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是急救和治疗疾病的重要措施之一,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静脉输血,是将全血或成分血如血浆,红细胞,白细胞或血小板等通过静脉输入体内的方法。输血是急救和治疗疾病的重要措施之一,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输血的目的及原则
1.1输血的目的
1.1.1输血的目的[6]
1.补充血容量
增加有效循环血量,改善心肌功能和全身血液灌流,提升血压,增加心输出量,促进循环。用于失血、失液引起的血容量减少或休克病人。
2.纠正贫血
增加血红蛋白含量,促进携氧功能。用于血液系统疾病引起的严重贫血和某些慢性消耗性疾病的病人。
3.补充血浆蛋白
增加蛋白质,改善营养状态,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减少组织渗出和水肿,保持有效循环血量。用于低蛋白血症以及大出血、大手术的病人。
4.补充各种凝血因子和血小板
改善凝血功能,有助于止血。用于凝血功能障碍(如血友病)及大出血的病人。
5.补充抗体、补体等血液成分
增强机体免疫力,提高机体抗感染的能力。用于严重感染的病人。
6.排除有害物质
一氧化碳、苯酚等化学物质中毒时,血红蛋白失去了运氧能力或不能释放氧气供机体组织利用。为了改善组织器官的缺氧状况,可以通过换血疗法,把不能释放氧气的红细胞换出。溶血性输血反应及重症新生儿溶血病时,也可采用换血治疗。为了排除血浆中的自身抗体,可采用换血浆法。
1.2静脉输血的原则[1.2]
1.输血前必须做血型鉴定及交叉配血试验。
2.无论是输全血还是输成分血,均应选用同型血液输注。但在紧急情况下,如无同型血,可选用O型血输给病人。AB型血的病人除可接受0型血外,还可以接受其他异型血型的血(A型血和B型血)。但要求直接交叉配血实检阴性(不凝集),而间接交叉试验可以阳性(凝集)。
因为输入的量少,输入的血液中的抗体可被受血者体内大量的血浆稀释,而不足以引起受血者的红细胞凝集,故不出现反应。因此,在这种特殊情况下,必须一次输入少量血,一般最多不超过400ml,且要放慢输入速度。
3.病人如果需要再次输血,则必须重新做交叉配血试验,以排除机体已产生抗体的情况。
血液制品的种类
2.1全血
全血指采集的血液未经任何加工面全部保存备用的血液。全血可分为新鲜血和库存血两类。
1.新鲜血2-6度保存5天内的酸性枸橼酸盐葡萄糖(ACD)全血或保存10天内的枸橼酸盐葡萄糖(CPD)全血都可视为新鲜血。适用于血液病病人。
2.库存血指在2-6度环境下保存2~3周的全血。库存血虽含有血液的所有成分,但其有效成分随保存时间的延长而发生变化。其中,白细胞、血小板和凝血因子等成分破坏较多。含保存液的血液pH为7.0~7.25。随着保存时间延长,葡萄糖分解,乳酸增高,pH逐渐下降。此外,由于红、白细胞逐渐破坏,细胞内钾离子外溢,使血浆钾离子浓度升高,酸性增强。因此,大量输库存血要防止酸中毒和高血钾的发生。库存血适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大出血。
2.2成分血
成分血是在一定的条件下,采用特定的方法将全血中一种或多种血液成分分离出而制成的血液制剂与单采成分血的统称。成分血的优点是纯度高、针对性强、效能高、副作用小、可一血多用,是目前临床常用的输血类型。常用的成分血有:
1.血浆
是全血经分离后所得到的液体部分。主要成分是血浆蛋白,不含血细胞,无凝集原。可用于补充血容量、蛋白质和凝血因子。
(1)新鲜冰冻血浆:全血于采集6~8小时内离心分离出血浆后,在-18度以下的环境下保存,保质期1年。适用于血容量及血浆蛋白较低的病人。输注前须在37度水浴中融化,并于24小时内输入,以免纤维蛋白原析出。
(2)冰冻血浆:新鲜冰冻血浆保存超过1年后继续保存,或新鲜冰冻血浆分离出冷沉淀层,或超过保质期5天以内的全血分离出血浆后保存在-18度以下的环境下、保质期4年,称为冰冻血浆。
2.红细胞
可增加血液的携氧能力,用于贫血病人、失血多的手术病人,也可用于心功能衰竭的病人补充红细胞,以避免心脏负荷过重。[6]
(1)浓缩红细胞;是新鲜血经离心或沉淀去除血浆后的剩余部分,在2~6度环境下保存,浓缩血细胞比容通常为0.65~0.8。适用于携氧功能缺陷和血容量正常的贫血病人。
(2)洗涤红细胞;红细胞经生理盐水洗涤数次后,再加适量生理盐水制成。可以去除99%血浆、90%白细胞及大部分血小板,2~6度环境下保存时间不超过24小时。适用于器官移植术后病人及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病人。
(3)去白细胞浓缩红细胞:全血或红细胞经去白细胞过滤器后所得的红细胞,在2~6度环境下保存。适用于因白细胞抗体造成输血发热反应和原因不明的发热反应病人,也可用于骨髓和器官移植、免疫缺乏或免疫抑制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病人。
(4)悬浮红细胞:提取血浆后的红细胞加入等量红细胞保养液制成,在2~6°C环境下保存。适用于战地急救及中小手术者。
3.白细胞浓缩悬液
新鲜全血离心后取其白膜层的白细胞,于4°C环境下保存,48小时内有效。也可将新鲜全血经血细胞分离机单采后制成粒细胞浓缩悬液,20~24度环境下保存,保存期为24小时。用于粒细胞缺乏伴严重感染的病人。
4.浓缩血小板
全血离心所得,20~24度环境下保存,以普通采血袋盛装的浓缩血小板保存期为24小时,以专用血小板存储袋盛装的可保存5天。用于血小板减少或功能障碍性出血的病人。
(三)其他血液制品
1.白蛋白制剂从血浆中提纯而得,能提高机体血浆蛋白及胶体渗透压。白蛋白溶液相当稳定,2~6度环境下保存,有效期为5年,临床上常用10克/瓶和5克/瓶两种,白蛋白浓度为20%~25%。用于治疗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低蛋白血症的病人,如外伤、肝硬化、肾病及烧伤等。
2.免疫球蛋白制剂
静注用免疫球蛋白用于免疫抗体缺乏的病人,预防和治疗病毒、细菌感染性疾病等。特异性免疫球蛋白是用相应抗原免疫后,从含有高效价的特异性抗体的血浆中提纯制备的,如抗牛痘、抗风疹、抗破伤风、抗狂犬病、抗乙型肝炎和抗Rh免疫球蛋白等。
3.凝血因子制剂
如冷沉淀凝血因子、因子VIII浓缩剂、因子IX浓缩剂、凝血酶原复合物、纤维蛋白原、肝素辅因子AT-III等。可有针对性地补充某些凝血因子的缺乏,适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凝血因子缺乏的出血性疾病。
静脉输血的适应证与禁忌证
3.1静脉输血的适应证
1.各种原因引起的大出血
为静脉输血的主要适应证。一次出血量<500ml时,可由组织间液进入血液循环而得到代偿。失血量在500~800ml时,需要立即输血,一般首选晶体溶液、胶体溶液或少量血浆增量剂输注。失血量>1000ml时,应及时补充全血或血液成分。值得注意的是,血或血浆不宜用做扩容剂,晶体溶液结合胶体溶波扩容是治疗失血性休克的主要方案血容量补足之后,输血的目的是提高血液的携氧能力,此时应首选红细胞制品。
2.贫血或低蛋白血症
输入全血、浓缩或洗涤红细胞可纠正贫血,血浆、白蛋白液可用于低蛋白血症。
3.严重感染
输入新鲜血可补充抗体、补体,增强机体抗感染能力。一般采用少量多次输入新鲜血或成分血,切忌使用库存血。
4.凝血功能障碍
对患有出血性疾病的病人,可输新鲜血或成分血,如血小板、凝血因子、纤维蛋白原等。
3.2静脉输血的禁忌证
静脉输血的禁忌证包括:急性肺水肿、充血性心力衰竭、肺栓塞、恶性高血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肾功能极度衰竭及对输血有变态反应者。
血型及交叉配血试验[1,2]
4.1血型与红细胞凝集
血型通常是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若将血型不相容的两个人的血液滴加在载玻片上并使之混合,则红细胞可凝集成簇,这个现象称为红细胞凝集,在补体的作用下,凝集的红细胞破裂,发生溶血。当输入与病人人血型不相容的血液时,其血管内可发生红细胞凝集和溶血反应,甚至可危及病人的生命。
红细胞凝集的实质是抗原一抗体反应。由于红细胞膜上的特异性抗原(一些特异蛋白质或糖脂)能促使红细胞凝集,在凝血反应中起抗原作用,故又称为凝集原。能与红细胞膜上的凝集原起反应的特异性抗体则称为凝集素。凝集素为γ-球蛋白,存在干血浆中。
根据红细胞所含的凝集原不同,可把人的血型分成若干类型。与临床关系最密切的是ABO血型系统和Rh血型系统。
1.ABO血型系统
人的红细胞内含有A、B两种类型的凝集原,按照红细胞膜上所含凝集原的不同,将人的血液分为A、B、AB、O四型。红细胞膜上仅含有A凝集原者,为A型血;仅含B凝集原者,为B型血;同时含A、B两种凝集原者,为AB型血;既不含A也不含B凝集原者,为0型血。不同血型的人的血清中含有不同的抗体,但不会含有与自身红细胞抗原相应的抗体。
A型血者的血清中只含有抗B抗体(凝集素);B型血者的血清中只含有抗A抗体(凝集素);0型血者的血清中含有抗A和抗B两种抗体(凝集素);而AB型血者的血清中不含抗体(凝集素),这也是AB型血的人可以接受任何血型的血液的原因。
Rh血型系统的抗原与分型:人类红细胞除了含有A、B抗原外,还有C、C、D、d、E、e六种抗原,称为Rh抗原(也称为Rh因子).Rh抗原只存在于红细胞上。因D抗原的抗原性最强,故临床意义最为重要。医学上通常将红细胞膜上含有D抗原者称为Rh阳性,红细胞膜上缺乏D抗原者称为Rh阴性。
Rh血型的特点及临床意义:与ABO血型系统不同,人的血清中不存在抗Rh的天然抗体,只有当Rh阴性者在接受Rh阳性者的血液后,才会通过体液性免疫产生抗Rh的免疫性抗体,通常于输血后2~4个月血清中抗Rh的抗体水平达到高峰。因此,Rh阴性的受血者在第一次接受Rh阳性血液的输血后,一般不产生明显的输血反应,但在第二次或多次再输入Rh阳性的血液时,即可发生抗原-抗体反应,输入的红细胞会被破坏而发生溶血。
4.2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
为了避免输入不相容的红细胞,供血者与受血者之间必须进行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血型鉴定主要是鉴定ABO血型和Rh因子,交叉配血试验是检验其他次要的抗原与其相应抗体的反应情况。
1.血型鉴定
(1)ABO血型鉴定:利用红细胞凝集试验,通过正(细胞试验)、反(血清试验)定型可以准确鉴定ABO血型。ABO血型系统正定型是指用定型试剂和被检红细胞反应所鉴定出的ABO血型。若被检红细胞在抗A血清中发生凝集,而在抗B血清中不发生凝集,说明被检血液为A型;若被检红细胞在抗B血清中发生凝集,而在抗A血清中不发生凝集,说明被检血液为B型;若被检红细胞在抗A血清和抗B血清中均凝集,说明被检血液为AB型;若被检红细胞在抗A血清和B血清中均不凝集,则被检血液为O型。
(2)Rh血型鉴定:Rh血型主要是用抗D血清来鉴定。若受检者的红细胞遇抗D血清后发生凝集,则受检者为Rh阳性;若受检者的红细胞遇抗D血清后不发生凝集,则受检者为Rh阴性。
2.交叉配血试验
为了确保输血安全,输血前除做血型鉴定外。还必须做交叉配血试验;
(1)直接交叉配血试验:用受血者血清和供血者红细胞进行配合试验检查受血者血清中有无破坏供血者红细胞的抗体。检验结果要求绝对不可以有凝集或溶血现象。
(2)间接交叉配血试验:用供血者血清和受血者红细胞进行配合试验,检查供血者血清中有无破坏受血者红细胞的抗体。
如果直接交叉和间接交叉试验结果都没有凝集反应,即交叉配血试验阴性,为配血相合,方可进行输血。
静脉输血的方法
5.1输血前准备
1.病人知情同意
向家属病人解释说明输同种异体血的不良反应和经血传播疾病的可能性。同意要填写“输血治疗同意书”。
2.备血
并抽取病人静脉血标本2ml,将血标本和输血申请单一起送到血库作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
3.取血
根据取血医嘱,认真核对
4.输血前核对
双人核对确定无误并检查血液无凝块即可输血
5.2输血法
目前临床均采取密闭式输血法,密闭式输血法有间接静脉输血法和直接静脉输血法两种。
[注意事项][1]
1.在取血和输血过程中,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及查对制度。在输血前,一定要由两名护士根据需查对的项目再次进行查对,避免差错事故的发生。
2.输血前后及两袋血之间需要滴注少量生理盐水,以防发生不良反应。[5]
3.血液内不可随意加入其他药品,如钙剂、酸性及碱性药品、高渗或低渗液体,以防血液凝集或溶解。
4.输血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巡视,观察有无输血反应的征象,并询问病人有无任何个义应。一出现输血反应,应立刻停止输血,并按输血反应进行处理。
5.严格掌握输血速度,对年老体弱、严重贫血、心衰病人应谨慎,滴速宜便。
6对急症输血或大量输血病人可行加压输血,输血时可直接挤压血袋、卷压血袋输血或应用加压输血器等。加压输血时,护士须在床旁守护,输血完毕时及时拔针,避免发生空气栓塞反应。[5]
7.输完的血袋送回输血科保留24小时,以备病人在输血后发生输血人反应时检查分析原因。
自体输血和成分输血
6.1自体输血
自体输血是指采集病人体内血液或手术中收集自体失血,经过洗涤、加工,在术后或需要时再输回给病人本人的方法,即回输自体血。自体输血是最安全的输血方法。
1.优点
(1)无需作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不会产生免疫反应,避免了抗原抗体反应所致的溶血,发热和过敏反应。
(2)扩大血液来源,解决稀有血型病人的输血困难。
(3)避免了因输血而引起的艾滋病、肝炎及其他血源性疾病的传播。
(4)术前实施的多次采血,能刺激骨髓造血干细胞分化,增加红细胞生成,促进病人术后造血。
2.适应证与禁忌证
(1)适应证:
①胸腔或腹腔内出血,如脾破裂、异位妊娠破裂出血者;
②估计出血量在1000ml以上的大手术,如肝叶切除术;
③手术后引流血液回输,一般仅能回输术后6小时内的引洗血液;
④体外循环或深低温下进行心内直视手术;
⑤病人血型特殊,难以找到供血者时。
(2)禁忌证:
①胸腹腔开放性损伤达4小时以上者;
②凝血因子缺乏者;
③合并心脏病、阳塞性肺部疾患或原有贫血的病人;
④血液在术中受胃肠道内容物污染;⑤血液可能受癌细胞污染者;
⑥有脓毒血症和菌血症者。
3.形式
自体输血有贮存式自体输血、稀释式自体输血、回收式自体输血三种形式。
(1)贮存式自体输血:是指术前采集病人全血或血液成分并加以贮存,需要时再回输给病人的输血方法。一般于手术前3~5周开始,每周或隔周采血一次,直至手术前3天为止,以利机体应对因采血引起的失血,使血浆蛋白恢复正常水平。
(2)稀释式自体输血:于手术日手术开始前采集病人血液,并同时自静脉输入等量的晶体或胶体溶液,使病人的血容量保持不变,并降低了血中的红细胞压积,使血液处于稀释状态,减少了术中红细胞的损失。所采集的血液在术中或术后输给病人。
(3)回收式自体输血:是指用血液回收装置,将病人体腔积血、手术失血及术后引流血液进行回收、抗凝,洗涤等处理,再回输给病人。多用于脾破裂、输卵管破裂,血液流入腹腔6小时内无污染或无凝血者。自体失血回输的总量应3500ml以内,大量回输自体血时,应适当补充新鲜血浆和血小板。
6.2成分输血
1.成分输血的概念
成分输血是指根据病人的需要,使用血液分离技术,将新鲜血液快速分离成各种成分,然后根据病人需要,输入一种或多种成分。由于病人很少需要输入血液的所有成分,因此只输入其身体所需要的血液成分是十分有意义的。这种疗法又称“血液成分疗法”,起到一血多用、减少输血反应的作用。
2.成分输血的护理
红细胞输注的护理:
①选择比较粗大的静脉血管;
②选用170um的滤网输血器进行过滤面积大于30cm^2;
③输注时间-般不超过4小时,洗涤红细胞必须在24小时内输用;
④悬浮红细胞在使用前必须充分摇匀;
⑤悬浮红细胞内不要加任何药物,尤其是乳酸林格液、5%葡萄糖或5%葡萄糖生理盐水,否则容易发生凝固/凝集或溶血。
(2)浓缩血小板输注的护理:
①适宜选用特殊的血小板标准输血器以去除白细胞;
②输注速度要快,80~100滴/分;
③运输、传递及输注过程中应注意保暖,不要剧烈震荡,以免引起不可逆聚集。
(3)血浆输注的护理:
①冰冻血浆在35~37度水浴中快速融化,尽快输用,新鲜冰冻血浆不能保存于4度环境中;
②选用带滤网的输血器,以免絮状沉淀物阻塞管道,输注速度5~10m/min;
③同型输注。
(4)血浆蛋白输注的护理:
①白蛋白不能与氨基酸、红细胞混合使用。5%白蛋白输注速度为2~4ml/min,25%白蛋白输注速度为5ml/min,儿童输注速度为成人的1/4~1/2;
②免疫球蛋白应单独输注,速度宜慢,前30分钟的输注速度为0.01~0.02m/(kg.min),如无不良反应,将速度增至0.02~0.04ml/(kg.min)。
3.成分输血的注意事项
(1)某些成分血,如白细胞、血小板等,存活期短,为确保成分输血的效果,以新鲜血为宜,且必须在24小时内输入体内(从采血开始计时)。
(2)除白蛋白制剂外,其他各种成分血在输入前均需进行交叉配血试验。
3)成分输血时,由于一次输入多个供血者的成分血,因此在输血前应根据医嘱给予病人抗过敏药物,以减少过敏反应的发生。
4)由于一袋成分血液只有25ml,几分钟即可输完,故成分输血时,护士应全程守护在病人身边,进行严密的监护,不能擅自离开病人,以免发生危险。
(6)如病人在输成分血的同时,还需输全血,则应先输成分血,后输全血,以保证成分血能发挥最好的效果。
常见输血反应及护理[3]
7.1发热反应[4.7]
发热反应是输血反应中最常见的。
1.原因
(1)由致热原引起,如血液、保养液或输血用具被致热原污染。
(2)多次输血后,受血者血液中产生白细胞和血小板抗体,当再次输血时,受血者体内产生的抗体与供血者的白细胞和血小板发生免疫反应,引起发热。
(3)输血时没有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造成污染。
2.临床表现
可发生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1~2小时内,病人先有发冷、寒战,继之出现高热,体温可达38~41度,可伴有皮肤潮红、头痛、恶心、呕吐肌肉酸痛等全身症状,一般不伴有血压下降。发热持续时间不等,轻者持续1~2小时即可缓解,缓解后体温逐渐降至正常。
3.护理
(1)预防:
严格管理血库保养液和输血用具,有效预防致热原,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2)处理:
①反应轻者减慢输血速度,症状可以自行缓解;
②反应重者应立即停止输血,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给予对症处理(发冷者注意保暖,高热者给予物理降温),并及时通知医生:
③必要时遵医嘱给予解热镇痛药和抗过敏药,如异丙嗪或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④将输血器、剩余血连同贮血袋并送检。
7.2过敏反应[7]
1.原因
(1)病人为过敏体质,对某些物质易引起过敏反应。输入血液中的异体蛋白质与病人机体的蛋白质结合形成全抗原而使机体致敏。
(2)输入的血液中含有致敏物质,如供血者在采血前服用过可致敏的药物或进食了可致敏的食物。
(3)多次输血的病人,体内可产生过敏性抗体,当再次输血时,抗原抗体相互作用而发生输血发应。
(4)供血者血液中的变态反应性抗体随血液传给受血者,一旦与相应的抗原接触,即可发生过敏反应。
2.临床表现
过敏反应大多发生在输血后期或即将结束输血时,程度轻重不一,通常与症状出现的早晚有关。症状出现越早,反应越严重。
(1)轻度反应:输血后出现皮肤瘙痒,局部或全身出现荨麻疹。
(2)中度反应:出现血管神经性水肿,多见于颜面部,表现为眼脸、口唇高度水肿。也可发生板人水肿,表现为呼吸困难,两肺可闻及哮鸣音。
(3)重度反应:发生过敏性休克。
3.护理
(1)预防:
①正确管理血液和血制品;
②选用无过敏史的供血者;
③供血者在采血前4小人时内不宜吃高蛋白和高脂肪的食物,宜用清淡饮食或饮糖水,以免血中含有过敏物质;
③对有过敏史的病人,输血前根据医嘱给予抗过敏药物。
(2)处理:根据过敏反应的程度给予对症处理。
①轻度过敏反应,减慢输血速度,给予抗过敏药物,如苯海拉明、异丙味或地塞米松,用药后症状可缓解;
②中,重度过敏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通知医生,根据医嘱皮下注射1:1000肾上腺素0.5~1ml或静脉滴注氢化可的松或地塞米松等抗过敏药物。
7.3溶血反应[4.7]
溶血反应是受血者或供血者的红细胞发生异常破坏或溶解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溶血反应是最严重的输血反应,分为急性溶血反应和迟发性溶血反应。
1.急性溶血反应
(1)原因:
①输入了异型血液:供血者和受血者血型不符而造成血管内溶血向血管外溶血的演变,反应发生快,一般输入10~15ml血液即可出现症状,后果严重;
②输入了变质的血液;输血前红细胞已经被破坏溶解,如血液贮存过久、保存温度过高、血液被剧烈震荡或被细菌污染、血液内加入高渗或低渗溶液或影响pH的药物等,均可导致红细胞破坏溶解。
(2)临床表现:轻重不一,轻者与发热反应相似,重者在输入10~15ml血液时即可出现症状,死亡率高。通常可将溶血反应的临床表现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受血者血清中的凝集素与输入血中红细胞表面的凝集原发生凝集反应,使红细胞凝集成团,阻塞部分小血管。病人出现头部胀痛,面部潮红,恶心、呕时,心前区压迫感四肢麻木,腰背部剧烈疼痛等反应。
第二阶段:凝集的红细胞发生溶解大量血红蛋白释放到血浆中,出现黄疸和血红蛋白民尿(尿呈酱油色),同时伴有寒战、高热、呼吸困难、发绀和血压下降等。
第三阶段:一方面,大量血红蛋白从血浆进入肾小管,遇酸性物质后形成结是阻塞肾小管。另一方面,由于抗原、抗体的相互作用,又可引起肾小管内皮缺血、缺氧而坏死脱落,进步加重了肾小管阻塞,导致急性肾衰竭,表现为少尿或无尿管型尿和蛋白尿,高钾血症,酸中毒,严重者可致死亡。
(3)护理
1)预防:
①认真做好血型鉴定与交叉配血试验;
②输血前认真查对,杜绝差错事故的发生;
③严格遵守血液保存规则,不可使用变质血液。
2)处理:
①立即停止输血,并通知医生。
②给予氧气吸入,建立静脉通道,遵医嘱给予升压药或其他药物治疗。
③将剩余血、病人血标本和尿标本送化验室进行检验。
④双侧腰部封闭人并用热水袋热敷双侧肾区,解除肾小管痉挛,保护肾脏。
⑤碱化尿液:静脉注射碳酸氢钠,增加血红蛋白在尿液中的溶解度,减少沉淀,避免阻塞肾小管。
⑥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和尿量,插入导尿管,检测每小时尿量,并做好记录若发生肾衰竭,行腹膜透析或血液透析治疗。
⑦若出现休克症状,应进行抗休克治疗。
⑧心理护理:安慰病人,消除其紧张、恐惧心理。
2.迟发性溶血反应
一般为血管外溶血多由Rh系统内的抗体(抗D、抗C和抗E)引起。临床常见系统血型反应中,绝大多数是由D抗原与其相应的抗体相互作用产生抗原抗体免疫反应所致。反应的结果使红细胞破坏溶解,释放出的游离血红蛋白转化为胆红素,经血液循环全肝脏后迅速分解,然后通过消化道排出体外。
7.4与大量输血有关的反应[4.7]
大量输血一般是指在24小时内紧急输血量相当于或大于病人总血容量。常见的与大量输血有关的反应有循环负荷过重的反应,出血倾向及枸橼酸钠中毒等。
1.循环负荷过重即肺水肿,其原因、临床表现和护理同静脉输液反应。
2.出血倾向
(1)原因:长期反复输血或超过病人原血液总量的输血,由于库存血中的血小板破坏较多,使凝血因子减少而引起出血。
(2)临床表现:表现为皮肤,黏膜淤斑,穿刺部位大块淤血或手术伤口渗血。
(3)护理:
①短时间输入大量库存血时,应密切观察病人的意识,血压、脉搏等变化,注意皮肤、黏膜或手术伤口有无出血;
②严格掌握输血量,每输库存血了3~5个单位,应补充在1个单位的新鲜血;
③根据凝血因子缺乏情况补充有关成分。
3.枸橼酸钠中毒反应
(1)原因:大量输血使枸橼酸钠大量进入体内,如果病人的肝功能受损枸橼酸钠不能完全氧化和排出,而与血中的游离钙结合使血钙浓度下降。
(2)临床表现:病人出现手足抽搐,血压下降,心率缓慢。心电图出现Q-T间期延长,甚至心搏骤停。
(3)护理:遵医嘱常规每输库存血100ml,静脉注射10%葡萄糖酸钙10ml,预防发生低血钙
7.5输血相关传染病[4.7]
通过输血传播的疾病与感染已知有十余种,其中最严重的是艾滋病、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在输血相关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中,采供血机构和医疗机构的标准化工作和规范化管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综合预防对策有:提倡无偿献血,严格血液筛查;规范采供血和血液制品制备的操作规程:对血液制品/成分血进行病毒灭活: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提倡自体输血和成分输血;加强消毒隔离,做好职业防护。
7.6其他[7]
如空气栓塞,细菌污染反应,体温过低等。因此,严格把控采血、贮血和输血操作的各个环节,是预防上述输血反应的关键。
投稿作者:姚佳妮
工作单位:延安大学咸阳医院
参考文献
[1]宋佩.血型实验室的输血检验的质量控制与输血安全探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6,24(11):215-218
[2]阙朝锦.血型实验室输血检验质量控制与输血安全[J].中国卫生产业,2016,13(2):108
[3]贾丽萍,宫春梓.基础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4]李军雪.信息化教学设计《静脉输血方法及不良反应》[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6:132-133
[5]王金燕.德湿舒在药物性静脉炎预防中的应用[J].中国农村卫生,2017,(7):40
[6]候劲伊.谢晓恬.早产儿贫血病因与防治研究进展[J].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2017,22(2):104-107
[7]王红.静脉输血中常见不良反应的原因分析以护理措施[J].中国医药指南,2020-18卷1期263页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