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日,《欧洲心脏杂志》刊登了一项研究结果,将最近常提的PM2.5,也就是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与心脏病患者联系起来。如果吸入每立方米10微克这种颗粒物,心脏病患者的死亡率就上升20%。
[详细]
美国学者的一项研究表明,长期暴露于环境相关性PM2.5颗粒物可导致心脏出现与初始心衰相一致的变化。论文于2012年6月1日在线发表于《循环:心力衰竭》(Circ Heart Fail)。空气污染是一种在工业化国家人群中终生存在的普遍环境健康危害,但既往研究仅关注了存在于生命某一阶段的空气污染暴露。研究者将C57BL/6小鼠暴露于PM2.5颗粒物或过滤空气(FA)中9个月,并于其后对心脏收缩功能、冠脉血流储备、分离心肌细胞功能、心肌肥大标志物表达、钙处理蛋白和心脏纤维化进行了评估。
[详细]
近日,兰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研究所和甘肃省金昌市中心医院脑外科的研究人员共同发表论文,旨在通过对循环内皮祖细胞迁移和集落形成单位的测定,探讨细颗粒物PM2.5中镍致心血管疾病的潜在机制。研究指出,细颗粒物PM2.5中的镍可能通过对循环内皮祖细胞功能的抑制而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该文发表在2011年第8期《环境与健康杂志》上。
[详细]
近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系,湖北省新华医院,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共同发表论文,旨在比较不同地区大气PM2.5对肺泡巨噬细胞的毒性作用。研究指出,不同地区大气PM2.5对大鼠肺泡巨噬细胞的毒性作用随染毒剂量增加而增强,广州、东莞、深圳地区大气PM2.5的毒性效应总体上强于肇庆地区。该文发表在2012年第1期《环境与健康杂志》上。
[详细]
近日,深圳市南山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宁波市第二人民医院的研究人员共同发表论文,旨在了解深圳市南山区居民住宅区PM2.5污染情况,并分析其可能的影响因素。研究指出,南山区居民住宅区PM2.5污染较为严重(参考美国PM2.5卫生标准),气温、气湿和降雨均能影响大气中PM2.5水平,相关管理部门应重视PM2.5污染和健康危害。该文发表在2012年第3期《华南预防医学》杂志上。
[详细]
日前,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秦纲、赵星星、药红梅等人共同发表论文,旨在探讨大气PM2.5水溶成分对大鼠离体胸主动脉收缩作用的影响及可能机制。研究指出,PM2.5可加强PE对血管环的收缩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通过氧化应激致内皮细胞功能障碍有关。该文发表在2009年第2期《现代预防医学》杂志上。
[详细]
近日,广东省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理化检验科和深圳市人民医院的研究人员共同发表论文,旨在通过监测医院室内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PM 2.5浓度以了解深圳市医院控烟情况并为开展控烟干预提供基线数据。研究指出,门诊大厅、男洗手间和医生办公室均显著高于护士办公室,政府政策干预是控烟成功的保障。医院控烟的重点是要降低男性医生的吸烟率,并加强对医院男洗手间的控烟管理。该文发表在2012年第13期《职业与健康》杂志上。
[详细]
随着北方各地进入供暖期,许多城市逐步进入一年中空气污染的集中期,雾霾天气频发。中国青年报记者查询获悉,该论文综合了国内外2002年—2008年间的流行病文献,得出我国居民呼吸系统疾病每日死亡率上升1.00%,心血管系统疾病每日死亡率上升0.50%。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