猝死是指貌似健康、或症状不明显、或病情稳定的人,由于体内潜在器质性病变或机能突然改变,所引起的突然发生的、出乎意料的自然死亡。由心血管疾病导致的猝死,称为心脏性猝死。由于心脏性猝死多发生在急性症状发作后1小时内,患者多未被送至医院即死亡,故很多人主张心脏性猝死应限定为发病1小时内、最长不超过6小时的猝死。
近年,关于心脏性猝死的报道越来越多,对其的急救措施也日益受到人们关注。关于心脏性猝死,究竟该如何急救?
一、关于心脏性猝死
猝死是指貌似健康、或症状不明显、或病情稳定的人,由于体内潜在器质性病变或机能突然改变,所引起的突然发生的、出乎意料的自然死亡。由心血管疾病导致的猝死,称为心脏性猝死。由于心脏性猝死多发生在急性症状发作后1小时内,患者多未被送至医院即死亡,故很多人主张心脏性猝死应限定为发病1小时内、最长不超过6小时的猝死。
二、心脏性猝死的发病原因
大多数心脏性猝死发生在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各种原因导致的心脏骤停(心脏射血功能的突然终止)是心脏性猝死的直接原因。在西方国家,心脏性猝死约80%由冠心病及其并发症引起,这些冠心病患者约75%有心肌梗死病史。此外,各种心肌病(如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引起心脏猝死占5-15%,是冠心病易患年龄前(<35岁)心脏性猝死的主要原因。
三、心脏性猝死的临床表现
☆前驱期:
在猝死前数天至数月,有些患者可出现心悸、胸痛、气促、疲乏等非特异性症状。但患者也可无前驱期表现,瞬间发生心脏骤停。
☆终末事件期:
是指心血管状态出现急剧变化到心脏骤停发生前的一段时间,自瞬间至持续1小时不等。患者的典型表现包括严重胸痛、急性呼吸困难、突发心悸或眩晕等。若心脏骤停瞬间发生,事先无预兆,则绝大多数为心源性。在猝死前数小时或数分钟内常有心电活动的改变,以心率加快最为常见,因室颤猝死者常有室性心动过速。
☆心脏骤停:
心脏骤停后,患者脑血流量急剧减少,可导致意识突然丧失,伴局部或全身性抽搐,大动脉搏动消失,呼吸断续或停止,皮肤苍白或发绀,瞳孔散大,大小便失禁等。
☆生物学死亡:
心脏骤停后,大部分患者在4-6分钟内开始发生不可逆转的脑损害,随后经数分钟过渡到生物学死亡。因此,心脏骤停后立即实施心肺复苏和尽早除颤,是避免患者发生生物学死亡的关键。心脏复苏成功后的最常见死亡原因是中枢神经系统损伤。
四、心脏性猝死的急救措施
☆识别心脏骤停:
医务人员检查时间不宜超过10秒,切忌反复检查或心脏听诊核实等耽误时间;不能确认时,按心跳停止处理。非医务人员可以不检查脉搏。可通过检查以下体征识别心脏骤停:
①意识丧失:
原来清醒的人突然意识丧失,在其耳边大声呼唤并轻轻拍击其肩部没有反应;对于婴儿,可拍打其足跟或捏其上臂,如不哭泣,说明无意识。应注意,一旦发现被救者没有反应,医务人员应同时检查其呼吸和脉搏。
②大动脉搏动消失:
摸不到大动脉(颈动脉或股动脉)搏动,测不到血压,心音消失;小儿颈短且脂肪多,检查肱动脉相对容易。
③自主呼吸停止:
心脏骤停者的自主呼吸在挣扎性叹气样呼吸1-2次后随即停止。此外,现实中现场急救时,若未见到被救者叹气样呼吸,可通过以下方法迅速(争取3-5秒内)判断其有无呼吸:
√姿势:施救者将左耳和左面部贴近被救者口鼻,眼睛朝向被救者胸部。
√检查有无呼吸:施救者用左耳仔细听有无气流进出的声音和(或)用左面部感觉有无气流。
√观察胸部起伏:检查有无呼吸的同时,双眼观察被救者胸部有无起伏动作。
④瞳孔对光反射消失:
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
☆呼救:
施救者在不延缓实施心肺复苏的同时,应设法通知急救部门,如自己或请求周围的人拨打120急救电话。
☆进行心肺复苏:
即基础生命支持,一旦确立心脏骤停的诊断,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主要复苏措施包括人工胸外按压(C)、开放气道(A)、人工呼吸(B)。2010年美国心脏协会(AHA)复苏指南将成人心肺复苏顺序由A→B→C修改为C→A→B。在现场复苏时,首先进行胸外按压30次,随后再开放呼吸道并进行人工呼吸。
①胸外按压(C)
√安置体位:将被救者置于硬质平面上,使其处于仰卧位,头低足高;施救者跪在其旁(一般为右侧)。若胸外按压在床上进行,则应在被救者背部垫以硬板;施救者站在其旁(一般为右侧)。
√按压部位:双乳头之间,胸骨下半部。注意不要按压剑突,以免造成剑突骨折。
√按压方法:用一只手的掌根部放于按压部位,另一手的手掌平行重叠压在下面手的手背上,双手手指交叉,将上面手的手指弯曲并紧扣下面的手,将下面手的手指伸直翘起、离开被救者的胸壁;按压时肘关节伸直,依靠肩部和背部的力量垂直向下按压;成人胸骨的按压幅度为5-6cm,儿童的按压幅度至少为胸部前后径的1/3(婴儿约4cm,儿童约5cm);按压后使胸廓恢复原位,以使心脏在下次按压前完全充盈;按压和放松的时间大致相等;放松时双手不要离开胸壁但也不要依靠患者胸部;按压频率为100-120次/分钟。
②开放气道(A)
保证呼吸道通畅是成功复苏的重要一步,可首先清除被救者口中的异物和(或)呕吐物,然后采用仰头抬颏法开放气道。具体如下:
√仰(压)头:施救者一手置于被救者的前额并向后下压,使其头部后仰。
√抬颏(颌):另一手置于被救者下颌骨的下颏处,抬起下颏(颌),使下颏和耳垂的连线与地面垂直,以开放气道。
③人工呼吸(B)
开放气道后,首先进行2次人工呼吸。院外急救时,主要采用口对口人工呼吸,是一种快捷有效的的通气方法。具体如下:
√吹气:施救者用拇指和示指捏住被救者鼻孔,正常吸气后用口唇把被救者的口唇全罩住,尽量保证封闭状态,然后缓慢吹气,每次吹气应持续1秒以上。
√观察:吹气的同时,眼睛观察被救者胸廓是否起伏,以确保有效通气。
√胸外按压:两次人工通气后立即进行胸外按压;无论是单人还是双人进行心肺复苏,胸外按压和通气比例均为30:2。
五、急救措施的疗效判断
①心跳恢复:
有效的心肺复苏可使被救者心跳恢复。
②大动脉搏动:
胸外心脏按压有效时可触及被救者颈动脉或股动脉搏动。
③自主呼吸恢复:
有效的心肺复苏可使被救者恢复自主呼吸,起初可不规律,后逐渐恢复规律呼吸。
④瞳孔变化:
实施心肺复苏后,若被救者瞳孔恢复至正常大小并有对光反射,则急救有效。但瞳孔的变化只能作为心肺复苏效果的参考,不能根据其变化来决定是否继续进行心肺复苏。
心脏性猝死发生时,及时有效的急救措施对挽救被救者生命及恢复其机体功能至关重要。我们应熟练掌握心肺复苏步骤,科学应对突发意外,以及时挽救生命、有效改善预后,提高被救者的生存质量。
copyright©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