消化道出血、尿血、咯血、脑出血等,严重出血可能危及生命。对于抗血小板药物的安全性评估,全世界有很多报道,其内容大多集中在中年人群,对于老年这个特殊群体,研究和报道较少,笔者通过长期观察发现老年冠心病患者服用氯吡格雷期间,因为年龄、体质量等差异,其出血发生率也有差别,抗血小板治疗过程中BMI、年龄与出血风险具有一定相关性。氯吡格雷可以抑制血小板衍生的生长因子及血小板释放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从而引发出血的风险,其出血风险与剂量呈正相关[8]。BMI过低患者,在不减低药物剂量的情况下,其单位体表面积的药物浓度就会升高,从而加大出血的风险。老年人群是脑卒中的高危人群,随着年龄的增加,血管硬化程度也会有所增加,如果合并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需要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时,会带来额外的出血风险。本研究发现,老年人群,随着年龄的增加,其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引起出血的风险也会相应增加。综上所述,BMI过低的高龄患者在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氯吡格雷时其出血的风险会增加。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