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除自然灾害外,各类交通事故、人为爆炸、建筑物倒塌、放射性污染等突发事件逐渐增多,给人民生命带来巨大威胁,造成严重经济损失。
近年来,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除自然灾害外,各类交通事故、人为爆炸、建筑物倒塌、放射性污染等突发事件逐渐增多,给人民生命带来巨大威胁,造成严重经济损失。
突发事件发生后,在医疗资源相对匮乏的情况下,医务工作者若能熟悉现场急救和灾难发生规律,做好防疫紧急处理工作,并迅速开展现场搜救、紧急救治、分级后送等,就能减少次生灾害造成的损失,由此产生了救援医学这门学科。当前,许多国家或地区都组建了专门的救援医学研究机构。
我国尚未形成救援医学体系,在预防突发事件、公众教育及救援措施方面均有待完善,本文就有关内容结合笔者单位的实践经验进行介绍。
1救援医学学科现状
1.1定义及内涵
救援医学,是研究灾害条件下医学救援的科学规律、方式、方法、组织管理的一门学科,涉及临床医学、管理学、工程学、急诊医学、卫生勤务学、心理学、预防医学等学科内容。其救援不同于院内急诊科、ICU的救治,也不同于入院前急救和战时野外救护的紧急医学救援,其内涵非常广泛,包括灾害现场大规模伤员搜索、分类、救治,危重伤员的运输,移动医院的搭建和运作,当地医院的恢复和重建,灾区的防疫等。
1.2主要研究方向
初期的救援医学主要指紧急医学救援,研究方向包括救援组织管理、医学救援技术、救援装备、卫生防疫与防护、装备信息化建设、心理救援与 等。目前,救援医学正在从紧急医学救援向灾难综合预防与灾中及灾后中长期医学、社会、人文系统手段的防控与干预并重方面转变。其主要包括:(1)研究各种灾难造成人体损害的规律,制订合理的应急救援保障方案。(2)构建国家卫生应急体系,合理调配医疗资源。(3)充分发挥医学及相关学科的技术能力,控制灾后疾病的发生和流行。
1.3学科建设
救援医学已从单纯的学术研究演变为国家政府行为,呈现出急救社会化、结构网络化、抢救现场化、知识普及化,以及跨学科、跨部门、跨地区、跨国界合作的趋势。重大意外伤害事件中的伤员,大多以全身多发伤为主,目前外科二级科室多以专科为主,无法满足伤员救治的需求,必须加强相关科室的合作。医院的行政部门应协调好院内外需要会诊的科室部门和专家,必要时启动病情诊治会商讨论制度。
此外,可建立应急救援创伤中心,收治复合伤、多发伤患者,并积累经验,最终扩大形成区域创伤诊治中心,提高应急救援效率。近年来,国际上在救援医学学科建设方面的焦点发生了变化,强调从生命完整性的角度实施医学救助,包括对受灾人员的负性情绪(紧张、恐惧等)以及由此导致的心理障碍等给予关注与医学支持。
2救援医学实践与体会
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是武警部队唯一一家集医疗、教学、科研、救援为一体的综合型后勤类院校附属医院,近年来在救援医学学科建设方面紧紧围绕抢险救灾等中心任务进行了有益探索,初步形成了以"医、教、研、救"为核心的学科体系。
2.1 "医"——救援医学临床中心建设
按照"将救援医学学科建设与科室建设相结合、救援技术与临床救治相结合、救援队员培养与急救专科医师培养相结合、救援装备与临床应用相结合"的原则,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整合医院各相关学科技术力量,建立了国内首个以急救中心、中心ICU、创伤中心、烧伤冻伤救治中心、血液净化中心为主体的救援医学临床中心。
该中心可为突发事件现场病死率最高、救治难度最大的颅脑创伤,以及挤压综合征、烟雾吸入性损伤、急性中毒、高原病等提供快速有效救治手段,为更好应对较大规模突发公共事件、快速提高响应能力和现场紧急救治水平奠定了基础。
2.2 "教"——救援医学系和救援医学教学培训中心建设
2006年武警后勤学院在国内开创性设立救援医学本科专业,2011年成立救援医学系,下设救援管理、救援装备、救援技术、救援护理4个教研室。2010年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建立了国内规模最大的救援医学教学培训中心,该中心也是武警部队的救援培训基地、天津市首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及天津市科普教育基地,占地面积约3300 m2。
目前结合学科发展和救援专科人才培养需要,救援医学教学培训中心从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和武警后勤学院救援医学系抽编急救医学、救援医学、内科学、 、卫生勤务学、军事地形学、军事体育学、营养学、预防医学等医务人员或相关专业教员组成一支专门从事救援培训的师资队伍,承担本科生、研究生、军警地救援队培训任务,为进一步夯实教学基础、提高教学质量提供有力保障。目前,该师资队伍已圆满完成了包括救援医学本科学员、任职教育学员、住院医师和医疗救援队队员在内4000余人次的教学培训任务。
2.3 "研"——救援医学研究所建设
根据救援医学的特点,2012年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创建了救援医学研究所,下设5个研究室,包括救援组织管理研究室、救援医学救治技术研究室、救援装备信息研究室、救援心理应激研究室、高原医学研究室,开展相关救援医学研究。
2.4 "救"——医疗救援队伍建设
作为国家救援队成员,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救援队先后参加国际、国内救援30余次,其中包括印尼海啸、海地地震及我国汶川、玉树地震等大型救援,并在国内近年的突发事件(2006年黑龙江森林大火、2015年天津塘沽危化品爆炸)救援及重大卫勤保障等任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积累了丰富的救援经验[4]。
2.4.1救治模式
笔者提出的"三级救治模式"将伤员的整个急救过程进行时间及空间上的划分,分为现场急救、早期救治和专科治疗。此救治模式已在国内广泛应用,组织救援的政府部门按照"三级救治模式"需求分配医学救援力量。
(1)现场急救,指第一时间通过陆运、水运或空运将医务人员和装备送至救援现场,搭建移动医院救治伤员,相当于将医院的手术室和ICU前移到救援现场,以显著降低病死率和伤残率。
(2)早期救治,指在距离灾害现场较近(约1 h救护车车程)处,利用已有的医疗机构或外援医疗队搭建的专业帐篷医院、车载或方舱医院实行紧急治疗,包括开颅减压、气管切开、开放性气胸缝合、胸腔闭式引流、腹部探查、手术止血、进一步抗休克、挤压伤筋膜切开、清创、四肢骨折复位及抗感染等,感染患者、轻伤员和暂时不宜转送的危重伤员在此留观治疗。在特殊情况下,现场急救和早期救治合并在一起,不可截然划分界限。
(3)专科治疗,指设置在距离灾害现场相对较近的安全地带处的地方医院和军队医院,承担灾区医疗机构转送来的伤员的系统性治疗直至其痊愈出院,如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成都军区总院等大型三级甲等医院在汶川地震中收治患者就属于救治模式中的"专科治疗"一级。
缺乏快速转运伤员的能力、各地区不均衡的医疗服务能力、复杂的地形导致生命通道难顺畅、普通民众及受灾现场应急救援人员急救知识差异较大等均是"三级救治模式"的成因,其中"现场急救"这一级救治非常重要。
2.4.2后勤保障及队员防护
与战争医疗救护不同,灾害医疗救援有其独特性。(1)先评估后救援。地震灾害现场余震不断,危房结构不稳定,实施救援行动前,要进行快速安全评估,保证救援过程安全稳定,防止二次伤害的发生。
(2)先保护后救援。救援队员承担的是艰苦、复杂且随时可能受伤的现场搜救任务,除饮食、睡眠、个人卫生得不到保证外,还要经受严寒、酷暑、风雨、蚊虫侵扰等恶劣环境的考验。
为了保证救援队伍的救援能力,需严格执行"三戴加一穿"(戴口罩、头盔、手套及穿防护靴)和"三喷加一泡"(应用消毒药液喷洒营地、救援车辆、救援队员及归队救援人员要用消毒药液浸泡洗浴消毒)的防护措施,以有效防止非"战斗"减员。
(3)边保障边救援。灾害医疗救援肩负着救死扶伤和维护公众生命安全的重大使命。因此,必须健全通讯、车辆、被装、给养等各项自我保障体系,救援行动才能取得成功。
3结语
综上,救援医学是一门新兴交叉学科,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未来,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将以学科任务为牵引,依托现有的"医、教、研、救"学科体系,继续开展救援医学临床、科研、教学和培训工作,在实践中形成理念,再用理念去指导实践,为我国救援医学学科建设与发展贡献力量。
copyright©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