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解放军总医院内分泌科主任、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第十届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候任会长母义明,在“2021北大 论坛”上给出了干细胞改善胰岛素抵抗的机制研究进展。
1998年,美国科学家James Thomson首次从人类囊胚中分离出胚胎干细胞,并成功建立了人胚胎干细胞系。自此,体外获得各种人体功能细胞成为可能,由此开启了干细胞再生医学的新时代。
近年来,我国干细胞领域发展如火如荼,而 作为干细胞的重要应用方向,得到了极大的关注。5月15日,解放军总医院内分泌科主任、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第十届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候任会长母义明,在“2021北大 论坛”上给出了干细胞改善胰岛素抵抗的机制研究进展。
目前针对 的干细胞应用主要有两种策略。
一种策略是移植胰岛素生成细胞。
将多能干细胞(包括胚胎干细胞和诱导多能干细胞)定向分化为具有胰岛素分泌功能的胰岛素生成细胞,采用免疫隔离装置包裹后移植到患者体内,重建胰岛素分泌功能。主要用于1型 的细胞治疗。
2006年,有学者建立了“模拟体内胰腺发育/诱导体外胰腺分化”的研究策略,首次通过定向诱导实现了胚胎干细胞向胰岛素生成细胞的分化,并将人胚胎干细胞来源的类胰岛β细胞移植到 鼠肾包膜下,发现 鼠血糖显著下降,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
2014年,哈佛大学Douglas Melton实验室研究人员利用人类胚胎干细胞培养出能分泌胰岛素的胰岛β细胞,首次实现了干细胞转化为功能性β细胞。初始过程中,β细胞占最终细胞混合物的30%。经过5年努力,他们已经将β细胞纯度从30%提高到80%。
另一种重要的应用策略是直接移植成体干细胞。
更多的机制是通过强大的旁分泌效应,实现对胰岛素抵抗和受损β细胞功能的改善。各类干细胞的作用机制各有不同:骨髓干细胞侧重于提高β细胞的再生能力,间充质干细胞(MSC)在于改善胰岛素抵抗。
2012年,母义明团队发表在《Diabetes》的文章中首次提出,MSC治疗 的机制不仅涉及干细胞对胰岛β细胞功能的,更重要的是改善胰岛素抵抗。研究发现MSC显著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增加葡萄糖输注率,降低肝脏葡萄糖的释放,改善胰岛素抵抗指标。体外研究还显示,脂肪组织衍生MSC能改善 小鼠的代谢平衡并降低炎症反应,同时干预2型 和肥胖症。
在 并发症方面,干细胞治疗也表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多次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SC)输注,通过干预炎症、增加M2型巨噬细胞浸润等机制,可改善 肾脏损害,改善肾脏纤维化,改善肝功能、非酒精性脂肪肝、肝脏纤维化,改善 肺脏损害、肺纤维化,改善心功能、心肌病变。
目前干细胞领域飞速发展,各项技术正处在突破性发展阶段,相信不久的将来,在领域内专家学者和监管机构的共同努力下,一定可以攻坚克难,使干细胞治疗在 领域大有所为。
copyright©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