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欧美国家相比,中国人的体脂分布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表现为肥胖程度较轻,而体脂分布趋于向腹腔内积聚,即易形成腹型肥胖。中国成人腹型肥胖的体脂参数的最佳切点:精确参数—腹内脂肪面积80cm2;简易参数—腰围男性90cm、女性85cm。
肥胖是全球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是导致 、高血压、血脂异常及代谢综合征(MS)与心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
中心型肥胖(腹型肥胖)是连接代谢综合征与心血管疾病的重要环节,2005国际 联盟(IDF)及2009IDF/美国心脏学会/美国心肺血液研究所的全球代谢综合征的统一定义均提出以腰围判断腹型肥胖时,不同种族和性别的切点不同,并指出需要新的循证资料来证实腹型肥胖作为心血管疾病风险筛查工具的诊断阈值。
腹部脂肪聚集程度的精确测量及其分布的判定需要采用核磁共振或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为此,我们对中国人腹型肥胖与 及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方面进行了系列研究,发现了一些中国人的发病特点和新证据。
与欧美国家相比,中国人的体脂分布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表现为肥胖程度较轻,而体脂分布趋于向腹腔内积聚,即易形成腹型肥胖。
通过应用核磁共振技术进行了体脂分布研究发现,在中国人体重指数(BMI)≥25kg/m2人群中,62%是腹型肥胖。即使在正常体重(BMI<25kg/m2)人群中,亦有14%的人表现为腹内脂肪的严重堆积。而腹内脂肪增多的个体更容易发生 和MS。在大样本人群中(1140例)开展了核磁共振技术精确评价腹内脂肪积聚与MS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人腹内脂肪面积(VFA)大于80cm2,判定MS的特异性及敏感性最好(无论是中华医学会 学分会还是IDF定义)。故将腹内脂肪面积大于80cm2定义为腹型肥胖的精确标准,并与简易体脂参数腰围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出了相应的腰围参数:男性87.5cm,女性84.3cm。
此外,另一项应用核磁共振诊断腹型肥胖预测 的7.8年随访研究中则见到,腹型肥胖是独立于糖调节异常以外的致 的风险因素,该人群发生 的相对危险度(RR)在男性和女性分别为3.35和4.57,而相应的腰围在男性中约为88cm,女性约为82cm。这些研究都提示将腰围男性90cm,女性85cm作为中国人腹型肥胖的诊断切点是较为合理的。因此,《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制定联合委员会采用了该标准制定了新的MS的工作定义(JCDCG)。此后,我们应用JCDCG在上海社区人群开展了5.5年心血管发病风险的研究亦发现,在调整年龄、吸烟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后,JCDCG定义诊断的代谢综合征较之用IDF(2005)和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纲要成人教育组第三次报告(NCEP-ATPIII2001)
定义对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具有更好的预测价值,风险比(HR)分别为1.55(1.17-2.04)、1.21(0.90-1.61)和1.23(0.93-1.62)。在1005例既往无心血管病史的社区人群中发现,男性VFA≥80cm2是识别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有效指标,并且见到即使总体脂未增多,但腹内脂肪聚积相对较多者其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仍然较高。
此后,我们在国内开展了多中心、大样本人群队列的随访研究,得出了判断成人腹型肥胖的体脂参数的最佳切点:精确参数—腹内脂肪面积80cm2;简易参数—腰围男性90cm、女性85cm。在随访研究中进一步验证了上述切点预测代谢综合征发生的意义。阐明了成人体脂分布特征表现为腹部脂肪聚集为主,即使在正常体重人群中腹型肥胖者占1/4~1/5。
上述研究成果—判断腹型肥胖的简易指标腰围切点—男性90cm,女性85cm,被2013年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成人体重判定》(标准号WS/T428-2013)所采用,并于2013年10月1日正式实施。
腰围测量操作简单、省时廉价、便于推广,适用于各级医疗单位。该指标对代谢综合征的早期预警、早期识别、干预效果的评估、提高和促进全民健康水平、减轻国家的疾病负担具有重大意义。
copyright©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