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bet在线平台网址

美好的一天,还能从鸡蛋开始吗?

作者:汪芳 来源:汪芳心视界微信号 日期:2015-04-21
导读

         鸡蛋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源远流长,是生育与生命的象征,而且总离不开强身健体和美好的祝愿。我就是一个爱吃鸡蛋的人,无论是蒸鸡蛋、摊鸡蛋,还是煮鸡蛋、鸡蛋羹,都来者不拒。记得小时候外婆跟我说鸡蛋有营养,吃了身体会棒棒的。时值“雨生百谷”的谷雨,想起当年母亲给鸡蛋染色,嘱咐我们吃了这“五彩蛋”就能健康长大、圆圆满满…… 说到此不禁要问:是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吃鸡蛋呢?是不是想吃多少就吃多少呢?

关键字:   | 鸡蛋 |  

        血脂和胆固醇高的人要少吃鸡蛋——对于这条不成文的律例大家似乎习以为常了,更有甚者视鸡蛋如“炸弹”敬而远之!不过美国最新饮食指导准则的出台似乎打破了这一格局,相关咨询委员会声称:“人们摄取多少胆固醇,与罹患心脏病可能没有明显的关系,无须规定人们少吃蛋黄和海鲜等。”(潜台词就是无需为了控制鸡蛋摄入来预防心脑血管病!)如今消息不胫而走,以身试法的也大有人在,到底咋回事呢?

        前几天的一台养生节目聘请了专家来解读该布告,便被耳尖的王阿姨记在心里。我想她本也是个爱吃鸡蛋之人,听闻鸡蛋与心脏病没有什么太大关联,便痛痛快快地吃了起来,并把平时坚持吃的他汀药给停了,结果才一个多周,低密度胆固醇便从2.6mmol/L飙升至9.1mmol/L!化验单一出来王阿姨瞠目结舌,直奔医院找我诉苦来了……

        我相信类似王阿姨的大有人在,一来对养生节目中专家的解读理解不透彻,二来美国这则报告本身并不适合我国国情。

        考虑到特定的社会经济状态、文化教育程度和民众饮食习惯,美国在最新饮食指南里为鸡蛋平反只能算是自娱自乐,还不是放之四海皆准的“金标准”。

        ●首先,血浆胆固醇水平受多种因素调节。

        高热量、高脂、高饱和脂肪酸饮食能够促进胆固醇合成,提高血浆胆固醇水平;饥饿、低热量饮食或肝吸收胆固醇较多时,可抑制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HMG-CoA)活性,从而减少胆固醇合成降低血浆胆固醇水平。

        而饮食中的“不饱和脂肪酸”可促进磷脂酰胆碱的合成,提高磷脂酰胆碱胆固醇酰基转移酶(LCAT)活性,生成较多的胆固醇酯,进而降低血浆胆固醇水平。此外,食物中的纤维素能帮助减少胆固醇吸收,阻止胆酸盐肠肝循环的药物也可降低血浆胆固醇水平。

        ●早在19世纪末,科研人员通过高胆固醇喂养新西兰兔,发现高脂饮食可明显增高血脂,并引起血小板数增加、黏附力增强,前列环素/血栓素A失衡,纤维蛋白原及纤溶酶原含量增高,脂质过氧化代谢产物丙二醛含量升高,且在胸腹主动脉形成明显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从上世纪40年代开始,欧美国家陆续开展大样本的流行病学调查,证实血脂升高与冠脉事件的发生呈正相关。我国由于长期坚持“偏素饮食”,人群血脂基线水平及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明显低于欧美国家。

        ●相关研究还表明:单纯饮食和运动能够降低血胆固醇7-15%,实际的下降幅度与原来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地表明——适度控制高胆固醇摄入有益心血管健康

        ●现已明确,亚洲人跟欧美人的基因、饮食结构均有较大差异,形象说来黄色人种好比“食草动物”,白色人种更像“食肉动物”。自然选择的结果就是欧美人对高蛋白、高胆固醇食物的代谢能力较强!

        ●最后,习惯的养成需要时间的积累,突然改变饮食结构往往会带来不适。也许很多年前欧美人面对鸡鸭鱼肉大快朵颐的时候,我们还在吃糠咽菜,但事实却是当时我们的血脂水平很低。改革开放之后,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提高了,尽管国人血脂平均水平仍低于发达国家,但近些年来其升高幅度却很惊人。有肉吃有酒喝的日子让很多人最终惹上“富贵病”!

        总之,高胆固醇摄入能够增加心脑血管病风险,这也是我们长期指导大家特别是心脑血管病患者饮食的关键所在。

        人体内胆固醇来源于2个方面

        ①肝脏合成也就是内源性胆固醇。成年人除脑组织外各种组织都能合成胆固醇,其中肝脏和肠黏膜是合成的主要场所。体内胆固醇70%~80%由肝脏合成,10%由小肠合成。摄入胆固醇后,肝内含量升高,可反馈抑制关键性酶使肝内合成减少,但不能降低肝外组织的合成,故仍可升高血浆胆固醇水平。

        ②外源性胆固醇即来源于动物性食物。如蛋黄、脑、内脏等。胆固醇广泛存在于动物性食物中,但人体自身也能利用内源性胆固醇,所以一般不会缺乏。可见饮食控制胆固醇摄入即不影响生理的需求又是很有必要的。

        我们有自己的传统和习惯,老祖宗留下来的理论和经验也是经过了无数实践验证的,即使推翻重来也需要更多的时间和证据。毕竟美国的报告研究的主要是美国人而不是中国人,所以大家不要盲目追求新奇和跟风。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指南虽然表示饮食中的胆固醇与心脏病无关,却也不否认血液中胆固醇与心血管病风险之间的利害关系,这其中的“矛盾”值得玩味。还有一个不争的事实:欧美国家经过饮食控制,心血管病死亡率逐年降低。反观我国这几年一直呼吁重视心血管疾病,但直至现在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下行的拐点非但没出现,甚至日益攀升!所以吃鸡蛋这事,大家还是尊重事实量力而行吧!

        小贴士

        一个普通大小的鸡蛋约含有200毫克胆固醇,占了每日推荐摄入量的2/3,正常的节制是应该的。不过也要看到鸡蛋当中含有许多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的成分,如蛋黄中的卵磷脂有助于升高高密度脂蛋白,维生素B6和叶酸有助于降低同型半胱氨酸的浓度。

        我的建议是,如果本身很健康又特别喜欢吃鸡蛋或素食者,每天可以吃1个;就算已经明确有高胆固醇、高血脂,也没必要完全不吃,每周吃2-4个还是可以的。(当然还需严格控制其他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并加大蔬菜的食用)

        另外,各类他汀药的涌现,为防治心血管病提供了有效的武器。(不过研究发现应用他汀类药物在降低肝脏内源性胆固醇合成的同时,患者肠道内外源性胆固醇的吸收会代偿性增加。)

        再者,与国外习惯“大剂量降脂+嘴上适当放开”的理念不同,我们更强调改善生活方式的同时配以常规或小剂量药物调节,使其即有效又安全的长期使用,才能长期明显获益,正所谓“润物细无声”。

        总而言之,饮食控制是基础,这也跟我们一致倡导的膳食平衡不谋而合。

        我的童年虽然生活拮据,却总有一些特殊的时刻让我满心欢喜:塞满糖果的布口袋,热滚滚的姜汤,摇进梦乡的蒲扇,还有刚煎好的鸡蛋……以前一口气吃好几个,现在为了健康考虑每天吃一个,我想这也是个很好的习惯。

分享:

相关文章

评论

我要跟帖
发表
回复 小鸭梨
发表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
//站内统计 //百度统计 //谷歌统计 //站长统计
*我要反馈: 姓    名: 邮    箱: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