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登录,我要注册

DR筛查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的再认知

作者: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6医院眼科 肖静 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 日期:2011-09-15
导读

性视网膜病变(DR)是 后期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半数以上患者会发生DR。 病程是引起DR的主要因素,病程越长,DR发病率越高。据美国一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病程在10年以下者DR发生率为7%;10~14年者为26%;15年以上者63%。国内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的资料亦有类似发现,病程5年以下者为28%;6~10年者36.4%;11~15年者58%;15年以上者72.7%。此外,DR与 的控制情况也密切相关,北京协和医院眼科一组经长期观察(10年)的病例资料显示,凡血糖控制良好者,DR发生率

关键字: 视网膜病变 | 眼底

性视网膜病变概况

流行病学资料

   性视网膜病变(DR)是 后期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半数以上患者会发生DR。 病程是引起DR的主要因素,病程越长,DR发病率越高。据美国一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病程在10年以下者DR发生率为7%;10~14年者为26%;15年以上者63%。国内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的资料亦有类似发现,病程5年以下者为28%;6~10年者36.4%;11~15年者58%;15年以上者72.7%。此外,DR与 的控制情况也密切相关,北京协和医院眼科一组经长期观察(10年)的病例资料显示,凡血糖控制良好者,DR发生率低,病变程度亦轻;控制不良者则相反。然而,患者性别、发病年龄和 类型则无太大影响。

  DR的严重程度与 患者的预后呈正相关,病程7年以上、眼底正常者死亡率为4%;仅有微血管瘤者为10%;有出血和渗出者为50%;有增生性改变者为68%。

发病机制

  DR的发病机制复杂,总体上是视网膜微循环对新陈代谢、内分泌、血液学损害的反应,也是视网膜组织缺氧及随后发生微循环结构损害的结果。缺氧长期持续且日趋严重,使血液成分改变及视网膜微循环结构受损,从而出现各种眼底改变,如微血管瘤、出血斑、硬性渗出、棉绒斑、视网膜静脉改变、新生血管,视网膜前出血及玻璃体积血、视网膜水肿、 黄斑病变。

分期

  DR在临床上呈慢性进行性过程,其发展速度不一,与全身情况密切相关。对DR进行分期,可反映眼底病变的状况和发展程度,有利于指导各阶段治疗。目前临床上有多种分期方法,常用为2种。

  我国现行的分期为1985年全国眼底病协作组制定的标准,分为六期:Ⅰ期为微血管瘤或合并小出血点;Ⅱ期为硬性渗出合并Ⅰ期病变;Ⅲ期为棉绒状斑合并Ⅰ或Ⅱ期病变;Ⅳ期为新生血管或玻璃体积血;Ⅴ期为纤维血管增殖膜;Ⅵ期为牵拉性视网膜脱离(图1~6)。前3期为非增殖期,亦称单纯性或背景型,后3期为增殖期。以上分期是以眼底镜下所见为指征,并不完全符合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所见,特别是Ⅱ和Ⅲ期,在这两期内FFA可以发现毛细血管无灌注区和新生血管,而眼底镜无法检出已消退的棉绒斑和早期新生血管,故建议DR分期应结合FFA检查。

inserted image

  图1 Ⅰ期

inserted image

  图2 Ⅱ期

inserted image

  图3 Ⅲ期

inserted image

  图4 Ⅳ期

inserted image

  图5 Ⅴ期

inserted image

  图6 Ⅵ期

  (图1-6,点击可看大图)  

  国际上将DR分为非增殖性 性视网膜病变(NPDR)和增殖性 性视网膜病变(PDR),分级标准为5级:1级为无异常;2级为轻度NPDR,眼底仅有微血管瘤;3级中度NPDR,有微血管瘤,轻于重度NPDR表现;4级为重度NPDR,出现下列任何一种表现,但无增殖性病变的体征,即4个象限每个都有20个以上的视网膜内出血,2个以上象限有静脉串珠样改变,1个以上象限有明显的视网膜微血管异常;5级为PDR,出现以下任一改变,即新生血管、玻璃体积血或视网膜前出血(图7~10)。前3级相对低危,后2级为高危,第4级有高度危险发展为PDR。国际分级标准能更准确反映DR的病变程度,为治疗提供更好的指导。

  图7 轻度NPDR

  图8 中度NPDR

  图9 重度NPDR

10 PDR

  (图7-10击可看大图)   

治疗原则

  DR需要综合治疗,须掌握以下原则。

  • 全身病情控制:控制血糖、血压和血脂,并定期进行全身检查。
  • 药物治疗:抗氧化,减少活性氧所致微血管渗漏,保护血管。
  • 激光光凝:可有效改善视网膜缺氧状态和新陈代谢。
  • 玻璃体切割手术:当玻璃体积血经药物治疗不能吸收,或玻璃体内机化条索必然导致牵拉性视网膜脱离时,可行玻璃体切割术联合眼内激光光凝。

筛查的应用价值及方法

  DR是一种严重影响 患者视力的疾病,若不及时治疗将会造成不可逆的永久性损害。尽早发现DR并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治疗,使患者在失明前得到治疗,是减少 性失明的关键。从社会经济学观点来看,DR患者的治疗费用较已有 性失明者的花费低得多。

  DR筛查目前已成为 系统联合治疗不可或缺的部分。一旦确诊 ,患者应常规进行眼科检查。包括视力检查,前节检查及眼底检查等。

  眼底检查的方法根据经济状况而定,经济基础较薄弱的地区由已训练的筛查人员应用直接眼底镜对DR患者进行散瞳眼底检查;经济较富裕的地区则可对首诊或进行筛查的 患者进行眼底彩色照相,送交阅片人员,该方法适用于我国大量 患者首诊于内科门诊的情况。若在筛查中发现为0~Ⅱ期DR患者,则以控制原发病,改善微循环为主,以后每6个月~1年复查1次;若发现Ⅲ期以上病变,则建议行FFA以明确视网膜有无早期新生血管和无灌注区,从而确定病变严重程度和黄斑状况,进而指导下一步的激光治疗。

FFA的应用价值

  FFA较眼底镜和眼底照相检查具有明显优势,它能动态地清晰显示脉络膜、视网膜循环和细微血管结构,从而观察到毛细血管水平的细微改变,如毛细血管扩张、闭锁、侧支管道、动-静脉短路和新生血管等,优势概况如下:

  • 更早发现视网膜微血管的器质性改变,实现早期诊断DR;
  • 及时发现增殖前期的DR,提高对诊断准确度,为激光治疗提供准确时机和部位,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 明确 性黄斑水肿或缺血的范围和程度,从而选用合理的黄斑水肿疗法。

  临床实践中常以直接检眼镜或眼底照相检查对DR进行分期,两者虽然简单易行,节约医疗开支,但无法了解有无毛细血管无灌注区的范围,以及 性黄斑病变的范围和程度。但FFA恰好弥补了这些不足,故在DR分期诊断过程中,建议以FFA为主。

  随着 患者早期诊断的增多及其生存期的延长,定期进行FFA检查,及早发现眼底病变情况并及时治疗,对保存 患者的有用视力意义重大。

总结

  国内外大量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研究结果提示,每例 患者都有可能发展为DR,激光治疗对DR疗效确切,结合筛查可以预防 性失明,达到最佳的成本效益。

分享:

相关文章

    评论

    我要跟帖
    发表
    回复 小鸭梨
    发表
    //站内统计//百度统计//谷歌统计//站长统计
    *我要反馈: 姓 名: 邮 箱: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