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登录,我要注册

真的会使血液“变稠”?

作者:伊文 来源:医学界心血管频道 日期:2017-11-13
导读

血稠是一种很通俗的说法,可能在正规的医学书籍中并不存在,但却很形象,指的是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容易发生血栓和栓塞。冠心病是心内科的常见病,在老百姓眼中,和血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 是冠心病的常见危险因素.

关键字:

“血稠”是一种很通俗的说法,可能在正规的医学书籍中并不存在,但却很形象,指的是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容易发生血栓和栓塞。冠心病是心内科的常见病,在老百姓眼中,和“血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是冠心病的常见危险因素.

患者相比非 患者,心血管病风险进一步增加,虽然有微血管病变、高凝状态等多个假说,但确切机制尚未阐明,最近发表在心内科顶级杂志《Circulation》上的一项研究,真的发现了 会使血液“变稠”。

研究介绍

该研究取得2型 患者血液,监测其中血小板表面受体P2Y12,发现无论P2Y12的mRNA水平(图1A),还是P2Y12的蛋白表达水平(图1B),在 患者中均明显升高。

患者血小板P2Y12受体mRNA水平明显升高;B, 患者血小板P2Y12受体蛋白水平明显升高。

那么,这个P2Y12是何方神圣呢?

我们知道,在血小板表现会有很多受体,在一系列配体和其结合后,血小板会被激活,从而使得血小板聚集在一起,形成血栓,导致心肌梗死等。P2Y12就是血小板表面的一种受体,在ADP的作用下激活血小板,使血小板聚集,促使血栓形成。

现在发现 患者血小板表现的P2Y12表达增多,提示其可能存在血小板过度聚集倾向,也就是血液“变稠”。

红星标记为血小板表面的P2Y12受体,在ADP作用下激活血小板,促使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

接下来研究中利用ADP监测血小板聚集率,也就是在P2Y12表达增多的基础上,评估其是否聚集功能增强,结果不出所料, 患者血小板聚集率明显增强,血栓风险增大。

为何P2Y12表达增多?和血糖有水平有关系?

请看图4,该研究不但发现了 患者血小板表明P2Y12增多,还搞清楚了P2Y12增多的具体过程,在高血糖的作用下,经过ROS、NF-κB等一系列信号分子的转导(详细机制,请移步原文),最后合成P2Y12,导致了其在血小板表现表达增多。

也就是说, 直接参与了P2Y12的过表达,和血栓形成增加,即“血稠”具有密切关系。

研究意义

那么该研究有什么价值呢?我们知道在心肌梗死治疗中,抗血小板治疗是重要一环,而在 患者中,血小板表面P2Y12增加,血小板聚集倾向增加,因而常规的抗血小板药物可能不能发挥充分的抗血小板效果,这在临床中也得到了证实。

此时需要加强抗血小板的轻度,充分抑制血小板聚集,避免再次血栓形成,避免再发心肌梗死。

但是抗血小板治疗是把双刃剑,如果血小板完全被抑制,不能聚集,就会出现需要止血而血小板不能工作的尴尬情景,也就是抗血小板药物的常见副作用——出血,发生在关键部位的出血,如颅内,是可以致命的,因而,加强抗血小板药物时,避免不开评估出血副作用的问题。

那么, 患者血小板活性增强,常规药物抑制不佳的问题又该如何解决呢?该研究告诉我们,高糖血症导致了P2Y12表达增多,是否说明良好的血糖控制,可以逆传P2Y12过表达呢?

降糖药物有很多种,包括磺脲类、二甲双胍类、α-糖苷酶抑制剂类、噻唑烷二酮衍生物、DDP-4酶抑制剂以及SGLT2抑制剂等,是否某种降糖药物可会获得降糖之外的抗血小板作用,从而使得降糖药物和抗血小板药物合理搭配呈现最佳降糖和抗血小板效果,做到降糖、抗血小板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呢?这些猜想,尚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加以证实。

总之,这项发表在心内科顶级杂志上的文章,告诉了我们 会使血液“变稠”,同时向我们提出了 人特殊抗血小板策略的展望和思考,希望大家可以从中获益!

分享:

相关文章

    评论

    我要跟帖
    发表
    回复 小鸭梨
    发表
    //站内统计//百度统计//谷歌统计//站长统计
    *我要反馈: 姓 名: 邮 箱: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