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登录,我要注册

急诊

两年就跃居北京TOP3,这个ICU是怎么做到的?

作者:田栋梁 来源:医学界急诊与重症频道 日期:2016-12-07
导读

最初熟悉的医生送病人过来,还开玩笑的说是“施舍”来了,但两三年后,那些医生则对他说,危重病人不到 ICU 转一圈,心里就不踏实。安主任说:“这是最好的表扬,比给我发个奖都好,而且确实救活了很多病人。”

关键字: ICU

到 2016 年 12 月 5 日,北京大学国际医院才建院 2 年,而它的重症医学科在这不到两年时间内已经发展得初具规模,从最初的每天留治一个多病人到现在每天达近 20 位病人,截至 11 月底,在病人平均 APACHE-II 评分为 12.1 分、平均预期死亡率 12.9% 的基础上,全年实际死亡率只有 3.5%,对这个结果,安友仲主任毫不谦虚地表示自己非常骄傲。“起码在目前的工作状态下,我们已经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在北京排在 TOP 3 没有问题。”

作为北大国际医院重症医学科的兼职主任,安友仲已经做了近 20 年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在他的努力下,北大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被评为北京市的国家卫计委首批两家临床重点学科之一。在北大国际医院之前,安友仲主任就帮助天津滨海医院建立了重症医学科,他说现在的滨海医院ICU已经成长为天津市、特别是滨海新区最好的 ICU 之一,而北大国际医院的重症医学科将又会是他的一个非常成功且令他骄傲的学科。

不求精尖、但求无短板

一家新开的医院,或一个新建的科室,最初的宣传多会以高精尖的技术或者知名的医生作为“亮点”,但安友仲对北大国际医院的重症医学科的要求却是:建立一个安全的、没有短板、暂时不求有突出长板的科室。他说:“很多医院都追求洋、新、尖,但基础不牢,安全没保障,不客气的说,一个事故就够你折腾好几个月的。”

规范化、标准化、无短板,这是安友仲主任对科室提出的要求。科室的医生来自多个医院,每个人的成长背景不同,所受业务训练的地点和系统机制也不完全一样,在临床上甚至使用的专业术语都不尽相同。所以在建科之初,病人还很少的时候,安主任就要求对于所有事情都要有规范。他说:“规范并不先进,但能保证你不出错、少出错。”

一所好医院不仅在于有多少很强的专家,而更在于医院要尽量少短板。

安主任举了个例子,现在全国人民上协和,但是作为中国最著名的医院,协和医院并没有很多“独一无二、只此一家”的技术,协和医院的强在于它没有一个科室是差的。所以安主任一直主张:

规范有了,但不能只停留在文字上、存在电脑里,安友仲主任要求医生要天天讲,科室有微信群,大家每天结合病例与基础文献的讨论很活跃,对于提出的问题,安主任很少直接解答,而是让大家去查文献,不断学习,要求每位医生都要有扎实的生理、生化、解剖及病理生理知识基础,而他每次查房的时候,都要“鸡蛋里头挑骨头”,他说:“这些骨头,就是安全隐患。”

安友仲主任要求每位医生都要走到病人床前,他说不关注病人的大夫成长不起来,一个医生首先要学会倾听和观察,连病人痛苦在哪儿都不知道的医生不会成为一个好医生。“我经常说,没有突然出现的病情变化,只有突然发现的病情变化。病人的痛苦,其语言和征象,都在告诉着你他的病情变化或原因,对于每个结果我都要问我的同事们“为什么”。

“我最自豪的是,他们来自不同的医院,有着不同的教育成长背景,但现在我已经把他们成功地捏合成一个团队了,能够有模有样的开展工作。”

当初安主任给科室提的要求是“有求必应、来者不拒”。现在重症医学科有 14 名医生,对于自己的这些新同事,安友仲主任很满意,他表示国际医院的 ICU 团队成长迅速,即使在国内 ICU 界比较,他们也都是优秀的医生。最近半年内,医院出现过三例肺动脉主干栓塞,呼吸心跳都停了又被抢救回来的病人,重症医学科的医护技团队在 ICU 内外的抢救中均发挥了关键的作用,也因此获得了全院同道的好评。他说:

虽然现在科室死亡率在国内乃至国际都是顶尖水平,但安友仲主任也清醒地认识并不断提醒自己的团队:这是因为现在病人还少,能够从容应对,以后病人多起来的时候,这个水平也许会下降。

医院的守门员

面对“重”症,“重”在诊治“症”-- 重症医学的学科名称就是在筹建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时,安友仲主任提出、并得到众多同道赞同而定下的。如果把一所医院比作一支足球队,安友仲主任说重症医学科就是守门员,前锋是内外妇儿临等床科室,后卫则是麻醉病理影像检验等辅助科室。作为守门员往往是寂寞的,进球几乎没你什么事,但每一个失球都肯定和你有关。这需要学会并努力做到“任劳任怨”。

医院有四大平台科室,病理(检验)和影像关乎诊断,重症和麻醉关乎治疗;这些平涛科室的水平,直接决定着医院所有专业科室的“表演“水平与顺利程度。在一个高级综合医院中,麻醉决定外科手术能否顺利完成,而重症医学则关乎全院各专科所有重症病人能否得到最有效的抢救。安主任最近刚从美国交流回来,通过与哈弗、梅奥等美国顶尖的医院同道交流,他了解到近年来随着美国社区医疗的发展,慢性内科疾病和老年病人更多地转向社区医疗,综合医院总床位数目略有减少,ICU 的床位相对增加,几乎占到综合性医院全院床位的 16% - 17%,意味着医院 1/6 的床位是重症医学床位。

从事多年的重症医学工作,安友仲主任坦言也看到过很多病人死去,一开始自己也很内疚,但渐渐开始明白,所有病人都是“向死而生”的,对于有些不能获得好的生活质量的病人,医生要做的是:让病人少痛苦而有尊严地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程,所以他说姑息医疗是 ICU 必须要面对的,这也是重症医学发展中遇到的瓶颈之一。

重症医学科主要是提供器官功能支持与保护,打断病人的病理生理的恶性循环,为治病创造条件,而不重在“治病”。但是,不了解病因、不懂得如何治病、不知晓兄弟专科的基本诊治措施,甚至不理解其它专业同道的基本术语与知识,就难以和其它专业的同道有效地沟通交流,甚至 “自说自话”, 无法有效合作而造成冲突与不信任。所以安友仲主任强调,ICU 医生一定要有大局观,要虚心向各兄弟专业学习,要“知症懂病”。同人民医院一样,安主任也经常邀请国际医院兄弟科室的专家给重症医学科的同道们介绍各专科的基础知识与进展。

实际上重症医学的核心是集约化管理,以集约化的规模降低成本,以统一的管理提高效率。

谈及重症医学的起源和历史,安友仲主任表示最早的重症医学体现在四个集中:集中病人、集中空间、集中设备、集中专家。所以

一个综合性医院往往有 30 ~ 40 多个专科,每一个专科都有自己的专业自豪感与发展需求,但医院的资源是一定的,多个科室的争先恐后争取资源有可能导致相互掣肘而“分力互抵”。国内大型医院一张 ICU 床位的成本在 100 - 150 万之间,务必”床尽其用“,因此安友仲主任表示,单从成本计算考虑,医院也应该建立一个综合的重症医学科作为平台,科里可以根据专科病人特点设置有不同的侧重单元,但要作为一个团队通力协作,而不是各个专科都封闭自营,这样不仅经营成本会增加,而且交流的平台也会缩小,最终医院整体的重症救治水平也难以提高,这将成为医院发展的极大弊端。

对于 ICU 的建设,有人问安主任的意见,他说重症医学应该是一个兼容并蓄的平台,不设“门槛”,重症医学医师应该都具有完整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经历,打下扎实的内外妇儿等专业基础,之后再专修主要“对症”的重症医学,有一批专业的人在不断学习工作。发展重症医学要有一颗开放的心,要“知症懂病”,要有多学科团队(MDT)合作的理念,善于学习与合作。

所以对重症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安友仲主任反对在第一阶段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里就纳入重症医学,他认为这个阶段是打基础的阶段,应该见识到更多内外妇儿疾病,如果不懂病,没有内外妇儿的充分基础,对症就会很难处理。

几乎各个临床专科都会有危重病人,例如耳鼻喉科、内分泌、神经科、心外科等,重症医学不应该被单独地纳入某一专业的基础培训,否则会严重缩窄年轻医师的基础与视野。

对于现在一些专业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阶段即在本专业中纳入重症医学训练内容,使得重症医学被迫进入了住院医师的第一阶段培训,安友仲主任表示了强烈的担忧,他说:“参考国外的经验,住院医师在其规范化培训阶段,可以有 2 - 3 个月在不同的 ICU 轮转,以初步了解重症医学这一综合平台学科。重症医学不应设门槛,既不可自行封闭,也不宜专科垄断。”

领导的艺术

作为头羊,它在羊群休息的时候,要放弃休息去找水源和草,找到后不是自己先吃,而是把羊群带过来,自己去放哨让羊群先吃,等羊群吃饱后再吃,而羊群再休息时,可能头羊又要去寻找新的水草。而要做好科主任就要像“头羊“。

安主任还记得他的老师在 20 年前他初作主任时曾对他讲过的头羊的故事:

这些年安主任牢记老师的教导,努力做好一只头羊。他说一个好的科主任要有院长的眼光和架构,所谓“登高望远,旁观者清”,只有跳出一个地方的限局,才能看清楚该处的全貌及各个部位彼此的关系:只有跳出科室才能看清楚科室,跳出重症医学才能看清楚重症医学,跳出医学才能看清楚医学。

重症医学是一个平台科室,接收全院的重症患者,所以作为科室主任,必须要了解全院发展状况。安友仲主任说:“了解医院的发展方向,了解兄弟学科的水平与动向,才能未雨绸缪,更好地设定自己学科的目标。但医疗安全是永远不变的原则,作为一个能够令兄弟学科信任的综合救治平台科室,除了自己团队要知症懂病之外,在病人转出之前一定要要尽量把工作做完善,并要把病人的观察治疗重点与原科室同道及时沟通,我称为“扶上马送一程”,把注意事项一定要交代清楚。”

安友仲主任在进入重症医学领域之前曾经做了10年外科医生。最初他的老师动员他去 ICU,他还不愿意,最终妥协为做半年 ICU,半年外科,但他在 ICU 工作以后就不深深地喜爱上重症医学专业:因为作为大学里学习最累的专业,医学院要读四五十门功课,而 ICU 工作能够用到其中大部分学过的知识,这是一种挑战,而把众所公认的危重病人抢救回来也让人很有成就感,如果他始终半年 ICU,半年外科,一心多用,很可能最终哪边都会做不好,所以安主任最终选择了专职从事重症医学专业,留在了 ICU。

迄今为止,安友仲主任已经做了 23 年的重症医学医师,最初熟悉的医生送病人过来,还开玩笑的说是“施舍”来了,但两三年后,那些医生则对他说,危重病人不到 ICU 转一圈,心里就不踏实。安主任说:“这是最好的表扬,比给我发个奖都好,而且确实救活了很多病人。”

整个采访过程中,安主任不断地强调所有的成就都是团队集体的努力,他为自己国际医院重症团队的同事而自豪。“这些同事大多来自不甚著名的医院,有些还是“京漂一族”,但他们都非常地敬业努力,珍惜并热爱着重症医学专业,在北大国际医院的平台上,他们迅速地成长了起来。正是这支优秀团队的集体成长,才造就了北大国际医院重症医学科今天的成绩。”

分享:

相关文章

    评论

    我要跟帖
    发表
    回复 小鸭梨
    发表
    //站内统计//百度统计//谷歌统计//站长统计
    *我要反馈: 姓 名: 邮 箱: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