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

"准备,77岁脑梗塞病人,马上溶栓!"

作者:殳儆 来源:“医学界”微信号 日期:2017-04-16
导读

         每一次溶栓,医生都紧张,比病人,比家属还要紧张。

关键字:  脑梗塞 | 溶栓 

        我是一个 ICU 医生。

        下午 3 点,接到刘医生的电话:你在医院么,有个病人在急诊室…你能过来一下吗?

        急诊室就在监护室楼下,嗖地跑下楼梯,在医院上班的时间内,我从来不穿影响行动敏捷的衣服和鞋子,以便快速灵巧地穿行在过道和楼梯上,随时以“逃命般”的速度跑到。这是多年“on call”保留的习惯。

        迎面看见刘医生正护送病人去磁共振室检查。

        “77 岁,两个半小时前突发右侧偏瘫和失语”。刘医生看见我迎面而来,用最简单的话把病情报给我听。我下意识地迅速看了一下手表。

        一个瘦小的老太太口眼歪斜地侧卧在平车上。两个眼球怪异地向左侧凝视,口角的呕吐物散发着腥臭的味道。头发上,衣服上斑斑渍渍,星星点点。她还在不断地干呕。她的左手,灵活而无意识撕扯着被单。右手右脚软软地垂下来。有明显的偏瘫表现。

        “头颅 CT 做了么?”一眼看去,我大概已经可以判断病情。脑梗塞的病人,还在宝贵的溶栓时间窗内。

        早我一步的神经内科刘医生,已经充分判断过:“头颅CT没有显影,没有明显的禁忌症,血的化验结果还没有出来,我觉得来得及加一个头颅MRI,充分判断一下范围。”

        刘医生已经急得很,病史报的象加急电报。

        不,是病情急得很。

        血栓堵住了脑部的血管,导致病人的右手右脚失去功能,语言功能受损。时间还短,如果此刻迅速用上溶化血栓的药物,血栓被溶解,瘫痪的右手右脚就能重新动起来。但是如果不能溶解,她的这部分功能就永久丧失了。

        瘫痪的病人,生存质量会极其糟糕,长期躺在床上,大小便不能自理,痴呆……生活从此走到泥潭中去,艰难无比,也拖累子女,医疗欠缺充分保障的病人,境遇就更加糟糕。

        血栓可以安全有效融化的“时间窗”是距离发病 3.5 个小时。

        争分夺秒抢时间

        我们只有一个小时时间去做所有的准备工作,这些工作的结果,将会给病人带来截然不同的两种生活状态:好转,或者永久的瘫痪,这是冰火两重天。

        不懂医疗的家属还不觉慌张,深知后果的神经内科医生已经在掐着秒表计算时间。

        磁共振室门口七手八脚一阵乱,因为是临时的“加塞”MRI,病人和家属都没有准备好,本来轮到的病人正在大声抱怨。

        手忙脚乱地给病人摘掉身上的首饰,死扣的项链,绳结的手链。拔掉输液的钢针,抽掉金属扣的皮带,一边叮嘱必需要抱着病人进去检查的家属,把手机,信用卡,全身的金属东西都搜查一遍。

        躺在平车上的病人这时又开始大声作呕。呕吐物淋淋沥沥从担架上滴下来,熏人的气味,让旁边的人顿时退开一尺。

        “快!”刘医生不顾恶心的呕吐物,一边手忙脚乱做准备,一边催促。

        被“加塞”MRI挤到后面去的病人和家属,在周围不耐烦地抱怨。乱成一团,骂声和指责,抱怨和焦灼,形成一团让人心烦的气场。

        不指望旁人能理解医生要承受的压力和麻烦!有必要解释,但是,没空,没嘴,没精力,谢谢理解!真想长出一个忍者神龟的壳,承受所有冷箭,腾出手来快办正经事。

        病人被家属抱着进了磁共振室,躺在检查台上,不停地躁动和干呕。

        “看住她,让她尽量不要动,坚持2分钟。”刘医生盯着病人,和影像科医生一起看着操作。

        “ICU 准备床位,77岁,脑梗塞病人,准备溶栓,阿替普酶准备好。”我趁这个时间给 ICU 打电话。我们 ICU 医生是医院的保障团队,很多专科做高危操作的时候,都需要借助 ICU 这个保障平台。

        这个病人年龄偏大,枯槁和瘦弱的程度,让她看上去比 77 岁更大。这大概是刘医生觉得不靠谱,需要我来帮他一起判断的理由。越衰老的病人,血管越容易出状况,溶栓以后出血的风险也越大。

        医生的搭档都习惯不必交流,彼此需要做的事情都心知肚明,关键的时刻一攻一守,就可以默契地把危机渡过去,他看住病人检查,我安排尽快准备溶栓。

        “左侧颞叶好大一片,就一个 DWI 序列就可以了。”一分钟也不肯耽搁,刘医生袖子上沾了恶心的呕吐物也不去理会了,马不停蹄把病人送进重症监护室。

        “鲍医生,再去告知一遍,把溶栓同意书签好。”

        “胃管,导尿管,所有有创操作都不做,马上化好阿替普酶。”

        “小杜,核对确认一遍所有化验单。”

        重症监护病房胜在人多,象一个配合有序的队列,转眼间把所有的准备工作做好。

        2小时55分,开始溶栓

        刘医生,和 ICU 几个住院医生,一起盯着监护仪,盯着病人不能活动的右手右脚,紧张,焦灼,迫切。

        脑梗塞的溶栓不是困难的操作,也不是什么新鲜的技术,但是对每一个病人来说,都可能是截然不同后果:融通了,痊愈。不通或者脑出血,病人终身残疾或者死亡。

        所以每一次溶栓,医生都紧张,比病人,比家属还要紧张。

        一个小时,溶栓药物推进血管,查语言功能,查右侧的肌力,病理反射。略略松一口气!神经内科医生片刻没有离开床边。

        两个小时,再判断……

        半夜,打电话再问有没有改善,有没有血压波动,有没有188体育平台论坛 出血,有没有继发癫痫表现,有没有消化道出血,手脚的活动度怎么样了?……最牵肠挂肚的人是医生。

        清晨,医生上班都很早,7:35,一堆人围着昨天溶栓的病人,看刘医生做神经系统查体。瘦小的老太太已经恢复简单的对话功能,声音暗哑模糊,但是回答的都正确,昨天怪异的左侧凝视已经消失。

        瘫软的右手,可以举过头顶,可以不太灵活地比一个“六”的手势。右脚灵活自如,肌力和左脚相差不远,将来走路不成问题。

        啊~…咦~…呦~…哇塞~..

        ICU 几个还没有接触过溶栓的住院医生一阵狂甩表情包,发出欣喜的感叹。治疗的结果向我们最希望的结局进发,而且还有进一步改善的余地。

        刘医生很高兴地向 ICU 医生拱手:谢谢,谢谢。他肯定是忘了,病人并不是他的亲戚,朋友,熟人,这只是他昨天治疗的一个病人。视治疗为己任的时候,就会这样:每一个促进结果的帮助,就好像是在帮自己的忙,忙不迭地要感谢队友。

        我没在说一个励志的治愈系故事,这是医生每天极其普通的日常工作。

        掐着秒表争取时间的时候,医生比家属还要急切。

        药物推入血管的时候,医生比家属还要紧张。

        病情大幅度改善的时候,医生比家属还要欣喜。

        中国的医生,现在身负太多的压力和痛苦,但是如果能够享受疾病治愈的过程,那负重前行的目标就没有迷失。

        专业娴熟,内心纯真,拿得起技术,放得下烦忧。

        同行们,共勉!

分享:

相关文章

评论

我要跟帖
发表
回复 小鸭梨
发表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
//站内统计 //百度统计 //谷歌统计 //站长统计
*我要反馈: 姓    名: 邮    箱: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