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50岁, 病史5年,血糖控制不稳定。因近期开车时偶有视物模糊至我院就诊。内分泌科医生建议其进行眼底免散瞳照相检查,以确定是否存在眼底病变。眼底照相检查显示,患者视网膜已出现出血和渗出等病灶,发生 视网膜病变(DR)。
视网膜病变(DR)指 患者因高血糖引起全身各组织器官的微血管发生病变,毛细血管周细胞坏死、内皮细胞变薄、内屏障功能受损,血管内液体渗出至组织中,最终造成的视网膜病变和功能障碍。DR是 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是 患者致盲的重要原因,并已成为四大主要致盲性眼病之一。相关资料显示,全世界近1/5的2型 患者在被确诊为 时已存在不同程度的视网膜病变;随着病程延长,约5%~10%的患者在5年内失明。我国 致盲率较非 致盲率高25倍。因此,全科医生须重视该病,掌握DR的特点及防治要点。
■ 典型病例
患者50岁, 病史5年,血糖控制不稳定。因近期开车时偶有视物模糊至我院就诊。内分泌科医生建议其进行眼底免散瞳照相检查,以确定是否存在眼底病变。眼底照相检查显示,患者视网膜已出现出血和渗出等病灶,发生DR。又对其进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视觉电生理等检查,确诊其DR已发展至重度非增殖期,须进行视网膜光凝治疗。经控制血糖和眼底激光治疗,患者视力趋于稳定。
危险因素、发病率及发病机制
DR的发生、发展与 病程的长短、类型、血糖控制情况、是否合并高血压或高血脂、可曾进行眼部手术、处于妊娠状态、是否存在 肾病等多个因素密切相关。 病程越长、血糖控制越不好,DR患病率越高且病情越严重;妊娠和 肾病也会加快DR的进展和恶化。
统计显示,1型 患者病程5~10年,其DR发生率为27%;若其在病程10年以上,DR发生率为71%;病程20~30年者的DR发生率高达95%。对于2型 患者,病程10年以上者的DR发生率为23%,病程15年以上者为60%,其中10%为严重的增殖性视网膜病变。
目前,DR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但考虑其与糖代谢机制紊乱有关,是多种因素(如蛋白激酶C的活化、多元醇代谢通路的异常、血管紧张素转换酶系统的作用等)综合作用的结果。
临床表现及并发症
症状 在DR初期,患者一般可无任何症状。随着病变的发展,可有不同程度的视力减退、视物变形、眼前黑影飘动及视野缺损等症状。这些症状是由眼底黄斑病变、玻璃体积血、视网膜脱离及视网膜水肿等原因引起。若患者出现眼痛、眼胀、头痛等症状,提示其可能已患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最终因各种黄斑病变、反复大量玻璃体出血、广泛纤维增殖和视网膜脱离及难以控制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而导致患者视力严重损害甚至失明。
眼底表现 很多 患者往往只注意视力检查,而不做眼底检查,故发现病变时已失去最佳治疗时机。患者视网膜可见微血管瘤、出血斑、硬性渗出、棉絮斑、静脉串珠样改变、黄斑水肿、视网膜内微循环异常、视网膜或视盘新生血管等表现(图1)。可依据眼底检查结果对DR进行分期(图2),还可对 黄斑水肿(DME)进行分级(表)。
并发症 随着DR的发展,晚期可出现玻璃体积血、牵引性视网膜脱离、黄斑前膜异位、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等并发症。
相关检查
直接检眼镜小瞳孔下检查 此法易漏诊,无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且无法保存和对比分析资料。
眼底照相 此法比眼底镜检查敏感,包括散瞳眼底照相和免散瞳眼底照相两种。免散瞳眼底照相可节省患者和医生的时间;减少患者的痛苦及不便,增加其依从性,且照片质量可靠,可对资料进行保存。免散瞳眼底照相作为常规的筛查方法,大大提高了DR的筛查面和筛查率。
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FFA) FFA是一种检测眼底循环动态和静态变化的特殊检查方法,是诊断DR的标准影像技术。其有助于DR分类、了解和评价DR的严重程度及估计病变进展、指导光凝治疗与疗效评估。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OCT) 此法是一种非接触性、非损伤性、高分辨率的眼科影像学检查技术 。在DME的诊断和追踪观察中FFA受到限制,而OCT可对DME进行形态学分析及量化显示视网膜厚度的程度,优于传统观察视网膜厚度变化的方法。
眼部超声波检查 对于因屈光间质混浊影响眼底观察的患者,可行眼部超声波检查,其有助于了解患者玻璃体及视网膜的状况,排除玻璃体积血、视网膜脱离等病变。
[未完待续,接《“透视” 视网膜病变1》]
copyright©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