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中国医生的结论明显不同点有:脑部病灶50%不是肿瘤,或者只是良性肿瘤;脑部病变和肺部病变没有关系的可能性更大。凌志军决定不化疗,就像他决定不吃任何所谓的特效药,不使用任何所谓的特效疗法一样——拒绝过度治疗。
意识到肿瘤治疗领域存在致命的弊端后,凌志军开始尝试用一些纯自然的方法恢复自己的体能,而不是急于用药物围剿自己体内残存的癌细胞。肺癌手术后出院时,他没有带一片药回家,而是把“治疗”的理解前所未有地扩大,比如,他每天步行5公里、日光浴、深呼吸……
“对待癌细胞最好还是和平共处,而不是你死我活。因为,只有一种办法能够把癌细胞斩尽杀绝,那就是驱使患者走向死亡——不分善恶地杀死所有细胞。”凌志军说。
如今,距离发病五年过去,凌志军并没有像医生预见的那样迅速走向死亡,他仍然活着,而且越来越像个健康人。凌志军喜欢滑雪,在病中最痛苦时,曾写下愿望,希望可以再从雪山顶峰速滑下山。几年后,他终于重返雪山。当晚回到营地,朋友们收到他的一条短信——号外:凌志军重返滑雪场。
作为记者,凌志军早前的写作,都是站在旁观者角度,而最近一次,他却是亲历者——身体逐渐恢复的他把五年的心路点滴逐一记录,2012年10月完成出版《重生手记》。
在该书引言中,凌志军说,过去五年,自己在治疗方面做了一些事情,也犯过错误,都如实写入书里。“但我只是一个病人,我的感受并未经过科学验证。不要盲目仿效我的方法,就像我从来不会盲目仿效任何一个成功者一样。”
如今,凌志军这位著名政经记者的微博,更像一个关于生命、关于勇气的讨论区。有病人从这里获取力量;也有医生重新念起当初的“希波克拉底誓言”——我志愿以纯洁与神圣的精神终身行医……无论到了什么地方,也无论需诊治的病人是男是女、是自由民是奴婢,对他们我一视同仁,为他们谋幸福是我惟一的目的……
凌志军自己则感慨,未来的康复之路未必万事大吉,复发和转移的危险还没有彻底消失。只是,在经历与死神的对话之后,凌志军对死亡的理解更达观与通透。
“死,是归宿;生,是走向死亡的路途。”
或者,这,就是所谓的向死而生。
(链接)
人物介绍
凌志军,现为人民日报社高级编辑、资深记者,也是畅销书作家。2003年《南风窗》年度人物。他在过去十多年间陆续出版9部著作,全部进入畅销书排行榜。2007年,他罹患癌症,以积极的心态和正确的思路应对治疗,逐步康复,并以亲身经历写下《重生手记》。
copyright©金宝搏网站登录技巧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镜像
京ICP证12039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198 京ICP备10215607号-1 (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160号