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各类灾害频发,凸显医学救援的重要性。日前,中国医学救援协会常务副会长李宗浩教授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我国长期以来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思想观念、管理体制、机构建设、技术条件等综合能力上存在着不少缺陷,其中医学救援体系的“软肋”更为突出,尤其是长期形成医院办急救专业机构的理念,使得我国的医学救援体系难以适应现代化救援医学的发展,难以与国际成熟的急救医疗服务体系接轨。
近年来各类灾害频发,凸显医学救援的重要性。日前,中国医学救援协会常务副会长李宗浩教授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我国长期以来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思想观念、管理体制、机构建设、技术条件等综合能力上存在着不少缺陷,其中医学救援体系的“软肋”更为突出,尤其是长期形成医院办急救专业机构的理念,使得我国的医学救援体系难以适应现代化救援医学的发展,难以与国际成熟的急救医疗服务体系接轨。
李宗浩指出,目前我国在医学救援体系的问题面临五大难题:
第一,政府统领医疗救援工作的体制、机制尚未建立,各相关部门机构缺乏协同。医学救援是一个“大救援”理念和行为,至今仍没有一个专门机构来全面系统研讨我国现代救援事业的发展和相关的诸多实际问题,因此有必要建立较高层次并与全社会协同管理的机制,对卫生资源有实际运作权力的急救机构;
第二,我国医学救援发展滞后,目前我国尚无专门的医学救援研究机构、人才培训基地,救援医学也没有纳入医学院校的教学内容,医学救援科研项目缺乏;
第三,院外医学救援的组织形式和筹资渠道单一,基本由政府来办,缺乏“急救社会化”理念,没有发挥社会积极性和利用社会的资源,除了政府举办的医疗救援机构之外,没有相关的政策来支持、扶植民间社团,来辅助政府部门开展医学救援事业;
第四,医学救援模式不规范,与国际通行的管理体制不接轨。发达国家普遍对院外医疗救援建立了全国统一的模式,主要是由消防体系中的医学救援部门承担急救任务,与警察、消防实行统一的呼救号码,从事这一工作须经过专业训练,有执业资格,适应现场工作的医学救援人员。
第五,社会急救资源,尤其是经过规范培训的“第一目击者”是急救的重要力量,在我国长期以来相关培训开展不规范,法律的“免责”条款空缺。
因此,李宗浩建议:
第一,整体规划我国医学救援体系,统一规范医学救援模式。建议有关部门把我国城乡医疗救援体系的建设和四个应急体系,纳入国家统一的救援体系,从整体建设出发,对医学救援体系进行系统的规划。我国现行的医学救援模式虽然既不应该完全照搬国外的模式,但是也不能违背救援的客观规律,国际上已被证明成功的经验并被广泛采纳的,应该尽快借鉴。尽快统一全国紧急呼救号码,不仅方便群众,也有利于各类救援机构行动的统一、协调、高效;
第二,由国家设立医学救援课题项目,组织该领域的科研团队,设立目的十分明确的医学救援体制、机制与法制建设的科研项目,为有关部门制定医学救援政策,提供科学和实用依据;
第三,发挥非政府社团组织(NGO)参与医学救援事业,扶植民间救援研究培训机构。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利用社会有关力量和民众参与救援事业,建立民间的研究、培训机构,我国政府对此应以提倡鼓励由经有关部门批准的非政府组织社团、研究培训机构,开展医学救援事业;
第四,开展医学救援学科建设,加强医学救援人才队伍建设。2007年,武警医学院创建医学救援学科,已受到有关方面的重视。在此基础上,地方医学院校应逐步设立该专业,培养医学救援中、高级人才和师资,并建立人才培训基地,培养医学救援的职业人才;
第五,面向公众开展医学救援知识、技能的普及教育,规范社会培训工作,增强公众应对突发灾害事件的安全防范意识,在全社会广泛开展以“自救互救”为基础的教育,在重点行业,如公安消防、社区服务机构、旅游交通、宾馆饭店、服务行业中开展“第一目击者”的急救培训,协助取得劳动部门核准的相应资质。
李宗浩指出,随着国家城市化进程和经济的迅猛发展,尤其是突发公共事件灾难事故的频频发生,医院模式、非急救网络结构的医学救援体制,已无法适应形势,应尽快变革,建立“急救社会化,结构网络化,抢救现场化,知识普及化”的现代急救理念。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