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如何处理科研与临床的关系,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特别是在教学医院30~40岁、有良好的学术背景、具备一定临床和科研能力的群体里,这个问题已然成为一个普遍话题。大家一般可被分为两大派。
医生如何处理科研与临床的关系,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特别是在教学医院30~40岁、有良好的学术背景、具备一定临床和科研能力的群体里,这个问题已然成为一个普遍话题。大家一般可被分为两大派。
一,学术派。此派一般出身国外名校或国内重点实验室,接受过严格的科研思维训练,善于设计课题和撰写文章。但这一派的短板是动手能力,尽管理论著作颇丰,却鲜有成功转化为临床应用的例子。
二,实践派。此派与学术派的区别在于行医理念。中坚力量是本科毕业即进入综合医院、从底层培训医生干起的各医学院毕业生,其临床理论扎实,操作技巧娴熟,但缺乏完整的基础科研培训,实践中提炼问题的能力略显不足。
两派代表了两种职业发展趋势,若取长补短则鱼和熊掌有望兼得之,然而实践起来却困难重重。繁重的工作不容许医生们有多余精力来兼顾二者,这在年轻医生中尤为突出。且目前对医生科研和临床能力尚没有明确要求。谨慎起见,很多年轻医生不敢越雷池一步,怕既作不好科研又搞不好临床。
如何克服困难,将两派优点进行融合?个人体会可从以下四点着手。首先,提高医生的准入门槛,在基础教育阶段即着力提高科研和实践能力的训练,有助缓解目前“科研”和“实践”的矛盾;其次,淡化“科研”和“实践”的界限,提出的科研假设应来源于实践,设计课题时应避免两者脱节;第三,普遍提高年轻医生综合素质,制定细致的能力考评要求;第四,减轻年轻医生工作强度,提高工作效率,让他们有更多时间来思考如何进行转化性研究,而非仅是为了评职称、发文章而作实验、凑论文,或一天到晚绑在病房或手术室,数年如一日的重复劳动,从而失去了思考的能力。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