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会主席、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徐克教授介绍,我国介入放射学的发展主要经历了3个阶段:即起步期(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末)、发展期(80年代末~90年代末)和成熟期(90年代末至今)。
第一阶段以放射科医生一花独放为特点,主要开展了诊断性血管造影、血管成形术、非血管病变穿刺引流术、肺癌和肝癌的化疗灌注栓塞术等介入诊疗技术。
第二阶段为突飞猛进的发展阶段,相关学科逐步涉足,表现为以心内科、神经科和血管外科为代表的临床医生开始加入介入放射学领域,并成为重要组成。
⑤介入放射学专业的科研能力和水平迅速提高。根据2008年中华医学会放射学会介入学组的全国调查显示,2007年284家医院完成的介入手术达205492例次;我国介入医生数量6000~7000人,硕士和博士占被调查医生(919人)的41%;有介入病房设置的医院占51%(有效数据300家医院)。此外,1999年以来,介入放射学领域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5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计划、863计划项目等国家级课题数目亦逐年增多。
问题随发展而生,需要理性应对。
徐克教授指出,尽管介入放射学在我国发展迅速,但发展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相关学科和部门对于介入放射学的发展还缺乏全面了解。
业内外学科或人士对于介入放射学的不合理心态还须调整。
介入放射学仍处于比较幼稚的发展阶段,今后在技术、专业、学科、学会方面还有待发展。
非放射专业从事介入诊疗工作的学科或人士越来越多。
全国很多医院尚未设立相对独立的介入放射学科,独立的专业门诊和病房较少见。
除上述问题外,中国医学论坛报记者在对我国介入放射学老前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陈星荣教授的采访中还了解到,缺乏循证证据也是阻碍我国介入放射学在循证医学时代进一步发展的“瓶颈”。虽然介入放射学偏重于技术,但事实上,循证介入放射学已在国外蔚然兴起,国际介入放射学界的专科或亚专科已根据循证介入放射学的原则制定了一系列指南,这些都值得我国学术界借鉴。
徐克教授对于我国介入放射学的未来充满信心,强调其发展目标是成为并列于内科和外科的第三大治疗手段,成为临床二级学科,即介入科。就发展格局与内涵而言,应下设三级学科,如血管、肿瘤、非血管、神经、心血管介入科等。滕皋军教授认为,从对患者有利的角度出发,应发展“大介入”,从而可以开展一些复合手术。鉴于介入治疗定位准确、创伤小、疗效好、恢复快、并发症少、费用适中等优势,其发展前景值得期待。
大会主席、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单鸿教授指出,随着卫生部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的出台,介入科医生的准入和培训将更加规范和有章可循。作为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介入学组组长的单鸿教授还介绍道,学组将继续开展一系列推广工作,包括在介入发展欠发达地区普及科普知识;在较大的医学中心开展介入医生的规范化培训;搭建更多的学术交流平台,传播学术研究;筹建相关网站,使患者能找到身边的介入医生。
针对我国目前介入诊疗普及程度仍较低,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状况,作为中华医学会放射学会候任主委的徐克教授表示,未来学会将开展很多工作,让其他科医生和广大患者更加了解介入诊疗发展水平,从而有利于我国介入放射学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