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身免疫 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影响下的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疾病,主要由T细胞介导胰岛β细胞破坏造成胰岛素缺乏所致。但持续增多的证据表明B 淋巴细胞在自身免疫 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自身免疫 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影响下的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疾病,主要由T细胞介导胰岛β细胞破坏造成胰岛素缺乏所致。但持续增多的证据表明B 淋巴细胞在自身免疫 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2
非肥胖 (NOD)小鼠胰岛炎早期已有B淋巴细胞浸润胰腺组织,发挥抗原提呈、激活效应性T细胞作用。此外,B淋巴细胞分泌的胰岛自身抗体作为 存在自身免疫的金标准。多种方法去除B淋巴细胞可以阻止 发生,甚至在血糖升高之后去除B淋巴细胞, 进展仍可以被逆转。
利妥西单抗是一种鼠与人嵌合的单克隆抗体,特异性结合CD20,通过Fc受体介导抗体依赖性细胞毒作用和补体依赖性细胞毒性机制去除B淋巴细胞。利妥西单抗可以去除外周血中初始和记忆性B淋巴细胞,但对组织中边缘区B淋巴细胞和生发中心B淋巴细胞作用有限,且不能去除长期存活的浆细胞。
利妥西单抗应用于1型 患者的随机双盲Ⅱ期临床试验表明,利妥西单抗治疗组患者胰岛功能得到有效保护, 其机制可能为选择性抑制胰岛素自身抗体滴度有关;然而延长随访时间至2年发现,治疗组与安慰剂对照C肽衰退速率一致,治疗组胰岛功能衰退较对照组延缓8.2 个月。后续的机制研究表明,利妥西单抗治疗没有从根本上解决B淋巴细胞耐受缺陷,这提示去除B淋巴细胞治疗1型 仍有待改进。
3
我们的研究发现,与2型 患者和糖耐量正常的对照相比,1型 或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 患者外周血边缘区B淋巴细胞比例升高,并与空腹C 肽呈负相关。近来另外两项针对1 型 胰岛免疫表型的研究发现,根据浸润胰岛的B淋巴细胞数目的多少可分为两类模式,即CD20Hi和CD20Lo。
1型 起病年龄小的(7岁以下)都是CD20Hi组,其残余胰岛素分泌的胰岛比例较低,而起病年龄较大组(13岁以上)都归类为CD20Lo 组,残余胰岛素分泌的胰岛比例较高,起病年龄在7~12岁之间者可能在CD20Hi或CD20Lo任意一组,这提示不同的胰岛免疫浸润模式代表着疾病的异质性,可区分β细胞衰退进程和起病年龄。
4
B淋巴细胞不仅可以提呈胰岛自身抗原,激活自身反应性T 细胞,而且具有负性调节作用, 抑制1型 的自身免疫。脂多糖激活的B淋巴细胞与致病性T细胞在体外进行共培养,T和B淋巴细胞都发生凋亡。过继转移LPS 活化的B淋巴细胞至NOD小鼠, 发生率从对照组90%降低至20%;抑制NOD鼠Th1细胞对β细胞的自身免疫反应。
另一项研究发现将BCR刺激的NOD小鼠B淋巴细胞过继转移给 前期年轻NOD鼠,可以延迟和阻止 发生,保护性作用依赖于IL-10分泌。过继转移的B淋巴细胞减少T细胞激活,减轻胰岛炎症以及引起更多的Th2型细胞因子生成如IL-4和IL-10。我们的动物研究也提示NOD鼠B淋巴细胞去除后重新生成的B淋巴细胞具有免疫抑制功能,CD5+CD1dhi B淋巴细胞通过IL-10依赖性机制抑制致 性NOD BDC2.5 T 细胞增殖。
我们还发现与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 或2型 患者相比,1型 患者B10细胞频率最低,同时对照组CD19+CD5+CD1dhi (B10) 细胞比例最高,且B10细胞与胰岛功能呈正相关,而与糖化血红蛋白呈负相关。类似地,Kleffel研究组发现与健康对照相比,1型 患者胰岛内CD40+和IL-10+ B淋巴细胞频率都降低。
从1型 患者外周血分选的B淋巴细胞缺乏免疫抑制能力,且其在体外生成IL- 10+调节性B淋巴细胞的能力受损。然而,在体外扩增1型 患者分离的IL-10+ B淋巴细胞, 可抑制自身反应性T细胞激活。
5
这些研究揭示B淋巴细胞在自身免疫 中发挥双重作用。外周血及胰岛表型分析提示自身免疫 患者存在B淋巴细胞亚群改变,并与胰岛功能相关。这些B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可能参与自身免疫耐受丢失和β细胞功能衰退,有望成为免疫干预的标志物和靶点。选择性去除自身反应性B淋巴细胞,同时保留调节性B淋巴细胞或许为自身免疫 的治疗提供新的希望。
copyright©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