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麦一项研究显示,普通人群的类风湿因子(RF)水平升高可显著增加其罹患类风湿关节炎(RA)风险。论文9月6日在线发表于《英国医学杂志》(BMJ)。
[详细]
日本学者研究发现,在连续使用抗肿瘤坏死因子(TNF)药物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的过程中,仅有第1年的治疗与患者发生严重感染的风险增加显著相关,而在治疗的第2或第3年此相关性消失。论文发表于《关节炎护理与研究》杂志[Arthritis Care Res 2012,64(8):1125]。
[详细]
欧洲抗风湿病联盟、欧洲肾脏学会—欧洲透析和移植学会(EULAR/ERA-EDTA)联合制定了成人和儿童狼疮肾炎的管理建议。该建议于2012年7月31日在线发表在《风湿病年鉴》。
[详细]
荷兰的一项研究提示,潜在疼痛等级增长分析找到了5个不同的疼痛轨迹,适用于分析髋骨关节炎(OA)患者纵向数据。这一结果需要更多的研究证实。该论文发表在《风湿病年鉴》[Ann Rheum Dis 2012;71:1517-1523 ]。
[详细]
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关节外科中心等的一项研究发现,钙化层和软骨下骨可能在膝关节原发性骨关节炎(OA)发生和进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该论文发表于12月15日发表在《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11,(12):1434]。
[详细]
骨关节炎(OA)是中老年人最常见的关节疾病。OA致残率为53%,已经成为老年人致残的头号杀手。其发病率较高,6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为50%,75岁以上人群患病率达80%。2003年,卫生部授权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制订了《骨关节炎诊治指南(草案)》。2007年10月12日,《骨关节炎诊治指南》(2007年版)证实发布。北京协和医院钱文伟教授代表邱贵兴教授,在北京大学2011骨关节炎国际论坛会议上,就OA诊治指南在中国的执行与挑战做了介绍和分析。
[详细]
遗传性反复发热(HRF)是以发热反复发作和浆膜炎为特征的一组单基因自身炎症性疾病,这种疾病由参与重要自然免疫的调节基因发生致病性突变引起。分子缺陷在这些疾病中的作用一经发现,使得世界很多国家,包括中东、欧洲、美国、日本和澳大利亚开展基因诊断研究。然而,多种检测方法和临床报告都在使用,这确实需要制定HRF基因检测的一个指南共识。
[详细]
据发表在10月3日刊《美国医学会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披露,一项包括了超过4.5万名患有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瑞典居民的研究发现,罹患这种疾病的人的静脉血栓栓塞症相关风险较高,而这一增高的风险在疾病诊断之后10年中是稳定的。
[详细]
我国四川研究者2012年9月6日在《卒中》(Stroke)杂志在线发表的一项研究指出,风湿性心脏病(RHD)导致的卒中在中国人群中很常见,RHD与患者死亡危险升高2倍和卒中再发危险升高1倍相关。
[详细]
荷兰一项研究显示,RA患者在确诊1年内出现快速放射学进展(RRP),常预示随后的关节受损将更严重、8年后的关节功能更差,且这些改变与基线水平的关节受损程度和疾病活动度无关。RRP的预后价值有助于医师决策RA患者的初始治疗方案。论文发表于《风湿病年鉴》(Ann Rheum Dis 2012,71:1530)杂志。
[详细]
系统性血管炎是一组由不同病因引起的血管炎症性疾病,其可累及全身任何器官的各级血管,导致广泛的症状和体征。血管炎所呈现的这种差异性和多样性导致其极易被误诊,甚而延误正确治疗时机。为帮助广大读者树立血管炎的正确诊断思路和了解血管炎诊疗的最新进展情况,本报特邀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风湿免疫科刘湘源教授组稿,就血管炎的诊疗情况进行介绍,于A7~A10版刊出。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