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登录,我要注册

五官科

感音神经性聋发病机制及干预措施的基础研究启动

作者:孙国根 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 日期:2011-03-29
导读

感音神经性聋发病机制及干预措施的基础研究,在上海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启动。


  3月26日,投入2800万元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项目(973计划),感音神经性聋发病机制干预措施的基础研究,在上海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启动。

  该项目由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首都医科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5家单位组成科研团队,聚集了我国感音神经性聋基础和临床研究领域的优秀人才共同攻关,眼耳鼻喉科医院为该项目首席专家单位,李华伟教授任首席科学家。这一重大研究项目预计在2015年8月前有所突破。

  耳聋是我国第二大致残疾病。2006 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各类残疾人的总数为8296万例,其中听力残疾高达2004万例,居残疾人总数的第二位,占残疾人总数的1/4,7 岁以下的聋儿达80多万例,每年新增聋儿3万余例。在50岁至80 岁人群中,中度到重度感音神经性聋的患病率达50%。

  据李华伟教授介绍,耳聋分为传导性聋、感音神经性聋及混合性聋。传导性聋是由于外耳和中耳的传音结构病变所致,可以通过药物及手术等措施达到听力修复的目的。随着耳显微外科的发展及骨导助听器的应用,几乎所有的传导性聋患者已经获得了良好的听觉修复。感音神经性聋是耳蜗感觉毛细胞及其连接的螺旋神经节神经元损伤及功能障碍所致,由于毛细胞及神经元不能自发再生,一旦发生损伤将导致永久性耳聋。我国卫生部2000年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感音神经性聋约占耳聋患者的63%。

  对于感音神经性聋的治疗,是一个世界性医学难题,尚无突破性研究进展。

  对于感音神经性聋的治疗,目前多采用助听设备或手术置入人工耳蜗的方法,虽然可部分地改善中、重度患者的听力障碍,从而一定程度地改善了患者的言语交流能力,但助听设备尚不尽人意,加之人工耳蜗价格昂贵,限制了该技术在耳聋治疗中的广泛应用。当前,耳聋的防治已给国家及耳聋患者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因此,我国迫切需要探索更有效的预防及治疗感音神经性聋的方法。

  耳蜗毛细胞是感觉细胞,其功能是将声音信号转变为生物电信号,然后由螺旋神经节神经元将信号传入听觉中枢产生听觉。探索毛细胞及螺旋神经节神经元损伤机制、保护听觉功能及其重建是研究感音神经性聋的关键所在,因此,该研究将围绕毛细胞及螺旋神经节神经元损伤机制、保护措施及功能重建,来探索感音神经性聋的发病机制、病理生理过程及生物学干预措施,从核酸、蛋白、细胞及耳蜗结构等层面研究遗传、环境、老化等因素导致毛细胞及螺旋神经节神经元损伤机制、保护策略及生物学重建技术,并在遗传性聋相关新基因识别及其功能、常见耳聋相关基因致聋机制、毛细胞损伤机制及保护、老年性聋发病机制及预防措施、声刺激诱导耳蜗置入干细胞定向分化机制、激活耳蜗毛细胞再生等6个方面进行攻关,其中,如能进一步找到遗传性聋的早期诊断分子标志物和老年性聋的预警,以及早期诊断的易感分子等,将会给早期干预感音神经性聋治疗带来新希望。

分享:

相关文章

    评论

    我要跟帖
    发表
    回复 小鸭梨
    发表
    //站内统计//百度统计//谷歌统计//站长统计
    *我要反馈: 姓 名: 邮 箱: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