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作为临床工作中的基本常规检查之一,对各种疾病的诊断及病情评估、治疗效果评价都广泛应用。但是一张血常规化验单上至少有20项,如何归纳总结,系统进行判读,这对于每一位临床工作者都十分重要,下面我们就简要概括血常规主要项目及其临床意义。
血常规作为临床工作中的基本常规检查之一,对各种疾病的诊断及病情评估、治疗效果评价都广泛应用。但是一张血常规化验单上至少有20项,如何归纳总结,系统进行判读,这对于每一位临床工作者都十分重要,下面我们就简要概括血常规主要项目及其临床意义。
一
白细胞相关检查
1、白细胞总数
白细胞是人体血液中的卫士,对于感染的控制及清除具有重要意义。正常成人的白细胞计数范围在(4~10)×109/L,新生儿(15~20)×109/L,6月-2岁为(11~12)×109/L,4-14岁平均8×109/L。白细胞总数增高常见于细菌感染、严重组织损伤和白血病等。值得注意的是,门诊常见的剧烈呕吐患儿,由于体液丢失导致的血液浓缩,化验白细胞总数也会明显增高。白细胞降低见于病毒感染、血液病、物理及化学损伤引起的骨髓移植、自身免疫性疾病及脾功能亢进。对于接受化疗的患儿,在化疗间歇期骨髓抑制明显,其血常规白细胞总数也会明显降低。
2、白细胞分类
正常白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比例的增高和降低基本和白细胞总数一致。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可见于过敏性疾病、寄生虫病及某些皮肤病如湿疹、牛皮癣。还包括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淋巴肉瘤、鼻咽癌、肺癌等。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大手术、烧伤等应激状态及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的患儿。
嗜碱性粒细胞增多见于白血病、某些转移癌、骨髓纤维化、血液病及脾切除术后、铅、锌中毒等。减少多无临床意义。
淋巴细胞增多见于某些病毒或细菌所致的传染病,急慢性血液病,药物反应、变态反应、溶血性贫血等;减少见于淋巴细胞破坏过多(放化疗、应用糖皮质激素或淋巴细胞毒素药物等)、免疫缺陷病、霍奇金淋巴瘤及尿毒症。
单核细胞增多见于感染、血液病、胶原性疾病;减少多无临床意义。
二
红细胞相关检查
1、红细胞及血红蛋白
该项目根据不同年龄段,其具体正常的参考范围略有不同,常可直接判读,临床分析难度不大。
2、平均红细胞体积及血红蛋白含量及浓度
若患儿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异常,且根据血红蛋白判读患儿为贫血,那么这三个项目则分析了患儿为何类贫血。贫血可分为正细胞正色素贫血、小细胞低色素贫血及巨细胞贫血。临床中常见的通常急性失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及肾性贫血是正细胞正色素贫血,缺铁性贫血及地中海贫血为小细胞低色素贫血而叶酸及维生素B12缺乏为巨幼细胞贫血。
3、红细胞分布宽度
此项目多结合平均红细胞体积进行判读,分布宽度增大时见于营养性贫血如缺铁性贫血及叶酸维生素B12缺乏引起的巨幼细胞贫血。对于再生障碍性贫血平均红细胞体积及红细胞分布宽度均可无明显变化。而分布宽度降低无明显临床意义。
4、网织红细胞
数目增高则提示红细胞造血活跃,可见于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大出血。而数目降低提示骨髓造血不良,多见于急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三
血小板相关检查
1、血小板数目
血小板数目多在(100-300)×109/L。通常其数目可以直接判读其数值的高低。
2、血小板平均体积
增高常见于血小板破坏增多,骨髓纤维化、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管性疾病及血栓前状态、脾切除、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巨大血小板综合征、镰状细胞性贫血;降低见于骨髓增生低下,脾功能亢进、化疗后、再生障碍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等。
上述几个项目是临床中包括门诊及病房中血常规检查常会用到的几个指标,其结果对患儿的临床诊断及评价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是每个临床医师都应该熟记的内容。当然,结合上述检查,对每个患儿进行个体化诊断分析及治疗才是重点。
copyright©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