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女性,22岁,因“血糖升高6年,加重1个月”就诊。 诊断 1型 (T1DM)。
是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内分泌代谢疾病,是因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引起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电解质和水代谢紊乱。临床上可分为1型、2型、妊娠 和其他类型 ,其病因、临床表现、并发症及治疗等均有明显差异,临床上需要鉴别的以1型 和2型 较常见。下面我们通过两则病例比较两者的不同特征。
病例介绍
病例1
患者女性,22岁,因“血糖升高6年,加重1个月”就诊。
现病史 患者6年前发现体重明显减轻,伴多尿、多饮,无明显多食,无恶心、呕吐,就诊某市中心医院,入院查空腹血糖为19 mmol/L,尿酮体+++,无酮症酸中毒。诊断为1型 、 酮症。在医生指导下接受胰岛素强化治疗,治疗过程中胰岛素用量稍有变动,即发生低血糖,甚至昏迷。来我院就诊前,使用动物短效胰岛素,早、中、晚餐前各18 U,睡前用长效动物胰岛素60 U,每日胰岛素总剂量高达114 U。患者因血糖波动较大,每日不敢进食主食,三餐以蔬菜维持营养。考虑患者病情波动大,于8月20日收入院治疗。
入院查体 体温36.7℃,血压100/60 mmHg,身高162 cm,体重59 kg,体质指数22.48 kg/m2。
实验室检查 肝肾功能正常,空腹血糖6.86 mmol/L,糖化血红蛋白(HbA1c) 5.5%,空腹C肽值<0.01 ng/ml。
诊断 1型 (T1DM)。
治疗 给予饮食控制,根据患者身高、体重,每日维持轻体力劳动,计算其每日总热量为1770 kcal,按交换份法计划食谱,每日所需的交换份数约19.7份,按早、中、晚餐1:2:2比例分配。考虑到动物胰岛素疗效不理想,改用人胰岛素强化治疗方案。给予短效人胰岛素早、中、晚各10 U,餐前半小时注射;中效人胰岛素12 U,睡前10点皮下注射。患者血糖监测值见表1。
病例2
患者,男性,56岁,发现血糖升高7年。
现病史 患者7年前体检时发现血糖升高,无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等症状,经口服二甲双胍、格列喹酮等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此次为调整血糖来我院就诊。
体格检查 体温 36.4℃,血压110/70 mmHg,身高168 cm,体重59 kg,体质指数20.9 kg/m2。
实验室检查 肝肾功能正常,空腹血糖8.36 mmol/L,HbA1c 9.1%,餐后2小时胰岛素检查结果为13 mU/L。
诊断 2型 (T2DM)。
治疗 饮食控制,根据患者身高、体重,每日维持轻体力劳动,计算每日总热量为1770 kcal,按照交换份法计划食谱,每日所须交换份数约为19.7份,按照早、中、晚餐1:2:2比例分配。
给予预混胰岛素制剂(早餐前12 U、晚餐前11 U)皮下注射。空腹血糖7.9~9.4 mmol/L,餐后血糖12.7~15.9 mmol/L。患者无头晕、胸闷等症状。医生逐渐增加胰岛素用量(早餐前16 U、晚餐前15 U),患者治疗过程中未发生低血糖。
病例讨论
比较以上病例,总结两例患者的主要区别(表2)。
低血糖防治要点
■ 链接
低血糖可能诱因和预防对策 ① 胰岛素或胰岛素促分泌剂: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谨慎调整剂量;② 未按时进食,或进食过少:患者应定时定量进餐,如果进餐量减少应相应减少降糖药物剂量,有可能误餐时应提前做好准备;③ 运动量增加:运动前应增加额外的碳水化合物摄入。
低血糖治疗 患者应常规备用碳水化合物类食品,以便及时食用。 患者血糖≤3.9 mmol/L,即需要补充葡萄糖或含糖食物。严重低血糖需要根据患者意识和血糖情况给予相应治疗和监护。
copyright©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